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河油田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储层认识及潜力评价

2015-04-17 02:24李加玉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砂组区带含油

李加玉

(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重庆 涪陵408014)

1 区块简况

八面河油田面4-14区地处山东省寿光市境内,构造位于八面河鼻状主体构造带中部,主要生产层位为沙三上、沙三中和沙四段5、6砂组。沙四段1砂组,虽多口探井和开发井钻遇油层,但由于油层单层厚度较薄,原油较稠,只少量井进行过试油、试采,大部分井产量较低,仅面4区北部上交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4.84×104t,含油面积3.89km2。在开展储层“四性”关系、油层有效厚度、油层平面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分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情况,对面4-14区进行潜力评价,计算油砂体储量,圈定有利含油区带,结合工艺措施效果,提出改善开发效果对策。

2 储层研究

2.1 储层四性关系,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

沙四段1砂组储层岩石类型是以粗砂岩、灰质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含量34%~60% ,平均39.1%)、长石(含量22%~45% ,平均38.6%)、岩屑(含量15%~37% ,平均25.2%)。利用取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建立该区储层四性关系(图1),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图2、3)。

解释储层油浸及以上孔隙度分布范围27.5%~34.5% ,平均32.3% ,渗透率分布范围107~1 100mD,平均300mD;油斑及以下孔隙度的分布范围为10.6%~24.8% ,平均17.4% ,渗透率分布范围0.15~13.5mD,平均7.4mD,沙四段1砂组属特高孔、中渗储层。

图1 面4-7-8井沙四段1砂组四性关系图

图2 沙四段1砂组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图

图3 沙四段1砂组孔隙度-空气渗透率关系图版

2.2 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

2.2.1 油层物性下限标准

运用试油、试采电性资料,综合确定面4-14南区沙四段1砂组的油层物性下限标准如下:孔隙度 ≥27.0%、渗透率 ≥40mD、岩性在粉砂岩以上,含油性下限标准在油浸及以上。

2.2.2 油层电性下限标准

根据试油资料,采用微电位电阻率、感应电导率、声波时差与自然电位比值交会,确定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油、水、干层解释标准(表1,2)。

表1 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油、干层测井解释标准

表2 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

2.3 油层含油饱和度

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为滨浅湖相滩坝沉积,储层分布较稳定,运用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解释单井有效厚度,确定区块平均油层厚度6.0m左右;利用孔隙度解释模型中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解释单井油层有效孔隙度,由此确定区块有效孔隙度范围29%~33% ,平均31.4%。含油饱和度是油层物性、电性综合参数,能一定程度反映油层的产能,故由阿尔奇公式计算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单井油层含油饱和度,同时确定区块含油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和投产井初期产量对比,具较好正相关性:含油饱和度大于60% ,油井初期日产油在2.0t以上;含油饱和度大于55% ,油井初期日产油一般在1.0t以上(图4)。

图4 含油饱和度--产量关系图

3 储量计算

按探明储量规范,经精细地层对比,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储层纵向上划分为5个砂层,平面上划分为5个滩坝砂体,圈定储量含油面积,计算储量。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含油面积8.21km2,石油地质储量为442.63×104m3。综合评价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为小型、特低丰度、低产、中浅层、重质稠油油藏。

4 区带潜力评价

4.1 含油饱和度分布潜力

根据单井含油饱和度和部分生产井产量对应分析,确定含油饱和度大于60% 区带为最有利区带,在60%~55%之间为有利区带,小于55% 为较有利区带(图5)。

图5 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油砂体含油饱和度分布图

4.2 注水潜力

根据面4-14区井组开展的注水试验,显示对应油井液面及日产液、产油水平较高,稳产时间长,生产情况良好。如面14-10-7井1987-1994年沙四段1砂组累注水约3万方,邻井面14-12-斜5井2008年5月5日打塞补孔单采沙四段1砂组,产量达到3.2t/d。故本区应加大注水,补充地层能量。

4.3 热采潜力

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从北东方向向南西方向原油粘度迅速增大,应针对原油粘度较大区带开展热采提高产能工作。

5 结论

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是以粗砂岩、灰质粉砂岩、细砂岩为主的特高孔、中渗储集层,油藏为特低丰度、低产、重质稠油油藏。由于含油面积大、储量多,平面上含油分布不均,需结合含油饱和度分布情况,动用有利区含油区带,同时开展注水、热采等工作 ,以实现储量有效动用和单井高产。

[1]F.K.诺斯.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15-117.

[2]朱筱敏.沉积岩石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109-106.

猜你喜欢
砂组区带含油
濮城油田S3S5-10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运用QC方法提高辽河油田重点区带评价优选质量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良里塔格组预探阶段有利区带评价
BAF组合工艺处理含油废水研究进展
断砂耦合对阿尔伯特凹陷北部转换带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酸调质—氧化降解法提高含油污泥的沉降性能
铁路含油污泥焚烧的特性
NY3菌固定化及生物膜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
红河油田川口区带长8油层组储层隔夹层研究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馆陶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有利区带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