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

2015-04-15 13:23王宏德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仁者爱人优先

王宏德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以“仁”立论的基础上,儒家先哲提出了“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思想,这突出地表现了“仁”的一项基本价值意趣就是他者优先的伦理取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与儒家“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在价值意蕴上有着契合之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这种利他共生的价值意蕴,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既是儒家传统伦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转生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以传统文化为民族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现实需要。

一、利他与共生:“仁”的他者优先伦理之传统诉求

“仁”虽然不是孔子的独创,但正是孔子在复周礼的伟大践履中赋予了“仁”以新的价值内涵,使“仁”具备了人本的意蕴和伦理道德的意趣。“仁”的涵义是极为广泛的,但是作为人之为人的一种本质规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爱人”的他者优先伦理,以及把人类的这种关爱之情推及到万物的“仁民爱物”的高尚境界,却是“仁”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仁者人也”的人性自觉是他者优先伦理的人性论基础

“仁”的一个最原初涵义就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特殊规定性,正是具备“仁”的德性,人才能称之为人,在某种意义“仁”即人。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人也。从人二。”郑玄《礼记》注:“仁,相人偶也。”“从字源学上看,仁字从人从二,指人与人之间相依相耦……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觉醒,对人类的本质的理解,具有浓厚的人道精神。”[1]可见,“仁”首先体现为人作为类存在物的一种本质规定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要求,甚至可以说无“仁”必非人。正是对于人性本质“仁”的发现,使人觉悟到人与人之间只有相趋、相近、相合、相爱才能己立立人、己成成人,才能在人与人组成的共同体中求得彼此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正是“仁者人也”的人性自觉,使人从对神的崇拜中解脱出来,真正发现了人自身,唤起人的类存在意识,从而为“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奠定了基本的人性论基础。

(二)“仁者爱人”的利他意识是他者优先伦理的现实性表现

“仁者爱人”的利他意识是他者优先伦理的现实性表现。孔子弟子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这种他者优先的伦理取向首先要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做起,这是爱人最基本的发端。同时,人作为一种类存在,同生于天地之间,也应该友爱血缘亲情以外的他人,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2]陈来先生也指出:“‘仁’之从人二,就是关注对方、他人的在场,就是面对他人的在场而敞开自身的爱,展现自身的爱,揭示自己的存在,所以仁是将自我——他人的共生性作为伦理基础。在伦理性质上,仁强调伦理关系中他者的优先性。”[3]62可见,“仁者爱人”是以对方对重的,即能够从自身的仁爱之情出发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不以自私自利为目的,而以利他共生为追求,实现人我共存。“仁者爱人”的他者优先伦理是人作为类存在的群体意识的觉醒,是维系人类共同体存在发展的基本情感纽带。

(三)“仁民爱物”的共生精神是他者优先伦理的价值性归宿

“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的价值性归宿是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和合共生的理想状态。孔子不但讲爱人,也讲爱物,比如他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但有人也用“厩焚”事件中的“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来说明孔子缺乏爱物的情怀。可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孔子‘爱人’又能‘仁爱万物’的仁学理念,尽管不以生物生命保护为首要关怀,却也不会使其中贯穿的人本意识导向西方近代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4]所以,不能简单的依此来否认孔子的仁爱境界。孟子也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数罟不入氵夸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说,人应该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由此可见,万物的和谐共存、互爱共生是“仁”他者优先伦理的重要诉求,是由人及物仁爱精神的高层次境界。所以,“仁”的他者优先伦理不仅仅是阐明“仁者人也”为利他意识生发之源,更通过“仁者爱人”的利他价值指向推及到万物,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合共生的“仁民爱物”,实现“仁”他者优先伦理的根本价值归宿。

二、传统与现代:“仁”的他者优先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之内在契合

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不是完全对立脱节的,儒家之“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传统依托和价值底蕴。而明晰儒家之“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在契合,对于我们以传统文化为民族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他者为重:二者对象指向的一致性

