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历史文化名人暨王叔岷先生百年华诞纪念研讨会综述

2015-04-11 09:05
关键词:学术研究

胡 开 全

(龙泉驿档案局/馆,成都610100)

龙泉驿历史文化名人暨王叔岷先生百年华诞纪念研讨会综述

胡 开 全

(龙泉驿档案局/馆,成都610100)

成都市龙泉驿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人众多,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主办、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支持的“龙泉驿历史文化名人暨纪念王叔岷先生百年华诞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5-17日在成都龙泉驿隆重举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陈祖武、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王汎森研究员莅临大会并致辞,中国大陆、台湾两地学者以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社科报》等多家报刊代表共计60余人出席会议,专门就蜚声中外的李安宅、王叔岷、白敦仁进行了热烈研讨。

王叔岷出生在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2014年正值其百年诞辰。此次研讨会是继台湾大学2014年5月“王叔岷百年冥诞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家乡为其举办的首次纪念研讨活动。四川省文史馆馆员谢桃坊认为,近世蜀中学者王叔岷属于中国历史语言学派,其著述甚丰,主要成就在文献校订方面,《诸子校证》、《左传考校》、《庄子校诠》、《史记斠证》最能体现其校勘成就,而《斠雠学》则是其总结校勘经验形成的系统校勘理论成果、对校勘工作具有切实指导意义,其对诸子中道家和法家的研究和对中国中古文学的研究亦有所建树。台湾大学文学院黄启方教授对授业老师王叔岷敬爱有加,认为老师“有圣贤心”、“有英雄气”,却自幼以“孤鹤”自比;称道其“道足于内,寄情性于坟史;心坚金石,守真淳而不移”,其人格精神“自能沾溉后生,永为典范”。台湾“中央研究院”杨晋龙研究员通过对大陆研究生学位论文引述王叔岷论著情况的梳理,考察了王叔岷学术成就对大陆学术的实际影响,指出王叔岷论著是在1981年进入大陆学界,2001年开始有学位论文引述,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25个省区433篇学位论文引述其论著,他对《庄子》、《史记》、《列仙传》等的研究成果最受研究生重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李超研究员对王叔岷为人治学进行了分析,指出:“王叔岷先生本是才情过人,后来却做了文献与考据的研究工作,老师傅斯年对其影响可谓深远,而也恰是这样的才情与扎实的文献功底相结合,构成了王叔岷独特的人生轨迹,才情的真淳是其气质特征,学术上的笃实是其研究的风范,以真淳应对世事变幻,以笃实达至空灵境界,人生与学术在和谐的状态下,才有对庄子的解读,才有对陶渊明的笺证,才有一本本诗集的问世,后世治学者当以之为楷模。”四川师范大学刘开军副教授的论文也从细节的地方讲述了相同的感受。四川大学李映发教授、成都大学邓经武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黄金灿、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方磊等学人则撰文讨论王叔岷庄学研究成就,内蒙古大学高建新教授、四川省文史馆馆员王定璋对王叔岷的陶诗研究成就进行了考察。此外,南开大学文学院卢燕新教授对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的笺注特点与文献价值、西华师范大学杨小平教授对王叔岷《史记斠证》的词语、四川大学尹赋编审对王叔岷《孟子斠理》、四川省社科院王怀成博士对王叔岷《斠讎学》、西华大学档案馆陈玉兰对王叔岷《左传考校》的学术价值等进行了考察研究。龙泉驿区档案馆馆员胡开全则撰文对王叔岷的生平事迹、著述及勤志服知精神进行了考察和讨论,认为王叔岷先生应定位为“中国近代学界的学术大家、学人楷模”,学界应宏扬其提倡的“勤志服知”精神。

