开放式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2015-04-10 14:15李书进郭献芳李文虎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年12期
关键词:校企中心工程

李书进, 郭献芳, 李文虎, 傅 睿

(常州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2)

开放式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李书进, 郭献芳, 李文虎, 傅 睿

(常州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2)

基于“面向行业、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开放育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理念,结合常州工学院国家级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实践,探讨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管理运行模式、校企合作共育机制、教学团队培育、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成效等问题。将土木工程教育根植于地方建设行业环境之中,并与土木工程执业资格无缝对接,为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卓越土木工程师”提供平台支持。

土木工程; 开放式教育; 实践教育中心; 校企共建; 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国内一些工科院校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相对欠缺。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机会少,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1]。高等工程教育亟待破解市场机制下教育链与现代产业链不融通[2]、封闭的课堂教学与开放的人才成长环境相矛盾的难题[3],探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深化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破除“育人”与“用人”的壁垒,实现产教互动融合、校企协同创新的双赢格局[4]。

常州工学院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学校在与30多个土建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中心建筑面积25 810 m2、仪器设备总值3 289万元,承担着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等本科专业近40门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服务学生65 000余人次,并面向企业技术人员提供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等服务。2012年,中心入选江苏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3年,又被遴选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本文结合中心的建设过程,论述其开放性管理运行模式、校企合作共享机制、培育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创设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施全方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旨在对开放式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1 追踪行业需求,探索开放的管理运行模式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般是工科高校依托企业建立的产教密切合作、全方位培养工程人才的综合性支撑平台[5],旨在最大化地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与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6-8]。我国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起步较晚,很多是边建设、边运行,存在着面向行业与企业开放育人的理念不强、校企合作模式粗放松散、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动力不足、仪器设备资源利用率偏低、管理运行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9-12],迫切需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实践教学的能力及水平。为此,中心根据行业需求,探索并实施了开放的管理运行模式。

1.1 人才培养全过程,向土建行业企业开放

在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中心主动服务土建行业企业,把握人才培养总体方向。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结果,确立了面向土木工程相关执业岗位、培养土木建设领域营建和设计执业工程师的目标定位;根据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结果,确立了面向长三角、服务土建行业的面向定位。依据我国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制订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了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全面加强与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对行业和签约企业全面开放人才培养过程,吸引他们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将中心打造成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高地。

1.2 构建常态化、开放式的管理运行机制

我校依托土建中心实验室,与常工院建筑设计研究所和江苏城工建设科技有限公司2个校有企业,以及常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30余家大中型企业共建共享实验教学资源,成立了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委员会,统筹调配校企多方的教学资源,形成1个校内实验中心、2个校内实训基地和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构成的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在校内实验中心进行结构实验、工程材料实验、土工实验、工程测量实验等专业实验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工程设计、工程检测、工程加固等专业实训教学;在校外实践基地则实施结构设计、营建管理、项目研发等工程实践教学。

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设置实践教学部、学生工作部和师资培训部等工作机构,分别负责安排实践教学、管理基地内学生以及遴选、培训企业教师等工作。中心制定有“双导师制与企业导师遴选及管理办法”、“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学习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增强中心的管理运行实效;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性实践项目;开通管理开放、资源共享的中心网站,实现开放性实验申请、实践创新项目申报、仪器设备预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建立了BIM虚拟实验室,购置了算量、施工、概预算软件,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深化产教协同,构建开放的合作共育机制

2.1 产教优势互补,校企协同创新

充分发挥学校人才集中和企业(基地)项目、技术密集的优势,学科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近年来,随着苏南地区的绿色建筑、现代化施工、轨道交通、新型建材等土建产业的转型升级,学校适时整合、拓展了土木工程学科专业,增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开设了土木工程(交通土建)专业方向,筹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使学校的“专业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链”无缝对接。依托校企联办的常州市建设工程结构与材料性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所、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所、工程测绘中心等研究和社会服务机构,对内为师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对外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校企协同创新,催生了一批科研教学成果融入地方建筑产业。中心年均承接工程设计、检测、勘测、鉴定等业务产值近2 000万元,例如完成了常州客运中心地铁站高抗渗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东经120公园景观塔钢箱梁设计与项目监测、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主场馆飘棚的数字化建模等项目,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社会同行的广泛好评和认可。

2.2 校企多方位合作育人产生溢出效应

依托共建基地开展多模式、多层次、协同式的实践教学,拓展校企共建的合作途径。中心与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不同的合作模式:与常州一建联合建设了“常州市建设工程结构与材料性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共同研发先进施工工法和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与江苏筑森联合共建开放式“工程设计体验工场”,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体验工程设计全过程,使封闭的课堂向工程开放;与南通四建开展注册安全工程师“定制培养”,在土木工程领域开辟了校企合作进行安全管理教育的先河;依托中心的工程教育资源,为参建企业提供“定向培养”的继续教育服务。中心的受益对象既包括学校师生,也涵盖企业员工,呈现“开放育人、双向育人、互惠共赢”的良性发展态势。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既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高地,也是校企共育创新成果的孵化基地。近年来,依托中心的技术、人才和设备资源优势,与合作企业共同取得了10余项国家专利、施工工法和技术规范成果;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了“常州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结构混凝土抗裂防水成套技术研究”、“高抗裂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砂加气混凝土墙体自保温技术与应用的研究”等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与企业签订技术开发与科技合作项目5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到款额2 000余万元;与企业联合申报并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1项、常州市科技进步奖2项。

3 整合优质资源,培育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

3.1 依托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借力作为、借势发展

工科高校一般具备较好的师资队伍、教学场馆、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而设计、施工、监理等土建企业则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工艺工法、在建项目等工程资源。校企多方的各种工程教育资源在中心管委会的协调下得以优化整合,软、硬件环境出现集聚和溢出效应,人才、设备、项目和成果资源实现共育共享。