儒家的先哲认为“仁”是人的本质、根本,即“仁者人也”。既称之为人,就应该具备人的本质规定性“仁”,而“仁”又是在人与人的互爱关系中得到诠释和彰显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相趋相合的“爱人”要求即是“仁”的根本价值所在。由此可以看出,“仁”的对象指向不是个体自身,爱人也不仅仅是对自身偏私的爱,“仁”的对象指向是与己相对待而存在的对方或曰他者,爱人是向他者表达自身的爱,个体自身是作为施爱的一方而存在的。“仁者爱人”的首先要求是“亲亲”、“孝悌”等在血缘亲情范围内,以自己的至亲为重,但孔子也指出:“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可见,爱人更是指向了血缘关系以外的他人。所以,正是在“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基础上,梁漱溟指出儒家伦理是“以对方为重”的,“这个重不是尊重,而是价值的优先。”[3]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是在个人层面提出的对于公民的基本要求。“‘友’之本义为朋友,在甲骨文中,就如向同一个方向伸出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5]2“‘善’之本义是吉祥的象征。友善意指要像对待朋友那样善良地对待每一个人。”[5]2所以,“友善首先是指个人的德性,其内涵是指人们之间希望对方良好的一种交互的善意,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交互的友好感情。”[6]11但同时,“友善”还是一种社会层面的普遍要求,“‘友善’的涵义在于,能够以尊重和宽容之心对待其他的社会成员,能够在促进、实现自我权利的同时关照他人权利。”[7]1由此可见,作为个人美德层面的友善,强调对他人的爱和善,在主观意志层面树立起友善他人的自觉意识;作为普遍社会伦理层面的友善,同样凸显个体自身对社会他人的友爱与和善。所以,“友善”的目标指向是以对方、他者为重的,以对方、他者的安好作为个体自身高尚道德涵养的一种追求。

(二)人际和谐:二者目的追求的共同性

“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以人际交往的和谐与社会整体的有序为目的追求。在血缘亲情的范围内主要是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在血缘亲情范围内的的“仁爱”“深化了人类对家庭生活、家庭关系的认识,对于协调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培养人的道德品质、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8]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对待血缘亲情范围之外的他人,儒家之“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则追求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孟子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礼记·大同篇》也讲到要实现“讲信修睦”的社会人际关系。所以,“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始终是以实现和谐人际关系为目标追求。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同样也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目的追求,“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公民道德、一种核心价值观,友善是指公民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全体公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社会局面。”[6]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首先倡导平等待人,这是实现人际和谐的前提条件;其次是真诚待人和宽厚待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最后是乐于助人和关照他人,这是达到人际和谐的现实路径。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和合共生:二者价值归宿的契合性

“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的最高价值性归宿是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合共生的理想境界。正如陈来先生指出:“儒家的仁学则主张必须重视万物一体,或者说万物的共生共存,万物相互关联,而成为一体。”[3]42在儒家先哲看来,人与自然万物同生于宇宙天地之间,应该并育而不相害,“儒家‘一体之仁’观视人与自然为统一的道德共同体,强调两者都是仁爱关照的对象,这是一种符合生态伦理精神的价值取向。”[9]所以,“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不仅停留在他人以及人类社会,更指向对待自然万物,它反对人类对自然机械的价值索取,而提倡施之以仁爱的伦理关怀,这是“仁民爱物”他者伦理取向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也不仅仅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指向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即爱护生物,善待自然。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万物的征服与掠夺,意指自然万物不仅仅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性价值”,更具有其自身的“存在性价值”。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提出旨在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紧张的对立关系,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共荣共生。

三、继承与弘扬: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时代必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与“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在价值意蕴上是具有契合之处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继承“仁者爱人”的传统伦理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既是弘扬传统优秀伦理美德,使其获得时代转生的价值夙愿;也是以“友善”来规范现代公共社会伦理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个体竞争与合作,构建社会共同体的现实需要。

