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5-04-16 11:07高鹤
防护林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榛子经济林核桃

高鹤

(辽宁省林业技术推广站,辽宁 沈阳110036)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和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我省经济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发展经济林产业在加快辽宁生态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财政增收、部门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辽宁省的经济林产业方兴未艾,在大力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得以解决。本文以全省大范围发展经济林产业为前提,总结了经济林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 经济林产业发展态势较好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为长白、华北与蒙古植物区系交织地带,森林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生长茂盛,经济林发展空间巨大。2011年曾对我省林地资源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我省乔木林面积共计5 716 900hm2,其中乔木经济林面积达989 400 hm2,占总面积的17.31%,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和薪炭林面积分别为2 843 800hm2、129 800hm2、1 532 000hm2和221 900hm2。

近年来,我省经济林产业主要栽培树种有:平榛、平欧杂交榛、仁用杏、栗树、核桃、大枣、寒富苹果、梨和文冠果等。截至2013年10月,我省经济林主要栽培树种面积共计828 667hm2,产量165 600万kg,产值187.1亿元。

2 经济林产业成功发展采用的模式

2.1 传统经济林产业继续再发展

朝阳市是辽宁省大枣、山杏和大扁杏的主产区,丹东市是板栗的主产区,二者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多年来,在当地林业部门的全力组织和重点帮扶下,加强科技推广力度,众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与广大林农“搭班子,结对子”,不仅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丰产栽培技术,还通过建设品质优、产量丰的科技示范园,完成名、特、优、新品种替代原有乡土品种的技术变革,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在原有经济林产业基础上继续再发展。截至目前,朝阳地区大枣栽培面积达850 000hm2,产量53 600万kg;丹东地区板栗栽植面积130 000hm2,产值29.3亿元。

2.2 优势资源成功打造成区域性特色产业

铁岭市是平榛原产区,有大量野生平榛资源,多年来始终保持“自然生产,靠天发展”的状态。铁岭市政府结合自身优势,整合科研力量搞研发、攻难题,加快野生资源利用、原有栽培品种改良和国内外优新品种引进、繁育步伐;通过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发展深加工等方式延长、拓宽产业链,将仅依靠贩卖低附加值初级产品转变为生产、加工、销售包括有机榛子、榛子油、榛子粉等高端深加工产品,充分将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区域优势转变为效益优势,成功打造了“铁岭榛子”这个区域性特色产业。铁岭榛子品牌已取得诸多佳绩——“榛子原产地”、“中国榛子之乡”等,并在2010年制定了《铁岭市榛子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将铁岭打造成全国榛子产学研、深加工、会展、博览和物流集散中心。截至2013年,全省榛子种植面积为116 667hm2,其中铁岭市榛子面积达66 667hm2,所占比例高达57%。

2.3 新兴产业的崛起

建昌县是辽宁省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来,当地政府请能人、学技术、找门路、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经过多年努力,建昌县的核桃生产成了扭转局面的重要法宝,也是我省新兴产业崛起的亮点。建昌县位于辽宁西部,气候适宜,原有少量核桃栽植,政府根据当地情况,联合省经济林所,利用其优秀成果(适宜在北方地区栽植的薄皮核桃礼品1号、礼品2号、寒丰、辽宁系列等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组织科研人员果断制定科学规划,以建立“良种核桃苗木繁育中心”为起点,严把苗木质量关,在解决目前国内核桃苗木品种繁杂的难题的情况下,大力推动良种核桃产业发展。近年来,建昌县在政府主导、科技扶持和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已发展良种核桃7 333hm2,“建昌核桃”地理标识已获得国家商标局核准,并向打造“东北核桃第一县”迈进。

2.4 政府新政策衍生优新产业

“十二五”以来,为加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辽宁,我省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青山工程”和“两退一围”工程,使因生产被破坏的生态得到修复。在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后,各地林业部门结合林业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发展林果业、种植产业,实施林药、菜药间种等途径加速山坡地还林,并由此衍生出了适宜区域发展的优新产业——平欧杂种榛产业就是其中之一。以绥中县为例,当地林业局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林农工作,以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基地、扶持示范户、组织参观、经验交流等方式宣传新政策,推出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农民栽植榛子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仅2013年就栽植平欧杂种榛近333hm2。截至目前,全省已发展平欧杂种榛共计8 667hm2。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政府导向不利

