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学生转专业下冷门专业“生存危机”的理性思考

2015-04-18 04:44郭必裕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冷门热门

郭必裕

(南通大学 交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冷门就是不受关注,很少有人从事的门类。冷门专业包括高考考生报考时的冷门专业和高校学生毕业时就业市场需求少的冷门专业两类。本文所指的冷门专业是前一类专业,即高考考生报考人数少、高校录取调剂比例高的专业。理性分析冷门专业存在的价值及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建设有着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高校冷门专业的本质

专业的冷热取决于生源市场考生填报专业人数的相对多少或高校录取调剂比例的大小。不同的年代由于人们对各专业的认同度不同,各专业在高考时的冷热程度也不同,同一个专业可能前几年报考的人很少,为冷门专业,后来报考的人很多而成为热门专业。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转变的动因主要在于就业的冷热变化。冷门专业报考的人少,意味着竞争小,当社会需求量大于毕业生人数时,就业率提高,就业热门的情况反馈到社会,反馈到考生及其家长,促使更多学生报考,使冷门专业升温回暧;热门专业报考的人多,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竞争也大,一旦热门专业遍地开花,毕业生人满为患,就业率就会大大下降,就业困难的情况反馈到社会,反馈到考生及其家长,促使很多学生不来报考,使热门专业趋冷。所以,稳定的冷门专业都是社会人才需求量小,高考报考人数也少的专业;持久的热门专业都是社会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市场需求旺盛,高考报考人数很多的专业。

我国高校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专业目录设置专业,教育部曾对我国高校专业目录进行过四次大的调整。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基本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制,特设专业的设置实行审批制。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共分为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506种专业,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高校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的自身逻辑和社会职业的分工设置专业,前者大多是基础学科专业,有着很强的学术性,后者大多是应用型学科专业,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基础学科专业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求学生能运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去探索未知领域,丰富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其就业面主要在科研院所、高校等,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少、门槛高,这些专业报考的学生往往较少。应用型学科专业针对社会不同行业和岗位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与社会行业或职业相对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着重于学生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多,这些专业报考的学生往往较多。所以,一般冷门专业是基础学科的专业。

就业岗位少、报考人数少的冷门专业,其办学效益低,为何高校要设置并招生呢?高校专业设置不仅要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发展的基础,对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正如科学技术部2006年印发的《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所述:“基础研究成果具有超前性,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对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引领作用。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的源泉,为技术进步不断开辟新的方向,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基础研究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资源,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所以,从国家发展看,必须重视冷门的基础学科专业的建设。

当然,也有少数应用型学科的冷门专业,虽然学生报考时冷门,但却是就业的热门,如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工程造价、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包装工程是就业率位居前十位的专业。这些专业并没有因为高就业率而成为报考热门,相反,是报考时的冷门专业,90%的学生为调剂生[1]。究其原因,在于这些专业名称晦涩或工作岗位比较艰苦,考生及其家长对其认同度低而成为报考的冷门。

还有极少数的应用型冷门专业则是模仿国外的专业而设置的,由于国情不同,在国外就业很好,在我国对口就业却困难。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就业岗位在政府部门以及一些社会公共组织,考取公务员是该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出路和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但在中国目前公务员招录统一考试中,没有体现公共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考取公务员没有任何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相反,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公务员岗位少之又少[2]。

二、转专业下冷门专业的“生存危机”

高校的基础学科专业大多数在计划经济时代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而设立,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20世纪90年代,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使高考考生有更多的选择也增设了一些专业,但大多是应用型学科专业。根据在我国高校实施14年之久的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高校新设专业必须符合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有稳定人才需求的预测报告,招生规模一般以每年60人为宜,不低于30人。尽管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取消了对招生规模的限定,只提出高校新设专业必须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但面对就业的压力,高校新设置的专业一般为热门专业。所以,一般而言,高校特别是历史较为悠久的高校都有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整体而言,高校热门专业对应着学校较高录取分数线,冷门专业对应着学校较低录取分数线。