(一)“友善”是构建现代公共社会伦理秩序的一项基本道德前提

现代社会相比较古代社会,更多地体现为是一种陌生人社会,即人与人的之间的交往不仅仅局限于血缘亲情的范围内,而是扩展到以陌生人为主的公共社会领域。在这种具有开放性、变动性、多样性的现代公共社会中,“友善”是人们成功进入其中,实现与人交往,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道德前提。正如李建华教授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友善,意味着:公民之间必须建立公共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只关切自我利益的实现,必须将他人纳入自己的视野。”[10]作为社会公民,每一个独立个体都同生存、共发展于一个社会体系之中,任何个体都不可能离开社会体系而单独存在和发展。正是这种彼此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决定了不同个体之间必须“友善”,也只有人人“友善”,才能构建起现代公共社会的基本伦理秩序。所以,“友善”是构建现代公共社会伦理秩序的一项基本道德前提。

(二)“友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个体竞争与合作的润滑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合作是一种市场常态。市场主体为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就必然要展开市场竞争。同时,任何市场主体又必须合作互助,以求得共赢互惠。但是,无论市场主体展开竞争还是进行合作,都离不开“友爱”作为市场润滑剂的重要作用。市场主体因为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必然进行竞争,若没有“友善”贯穿市场活动的始终,就极有可能引发恶性竞争,造成双方两败俱伤。而“‘友善’让人们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理解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社会生活中不只存在着利益的交换,在现实自我利益的同时促进他人利益的增长,相互合作中实现彼此的愿想才是生活的真谛。这也是消除社会群体隔阂的根本途径。”[7]2当然,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交流合作更离开“友善”,只有真正以一种真诚无妄的“友善”态度进行合作交往才能成就双方合作共赢的理想结果。在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友善”作为一种价值理性对于市场带来的工具理性泛滥、功利主义盛行的流弊起着重要的纠偏和补救作用。所以,“友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各市场主体竞争与合作的润滑剂。

(三)“友善”是克服个体原子式存在进而构建社会共同体的纽带

现代化进程是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统一,社会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政治文明的开放进步、文化发展的繁荣多样等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人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为个人的主体意识开始不断觉醒,主体性也日益增强。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客观世界和丰富主观世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单独个体原子式疏离存在的生存状态,这种个体原子式存在既表现为行为层面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封闭,也表现为情感层面的缺乏真诚、友善。而“友善”作为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纽带,能够以一种柔性的力量通过个体间的情感共鸣密切人们之间的现实交往、拉近彼此间的心灵距离,这有利于消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壁垒,化解矛盾冲突,增进思想共识和行动合力,从而有利于构建社会共同体。所以,“友善价值观的广泛宣传将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培育人们团结友善的观念,建立和形成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6]13因此,“友善”是克服个体原子式存在进而构建社会共同体的纽带。

结语: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脱节的,传统是现代发展的最初源点,现代是继承传统的积极扬弃。从儒家之“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追求一种友爱他人、善待万物的价值夙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都提出具体的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是我们中国人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开始!

[1]曹刚,唐凯麟.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0.

[2](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2:250.

[3]陈来.仁学本体论[J].文史哲,2014,(4):42-65.

[4]李建.论孔子“仁学”的人本意蕴[J].道德与文明,2009,(2):48-52.

[5]友善:必须着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安阳日报,2013-10-18(6).

[6]王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4,(5):10-15.

[7]李建华.友善何以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3,(2):1-3.

[8]唐凯麟.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J].河北学刊,2008,(6):34-39.

[9]徐朝旭.儒家“一体之仁”观的三个向度——基于生态伦理的追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86-93.

[10]李建华.友善:必须着力倡导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07-06(011).

猜你喜欢
仁者爱人优先
仁者爱人
40年,教育优先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仁者
我的爱人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
爱人就是爱自己
下一世,你是我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