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主要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因政府导向不利,而使农户盲目发展的情况。以山楂为例。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使得食品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各级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山楂产业,促进山楂加工产业发展。1989年全国栽培总面积已达353 333hm2,栽植2.37亿株,总产量18 400万kg。然而,随着山楂产业的盲目发展,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从1987年开始,全国性的“山楂热”急剧转“冷”,山楂果实价格大幅度下跌,山楂制品滞销,山楂加工产业亏损,并出现了砍、拔山楂树的现象。这不仅让农民和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也让政府的公信度受到严重影响,进而阻碍了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

3.2 政府缺乏科学决策

目前,经济林栽培种类繁多,各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不能根据市场需求与当地实际情况及树种适用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出台许多不遵从自然规律或发展规律的扶持政策,不但给农民带来严重损失,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以树莓为例,树莓小浆果,2000年前后曾在我省各市大面积发展,是“三代水果”之王,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各市曾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但是,由于树莓自身特性和生产中优良品种缺乏,现代化采摘机械缺乏,鲜果储藏的冷藏、冷冻措施缺伐,后期加工的相应配套设施缺伐等原因,使得树莓产业的发展的停滞不前,栽植树莓的农民无所适从。

3.3 缺乏管理意识,重栽轻管现象多发

我省经济林主栽品种多,面积大,但平均的单位产量较低。主要原因是农民将目光都聚焦在栽植面积上,忽视了经营和管理,从而造成了新品种、新技术无人应用、栽培管理粗放、果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局面。以寒富苹果为例,在适宜栽植的丹东东港市,林农大户石永才的寒富果园管理技术到位,年平均产果30 000~37 500kg·hm-2,一级果率超过60%,以平均市场售价5元·kg-1计算,产值可达15万~18.75万元·hm-2。与之相比,我省寒富苹果栽培面积为52 000hm2,产量23 500万kg,单位产量仅为4 519kg。

3.4 产业化程度低,分散经营仍“唱主角”

我省经济林生产大多仍旧以一家一户分散模式经营,销售以鲜果为主的经济林初产品,生产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程度低,未能形成地方主打品牌,产品未能进行开发利用附加值不高。这些不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严重影响了我省经济林产业的发展。以朝阳的“两杏一枣”、铁岭的榛子、建昌的核桃为例,这些都是我省产业发展的典型,是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产品,但目前还是主要以林农大户自产自销为主要的生产、销售渠道,仍旧缺乏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和主打品牌。

4 建议

4.1 加强政府导向,完善市场服务体系

地方各级林业部门应根据当前深化改革的大好形势和国家导向做好协调工作,理顺经济林产业管理思路,通过政策导向和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产业发展策略,大力推广优质林木种苗和先进的技术,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发挥林业政务网在产业化建设中的政策导向和咨询服务作用,通过构建全省经济林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营销形势,提高林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林产业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2 政府科学决策,走产业化道路

通过加快良种化进程,建设优质经济林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发展林、果加工业,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经济林产业集群,制定、出台先进、科学的地方产业发展政策,鼓励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新成果、新技术;制定、出台符合客观规律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接受新成果、新观念。例如,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实施生态农业、科学技术、信贷支持和管理与服务相应的农业扶持政策,充分做好农户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带动经济林产业发展走上产业化道路。

4.3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林产量和质量

目前,经济林“三低”林分较多,主要是树种品种的品质不良。良种一直是制约经济林生产效益的关键因素,且良种生产一直滞后于生产的发展。只有良种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经济林的现代化,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林的产量和质量的目的。但是只有良种没有良法,也无法达到“两高一优”的栽培目标,这就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重视科技推广工作,在经济林的林地选择、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各个生产环节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与措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4.4 开展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首先,加快经济林产业的发展速度,扩大规模,充分利用丰富的荒山资源及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富足的劳动力,走“公司+基地+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营模式发展经济林产业。其次,根据地区特点,实行“分户经营,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经营体制。发展的重点要支持有精加工能力与营销市场的私营企业与个体大户上,通过他们建办果品基地、药材基地、苗木基地等,形成林企对接的产业模式,使经济林产业走进市场,拥有市场,占领市场,在国内外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品牌,从而带动全省经济林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培植名、特、优、新经济林加工业,发展壮大干、鲜果和香料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良种核桃、板栗、榛子、大枣等深加工业。实现经济林产品由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的转变,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林林农的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猜你喜欢
榛子经济林核桃
小核桃变身“致富果”
经济林新资源食品的种类及前景
经济林栽植密度与营造方式
榛子的猫猫图鉴(上)
厚朴经济林促发展
可赏可食可入药的核桃
黄龙核桃
野生榛子实用管理技术
松鼠采榛子
浅析经济林中生物灾害的防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