为提高录取的可能性,特别是考分不太理想的考生为能考上理想的高校,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往往根据高校各专业的计划招生数和自己的高考成绩,采取先考虑学校,选择自己不一定感兴趣但录取分数低的冷门专业,当进入理想的高校后则期望能转向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而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基本上是录取分数线高、报考人数多的热门专业。所以,当再一次给学生选择专业机会时,转专业学生呈现出由冷门专业转向热门专业的倾向。冷门专业因大量学生的转出导致专业学生人数下降,实验室利用率低下,教师教学工作量减少,办学效益下降。于是一些学校停止部分冷门专业的招生,如我校(南通大学)医学院曾设有基础医学专业,由于学生就业压力大,最终停止招生。正如有研究者提出的,“对于冷门专业而言,高考录取时也不是第一志愿,学生对此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学生就业前景堪忧,学校应综合考虑此专业的去留”[3]。而一旦将冷门专业停办,必然出现成建制的专业教研室教师“失业”,教师被迫转岗或流失。

特别是很多高校规定转专业只允许优秀的学生从所学专业转出。“优秀生转专业是我国各高校广泛采用的制度,它既维护了高考的公平、公正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很好的举措。[4]”作为转入专业所在学院都希望通过选拔性考试,转入更多学习优秀的学生。成绩好成为转专业的“入场券”,学习优秀的学生从冷门专业转出后,学校很难保证冷门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甚至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的恶性循环。

三、加强冷门专业建设的对策

1.基础学科冷门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为一流大学

冷门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就业于科研院所、高校,非对口就业竞争力远小于热门专业的学生。“985”和“211”高校基础学科冷门专业由于其学科实力雄厚、生源质量高,其竞争力要大于一般高校的基础学科冷门专业,甚至大于一般高校的热门专业。所以,“985”和“211”高校办基础学科的冷门专业不仅能保证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冷门专业少而精的高质量需求,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冷门专业的就业竞争力。

2.基础学科的冷门专业应进行小班化教学、精细化培养

基础学科的冷门专业学生人数少、社会需求少、岗位要求高,所以应采用精英教育。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古生物学本科专业是全国唯一的只有1名学生的专业。社会不需要太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但不能没有,现在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的几个研究所都呼吁保留这个专业。又如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源于1952年设立的天文学系,现有教师30名,其中,中科院院士4名、长江学者2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和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名。学院设有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空间科学和技术三个本科专业,每年招生约50名,是国家天文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这样的冷门专业学生数很少,宜采用小班化教学,以强化教学质量。

3.基础学科的冷门专业学生培养应采取长学制

冷门专业的特点是就业门槛高,本硕或本硕博连读更有助于冷门专业毕业生满足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我国基础研究岗位大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这些单位往往需要掌握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强的高学历人才,本科生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对于高门槛的冷门专业,如天文、地理、古生物学等,应采取长学制,本硕或本硕博连读。

4.以职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基础学科冷门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般高校所办基础学科的冷门专业,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应优化专业结构,适时停止一些冷门专业的招生,集中力量办好有优势的专业;另一方面应拓宽基础知识应用领域的专业方向,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嫁接”,将基于基础学科的热门职业课程组合进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热门职业的应用方向,向着热门职业方向发展,实现以职业为导向激活冷门专业,使毕业生找到对口、理想的就业岗位,提高冷门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对报考热门、就业冷门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应适时叫停

冷门专业应进行分类管理,对就业冷门、报考冷门的基础学科专业,国家应扶持以保证国家建设需要;对就业冷门、报考热门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应实行控制,甚至适时停办。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河南省法学、应用心理学、汉语国际教育、应用物理学、人力资源管理5个专业被亮“红牌”。这种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可以从源头上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制止就业率不高专业的盲目设置和扩招,培养目前就业市场的紧缺人才,保持“热门”不热,“冷门”不冷,既使社会的人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又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5]。当然,对于就业热门、报考冷门的专业应加强宣传,提高家长和考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将良好的就业前景及时反馈到社会,促进冷门专业的回暖升温。

[1]原春琳.十大高就业率专业均是报考冷门[N/OL].中国青年报,(2010 -05 -27).http://www.cyol.net/zqb/content/2010-05/27/content_3251306.htm.

[2]赵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改革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35):258-259.

[3]陈曦,李金林,张伦.本科专业选择动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114.

[4]刘雄,熊辉.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8(8):23-24.

[5]王灿,谭萍.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专业 河南5专业被亮“红牌”[N].大河报,2014-10-14.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冷门热门
冷门继续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动物“冷知识”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认识
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启动会召开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本月热门产品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