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5-04-13 10:48张晓琳焦明丽吴群红梁立波高力军张靖婧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贡献率方差指标体系

张晓琳,焦明丽,吴群红,崔 宇,梁立波,高力军,刘 迪,张靖婧,张 弛,刘 鹤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晓琳,焦明丽*,吴群红,崔 宇,梁立波,高力军,刘 迪,张靖婧,张 弛,刘 鹤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目的:基于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根据临床医学生问卷的现场调查数据,使用SPSS软件包对原始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结果:筛选出由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结论:在评价工具开发中可以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解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还可以确定每一指标在组织绩效中的贡献,有效地筛选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

国内目前鲜有对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报导,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正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了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原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以及92个三级指标。但由于创新能力自身具备复杂性和多维度性等特点,导致评价指标的内涵和外延难以准确把握,因此需要对数量冗杂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精简。

在众多的多元统计综合评价与运筹优化方法中(包括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AHP法、模糊评价、判别分析、综合指数等),因子分析的文献数量仅次于聚类分析,居于第二位,它是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方法能够用少数变量来综合反映全部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变量虽然较原始变量少,但所覆盖的信息量却占原始信息的85%以上[1-3]。因此,因子分析方法更适用于本次研究,依据其原理来构建科学、合理的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4]。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为了更好的从评价对象的视角出发,直接、合理、有效地确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原则,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医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采用经过专门培训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员进行现场调查。

2.方法。采用个人现场自填问卷方式,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 果

1.变量指标的提取。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370份,有效样本容量345个,有效回收率约为93%,满足因子分析的样本数量要求。本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对创新人格、知识基础、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外部因素这五个一级指标项下的三级指标进行筛选。调查对象从重要性的角度,对每个三级指标变量,按照里克特5级制的原则予以1-5分的评分。

2.进行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检验。根据因子分析的具体步骤要求,在初步确定了研究问题——A:创新人格(15个原始指标)、B:知识基础(13个原始指标)、C:创新思维(27个原始指标)、D:创新技能(27个原始指标)、E:外部因素(10个原始指标)后,要分别对其进行适宜性检验,即检验指标变量是否适宜做因子分析。本文主要采用共同度、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值这三个标准。分别计算各一级指标项下三级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发现各相关系数矩阵中的大部分相关系数>0.4,五个一级指标项下的KMO统计量最小值为0.702,Bartlett’s球形检验 x2大于350.989,P= 0.000,拒绝相关系数矩阵是单位阵的假设(P<0.05),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见表1)。

3.总方差分解表。为使临床医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更具有理论意义,因此,依据理论模型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中的主成份分析分别对5个一级指标下各观测指标的公因子的数目进行提取。分析过程中首先分别输出5个评价项目下的所有的公共因子。根据特征值及方差累计百分比,确定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在A组创新人格中提取出3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4.179%;在B组知识基础中提取出3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7.152%;在C组创新思维中提出5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3.171%;在D组创新技能中提取出6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6.979%;在E组中提取出3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1.149%。根据因子分析应用时一般性原则[5],一个变量不能对其归属以外的其它因子有>0.4的载荷,因此,在删去在两个或以上因子的载荷都大于0.4的变量后,在A组、C组中分别删去1个公因子,在D组中删去3个公因子(见表2)。第①列为相关系数矩阵的初始特征值情况,提取出来的公因子数值都大于1。第②列为相关系数矩阵提取公共因子后的特征值。可以看到所得各组的累计贡献率介于57.192%和76.296%之间,其中E组累计贡献率最高为76.296%接近80%。总体上,原有指标的信息丢失较少,这也说明在A组中提取2个公因子、B组中提取出3个公因子、C组中提取4个公因子、D组中提取3个公因子、E组中提取3个公因子比较合适。第③列为相关系数矩阵的最终特征值情况,当因子进行旋转后,这些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却改变了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这样有利于对公共因子的解释。

表1 适宜性检验结果

表2 各个公共因子总方差解释表

3.分析后的修正。从统计学理论角度,确定因子数可根据特征根的大小、因子的累计贡献率、碎石图三方面来综合考虑。当然,研究者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常会对问卷结构有一定的假设,故对因子数的选择要将统计结果与专业研究背景相结合[6]。所以,本研究中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邀请来自临床、卫生管理、学生管理等领域的15位专家,先后两次对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修正,并对各组内三级指标的公因子进行了提取,讨论结果认为A组中提取2个公因子、B组中提取出2个公因子、C组中提取3个公因子、D组中提取3个公因子、E组中提取2个公因子是比较适宜的。并且对问卷中的三级指标的归属情况及二级指标的设置进行了修正。最终构建了一个由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以及49个三级指标的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见表3)。

表3 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3)

三、讨 论

因子分析最初主要侧重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随后逐渐扩展到社会学、医学及管理学的领域[7-8]。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表中题项(观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把有高度相关的观测变量按某种规则分成亚组。每一亚组的变量共享一个公共因子[6]。将因子分析法应用于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实际上是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精简化”处理,是挑选出一些对学生创新能力产生较大影响的指标变量,这些指标在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方面起着相对较大的作用。最后,结合专家评价法再次对指标进行筛选,确保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简与综合性。

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因子分析法用于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简与构建之中。最终筛选出的指标体系表明,对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时需要从创新人格(创新动机、创新意识)、知识基础(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技能(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活动、创新实践能力)、外部因素(创新环境、制度支持)等方面入手。本文探索性地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不仅精简了评级指标体系,更为下一步开展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

[1]苏为华.我国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与应用研究的回顾与认识[J].统计研究,2012(8):98-107.

[2]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0-340.

[3]王 芳.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异同比较及应用[J].统计教育,2003(5):14.

[4]Hays RD,Anderson R,Revieki D.Psychometric considerations in evaluating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asures[J].Qual Life Res,1993,2(6):441-449.

[5]郭新峰.生存质量量表SF-36在中国中风病人中的适用性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2.

[6]张 超,徐 燕,陈平雁.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在量表研究中的比较与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11): 1699.

[7]赵拥军,陈景武,唐 军.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在医院管理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5):403.

[8]孙晓军,周宗奎.探索性因子分析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6):1440-1442.

G426

A

1002-1701(2015)10-0107-03

2014-08

张晓琳,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临床学生培养与教育、卫生政策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工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12JDGC005);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JGXM-HLJ-2014087);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3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273002,70903019,71203049,71473064,71203051);社科联项目“黑龙江省公立医院改革成效评估与运用研究”;黑龙江省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252-NCET-020)支持。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10.055

猜你喜欢
贡献率方差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概率与统计(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方差越小越好?
计算方差用哪个公式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方差生活秀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