对曾在成都东郊狮子山四川师范大学工作过的近代学人李安宅,学者们则从多角度加以解读和研究,拓展出更多的研究空间。美国西来大学龙达瑞教授以“我所知道的李安宅教授:兼谈海外对他的研究”的论文,指出李安宅先生是“那个时代学者的典范,以学术为生命和终身职业”,同时指出国内藏学研究需要加强,而懂藏文、藏学、藏传佛教、英文则是藏学研究者必备的基本功。四川省文史馆谢桃坊认为李安宅对中国文化人类学具有开拓之功,指出:“李安宅引入了英国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其著述涉及社会学、意义学、美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广阔的领域,但他是借助各学科知识去透视、分析和衡量人类文化现象,构成一个文化人类学系统。他译介和阐发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和以人类学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以及他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成就,均对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他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们现在研究文化人类学尚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副编审林日杖通过中国知网所发表的李安宅研究论文的梳理,综合考察了目前国内李安宅研究的学术队伍、研究套路、不足之处等情况。四川大学江玉祥教授考察了李安宅三本人类学译著札记中所体现的翻译原则、所表述的交感巫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先秦历史典籍中的巫术习俗例证。四川师范大学王川教授通过整理李安宅1961年9月撰写的《李安宅自传》前两部分,结合相关史料分析了李安宅先生早期学术发展轨迹,指出:“李安宅先生在非常年代回顾自身学术发展史时自称‘文化买办’,恰恰是其早年的中外学术文化浸润、游学中外各大学及学术机构的缩影。此外,他在民国时期的学术人生,还是当时一大批学者‘民族本位’、‘学术报国’式爱国情结的体现。”四川师范大学田利军教授通过对李安宅、于式玉关于民国川西北及德格土司头人调查报告的梳理,分析了他们对川西北及西康德格土司头人调查的内容及其特点,指出了政府相关部门对他们调查的支持和经费保障。四川师范大学汪洪亮副教授通过对顾颉刚与李安宅的人生交集和思想学术异同的考察,指出:顾颉刚与李安宅两人“虽然从事专业不同,但有许多人生交集,二人交谊因国学研究而结缘,因边疆研究而深化”;学术上,“顾颉刚为史学家,李安宅为民族学家。但顾颉刚也关注民族问题,李安宅对中国古史也有研究”;边疆研究方面,“顾颉刚重点关注边疆史地和民族整合问题,而李安宅侧重边疆社会发展问题”。四川省社科院郭一丹对李安宅“学”与“术”进行了探讨,指出:李安宅并非为学术而学术,无意使自己的学术仅是束之高阁的“纸上苍生”,而是为国家、为社会以“学”养“术”,是利用厚生、随缘而器的“学”与“术”。中山大学博士郭广辉以“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来概括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的写作特色,认为李安宅对藏族宗教的研究中加入了“历史”维度,是对英国功能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在认识论上的一种超越。

成都东山学人白敦仁的学术地位和人物形象,在这次研讨会上通过学人的研究而得以确立。成都大学张起教授对白敦仁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了考察,指出白敦仁在古典文学上用力颇深,学术领域从唐代杜甫到宋代陈与义,再到清代郑子尹诗、朱彊村词均有涉及,尤其是宋诗研究成就颇著。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张承凤教授对白敦仁的宋诗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他在宋诗研究中每每从细处着手进行精微的艺术分析,而且重视古代和近世学者的意见,注重历史事实的探究,从而形成个人的见解,这些见解至今尤对我们研究宋诗很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成都大学魏红翎副教授不仅认为白敦仁在宋诗研究上的成绩有目共睹,而且认为白敦仁的代表作《陈与义年谱》、《陈与义集校笺》是陈与义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师范大学罗炳良教授进而指出《陈与义年谱》“在已有同类成果中,内容最完备,质量最上乘”,白敦仁“通过以诗证史体现以谱存史的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陈与义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四川省社科院王永波副研究员对白敦仁《强村语业笺注》进行了考察,指出此书虽为笺注之作,但又可看作是强村研究的数据汇编,为研究朱祖谋及其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都大学严铭副教授认为白敦仁《水明楼诗词集》中的诗和词“意度深稳,气势充沛,表现了忧国伤时、以诗会友、肆意山水的真挚情怀;其词学梦窗、学白石等家,精工雅饬,尤得梦窗神韵”。

此次研讨的三位学人,各自注目的领域不同,成就和影响也各异,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或诞生在成都东山龙泉驿区这个区域,或工作单位属于这里。他们专注学术、勤志服知的榜样精神,通过本次研讨会的研讨和弘扬,必将为当地更多人所熟知与效仿,从而达到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营造地方文化氛围、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与自觉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学术动态
在学术面前,市场就是个屁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