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缺什么

2015-04-10 22:53沈晖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4年7期
关键词:汽车业创新者汽车行业

沈晖

我给大家推荐几本英文书。

推荐《THEINNOVATORS DNA》(《创新者的DNA》)这本书有几个原因。第一,我很喜欢读英文书。但是中文版有时翻译得不太准,有时翻译过来太慢。第二,中国汽车行业人才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基本以本土为主。四年半前,吉利集团刚完成对沃尔沃汽车的并购,我们就说,是不是可以找一个华人加盟沃尔沃汽车担任全球CEO,但最后我们发现,确实没有这样的人才。不管是汽车业,还是其他行业,得到全世界认可的华人背景的国际管理人才都极其缺乏。

《THE INNOVATORS DNA》的一位作者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非常著名。因为在企业创新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他被尊称为“创新大师”。去年我在哈佛商学院读AMP(高级管理课程)的时候,CHRISTENSEN是授课教授之一。

CHRISTENSEN写过创新三部曲,《THE INNOVATOR‘S DNA》是最新的一本。第一本《INNOVATORS DILEMMA》(《创新者的窘境》)英文版出版于1997年,当时他还只是哈佛商学院的助理教授。但此书一出,立刻让他名满天下,并确立他在创新技术管理领域的权威地位。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些管理完善的大公司,虽然业务、技术、市场份额都领先,但在创新时往往进退两难,且不会太成功。其时IT业还不发达,但他对一大批以IT业为主的创新的预测后来都成为现实。在书中,CHRISTENSEN提到一个词叫“破坏性创新”,这个词现在仍被很多行业使用。什么意思?它不是按部就班的创新,而是颠覆性创新。以手机行业为例,苹果进来后,就把原来的诺基亚打得落花流水。这种创新对管理完善且已成为行业巨头的公司来说就是破坏性的创新。

第二本《INNOVATORS SOLUTION》(《创新者的决策》),讲的是创新者的方案,或者说到底什么可以帮助人们创新,它出版于1999年,进一步奠定了CHRISTENSEN教授在世界上创新研究的领先地位。

第三本2011年出版,目前还没有中文版。我念AMP时,CHRISTENSEN教授推荐给我们看。通过研究无数创新者案例,不仅包括个人,也包括组织与公司,CHRISTENSEN总结出创新者所普遍具有的五大基因。

我为什么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因为我认为这么多年来汽车行业创新不够。吉利并购沃尔沃是业务创新,通过以小制大,把中国业务做大后,再带动沃尔沃全球发展。从实践看,这几年沃尔沃战略也相对成功。但再往下,吉利怎么发展?一定要有理论上的总结。原来是李书福董事长有远见,他做了并购这件事。但它可不可以复制,能不能给汽车行业带来创新模式,还需要我们努力。

汽车业仍缺乏一种颠覆性创新。某种程度上,特斯拉创造了这种可能性。行业分析师认为,它再往下发展,就是一种颠覆性创新,而这与CHRISTENSEN教授的预测完全吻合。世界汽车业已发展100多年,是大行业,也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但从一个战略高度看,车的设计大同小异,其外形、内饰、发动机、变速箱、动力系统有类似之处,只有细节不同,所以说创新远远还不够。

尤其是,相较于一些国际公司的创新能力,中国企业也好,中国汽车业也好,全球汽车业也罢,都有一些问题存在。CHRISTENSEN在这三本书里有总结,中国汽车业是不是可以向美国IT行业学习,是不是可以向美国钢铁行业学习痛苦的经验教训。1990年代一批日本钢铁企业对业务模式进行创新,把美国钢铁业打得落花流水。

在哈佛商学院上课期间,我曾向CHRISTENSEN教授请教,有没有研究过中国企业?他回答说,有,对吉利和奇瑞都做过分析和研究。奇瑞较早规划进入美国,而吉利并购沃尔沃则是业务模式创新。他在第三书里总结的创新必备五大基因,我们自己感觉不到,但回头再看,的确如此。