近年来,校企双方共申报了“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等校企合作课程5门,以企业在建项目为依托,申报了“植被作用下膨胀土湿热耦合性状与抗剪强度试验”、“新型复合墙板节能性能的试验研究”等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近20项。

3.2 提高专业教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

由学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竞赛等专业实践训练。在校企互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中心既为学校培养了有土木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也为企业造就了高素质骨干技术人才。

目前,中心拥有实验与实践指导教师90余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6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3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53%;另选聘56名企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占中心指导教师总人数的58%。中心聘请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为名誉教授,引领中心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工作。教师团队中有长江学者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6人,常州市“831工程”培养人选3人。中心受聘于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受聘于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选派5名中青年教师到签约企业的工程技术岗位顶岗锻炼。教学团队中具有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岩土)、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注册执业资格及企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达86.2%,有近35%的教师曾赴境外开展学术交流或访学研修,形成具有鲜明“双师型”特色的实践教学团队。

4 引入工程情境,创设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4.1 课程教学工程化、实践教学项目化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性环节课时比例超过培养计划总课时的40%。从实践教学基地的实际工程中提炼创新性训练课题,将实验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经受专业训练,提升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工程建造与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实施、技术交底、技术咨询等岗位实际工作。学生在真实工程背景下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逐渐养成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职业素养。

企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考核、课程设计考核、创新训练项目验收、专业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答辩等考核中来,推动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分离式考核。

4.2 构建开放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一主线、两平台、三层次、四模块”开放性实验和实践教学新体系[13],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打破专业、课程、课堂及教师隶属的界限,开辟专业教育第二课堂;在培养计划中设立“创新学分”,建立学生自主参加创新训练、创业项目的激励机制;大力支持学生参加混凝土配比设计大赛、结构创新竞赛、清单工程量计算竞赛、工程质量检测、工程事故调查分析等学科竞赛和工程实践活动。

近年来,经过在本中心的系统性训练,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获得3项省级毕业设计奖励;20多人次在全国、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邀请赛、非理科专业高等数学竞赛中获奖;10多人次发表了学术论文,其中2篇被EI收录;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江苏大学生结构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奖励近15项;学生积极报考硕士研究生,年度考取率提高到18%。

5 对接执业资格,实施全方位教育质量评价

中心的实践教育主动对接国家注册执业资格制度,有机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拉近毕业资格与执业资格的距离。

(1) 建设了精品核心课程群,优化专业教学内容;

(2) 专业核心课程实行首席教师负责制,课程教学以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指导;

(3) 将注册工程师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分解,贯穿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4) 聘请合作企业的项目经理担任兼职教师,按照现行工程规范进行课程设计,进行相应的专业训练,为以后的执业资格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完成培养计划内专业课程之余,有80%左右的在校生取得了施工员、造价员、安全员、质检员等职业证书。学校的专业教师也应企业之邀,为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的考前培训。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和行业的广泛认可,也受到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青睐。近3年来,该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均达到100%,而且平均录取分数持续走高,甚至超过一本高校的省控线;毕业生近3年的就业率平均为98%左右,高出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同专业全国平均就业率约3个百分点。毕业生半年后非失业率为98%(全省平均为94.9%);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92%(全省平均为68%);毕业生的校友推荐度为60%,与全省水平持平,高于本校本科专业均值(52%);其他指标如核心知识满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半年后月薪等指标均高于本省非“211工程”高校及全国高校同专业水平。

6 结束语

常州工学院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面向行业开放、面向企业开放、面向学生开放,主动服务行业需求,构建开放式的管理运行模式;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方式,构建开放的共育共享机制;培育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创设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对接国家注册执业资格制度,有机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目前,中心已形成“校企一体化育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学术职业一体化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常态。经过持续建设发展,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业已成为机制健全、管理开放、资源共享、常态运行的现代化实验与实践教学平台,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卓越土木工程师”的育人基地。

References)

[1] 程光文,龚园.突出行业需求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57-460.

[2] 邢赛鹏,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29):4-8.

[3] 李书进,李文虎,郭献芳.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卓越土木工程师的研究探索[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6):129-131.

[4] 张元宝,宋瑾瑜.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6):11-13.

[5]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6] 刘维,李文军.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171-173.

[7] 李鹏飞.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大学教育,2013(15): 90-91,99.

[8] 郭立童,许程,范贺良,等.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144-146.

[9] 易新河,文益民,张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4):66-69.

[10] 李蓓,姚庆,管图华.工程训练中心平台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作用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167-170.

[11] 张敬斋,乔向东.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68-69.89.

[12] 何岩峰,乔元明,王树立,等.发挥校企双方主动性 协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35-37.

[13] 钱红萍,李书进,史贵才.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22-125.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open-type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center

Li Shujin, Guo Xianfang, Li Wenhu, Fu Ru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2, China)

Based on construction ideas of the engineering practical education center for “ Facing the industry, integrating the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o-constructing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opening cultivation of talents,”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 national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center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ode, coopera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teaching team cultiv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talent training effects have been discussed deeply. Rooting the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loc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environment, and seamless docking with the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al qualification, the support platform of training “ Excellent Civil Engineer ” for the occupational requirement has been provided.

civil engineering; open-type education; practical education center; school-enterprise co-construc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2015- 06- 19 修改日期:2015- 06- 30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项目“校企共建开放式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研究与实践”(2013JSJG048);常州工学院教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A-3004-13-002)

李书进(1975—),男,山东邹城,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建材研发、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

E-mail:lisj@czu.cn

G642.0

B

1002-4956(2015)12- 0158- 04

猜你喜欢
校企中心工程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子午工程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