一是联想力。创新者把一些不相干的东西联到一起,如苹果手机,它能听音乐、打电话、玩游戏、拍照片等,把这些资源组合在一起,发明一个新东西。

二是质疑。打个比方,对汽车内燃机的质疑,就是要做新能源。

三是观察。通过不断质疑,以观察供应商、客户以及各种价值链环节是不是有新想法。

四是人脉关系。这一点尤其重要。如通过并购沃尔沃,吉利在全球建立很强的人脉关系,为吉利和沃尔沃的创新带来可能性。为什么很多想法不错,但却推行不下去,执行不下去?讲得虚一点是执行力不行,但执行力需要人脉关系,需要有人帮你支撑。一般来说,成功的创新者的人脉关系都不错。

五是实验。创新前要不断试错,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刚创立这家公司时,规模很小,只是一家网络书店,其间历经种种挫折,最后发展成为一家世界级电子商务公司。总结起来,创新者的文化就是能接受失败,同时从失败中学习,为下一步创新打下基础。

CHRISTENSEN在第三本书里用很多案例和事实证明,全球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这五大基因都相通,并且被证明是核心因素。

此外,还有两本书我也想推荐给大家。一本是《Facebook effect》(《Facebook效应》)。过去几年,我对IT行业很关注,这本书中提到最重要的是,Facebook从小到大,不同阶段需要不同人才,遭遇各种难题,但却一直保持创业者的做事心态,即使做到现在这等规模,这条原则亦从未更改。

在国际化方面,吉利比国企稍占优势,原因就在于国企发展已相对固化,不容易持有这种心态。但就中国汽车业而言,这方面还很匮乏。在国内,汽车是较活跃、较成熟的大企业,但跟跨国企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以一些国企为例,从其销量看,它在世界排名较高,但若真正以自主品牌计,中国汽车企业都只能算中小型企业。因为合资企业只能算投资性的。跨国汽车公司丰田也好,大众也罢,其年销量约900万辆?1000万辆,但我们还没有这种体量的企业,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资源利用,还是效益利用,或者管理团队建设,都应该学习Facebook永远保持初创企业心态。

还有一本书《Why I Left Goldman Sachs》(《我为什么离开高盛》),讲的是投行的故事。做并购时,我们跟投行打交道较多。中国汽车业国际化,并购肯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本书非常有趣,讲了很多华尔街的故事。不同行业的思路,大家怎么合作,怎么分工,既有短期和短视行为,也有一些好的做法。这对汽车行业管理者开阔视野、设计新想法很有帮助。同时,对了解华尔街内幕也有帮助。我喜欢看一些不同行业的书,原因是它们能提供借鉴意义。

我在汽车行业干了18年,但仍感觉这是一个固步自封的行业。跟IT业相比,我们的开放性不够,创新性不够。不管是业务模式,还是技术,一个小小的特斯拉就让大家紧张。它在汽车业显得很另类,以此吸引眼球,助推其增长。但其实,特斯拉这种创新模式在IT行业比比皆是。还有新能源汽车,我们也不具备创新性,或者从其他行业借鉴思路。简单例子是连充电标准都不统一,你怎么学习高科技行业共享心态?

我的阅读习惯在大学期间养成,当时英文要过关,就大量读英文书。后来形成的习惯是,我喜欢看中文版报纸,读英文版书。阅读时,我看得较快,但基本上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全都会看。(ABR记者 葛帮宁整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汽车业创新者汽车行业
“寒冬”下的汽车业离“春天”还有多远?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行为的改变
基于Bass模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扩散实证分析
汽车轻量化材料及制造工艺研究浅析
汽车行业供应链审计探讨
中国汽车年度盛典隆重开幕
《创新者的培养》
汽车业“负翁”
把握中国的创新良机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