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化融合的温州九龙山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开发

2015-04-20 04:06刘益曦林墨洋
绿色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根雕古村落茶文化

胡 春,刘益曦,林墨洋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温州325006)

1 引言

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地,“四大茶区”、“十大名茶”享誉世界。自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起,茶作为一种文化开始逐渐盛行,民间种茶、饮茶等习俗相继出现。茶早已从单纯的饮品上升为一种境界,成为了一种修养。国内茶文化历史悠久的产茶区,将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建设了一批茶文化主题旅游区,如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云南临沧茶文化风情园、福建漳浦的天福茶博物院[1]等。这些园区的建设使茶文化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升华,传统茶产业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然而近几年,由于茶主题旅游区数量日益增加,项目产品出现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现象,国内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也遇到了瓶颈。因此,不少学者另辟蹊径,提出诸如茶文化组合型产品开发[2]、茶文化生态可持续旅游模式[3]、绿色化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4]、“点、线、面”茶文化深度产品设计的探讨,茶文化旅游产品更加趋于综合化和组合性,更加注重当地其他自然风景、民俗文化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2 温州市文成县九龙山茶产业概况

九龙山位于温州市文成县峃口镇平和社区,茶叶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基地茶园面积4166亩,茶叶年产量约50t,是全县茶园面积最多,最集中的区域。2012年起,为了响应国家一号文件中“鼓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和温州市“三边四化”、“两区”建设等政策,当地积极围绕茶叶这一特色优势农产品,以“茶”为主题,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附加值,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项目[5]。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九龙山茶旅游产业如何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茶文化旅游市场中寻求差异化的发展空间。

因此,本文针对温州市文成县九龙山主题旅游产品体系设计,结合现有的景观生态资源,通过挖掘茶文化与当地风俗文化、旅游要素,提出了多文化融合的茶文化精品路线的旅游产品设计构想,以期为其他类似的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参考。

3 九龙山茶文化主题旅游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九龙山是温州至文成的东大门,交通十分便利。该区域内拥有依山傍水的自然山水景观,加之初具规模的九龙山茶场、古朴宁静的东方古村落、香火旺盛的灵德寺等,是旅游度假的黄金宝地。九龙山开发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时也十分有必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分散待整合

九龙山茶文化主题旅游从56省道大垟口村起到九龙山茶场共约11km,涉及大垟口村、梅垟下村、东方村3个行政村,沿线旅游资源众多,类型丰富。如大垟口村新兴产业——根雕文化,是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当地村民高超的艺术工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梅垟下村灵德寺有着较为浓厚的佛教文化,曾多次举办了“一宿觉”禅修营、“十一”禅修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信徒。东方村文化底蕴深厚,尤以耕读文化为最,古村内有多处明清古建筑被列为文成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这些珍贵的人文自然资源还处于各自为伍,分散发展的状态,它们规模不大,旅游吸引力不足。而这些人文自然景观恰恰都与当地的主导产业——茶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寺庙和茶叶,自古“名寺出名茶”,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都是“庙庙种茶,无僧不茶”[6]。因此,假如能挖掘这些文化与茶文化之间的联系,开发有特色的边缘旅游产品,将分散的文化有效地串联整合,那么这条九龙山茶文化精品路线必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2 茶文化旅游刚起步,但历史发展机遇良好

温州是茶叶的主要产地,茶叶产量和茶园种植面积都十分喜人,虽然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刚刚起步,茶文化旅游收入还不理想,茶叶主题休闲旅游路线还很不成熟。但是2014年温州早茶节上,文成县的“文成贡茶”作为全县茶叶统一公用品牌获得了“冠名”权,表明文成茶叶产业正走上区域协同发展之路,茶叶产业的区域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文成县一直在精心培育旅游产业,2013年提出了“全域景区化,打造旅游一号产业”的口号。据统计,文成县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38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2亿元。因此,假若九龙山茶文化精品旅游路线能够依托周边现有的重点景区如百丈飞瀑、铜铃山、刘基故里等,发挥景点的带动作用,打响知名度,那么在项目开发的前期游客量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3.3 差异化的旅游定位,满足了多元化的游客需求

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旅游产品三个层次的理论为:基础层次的观光旅游、提高层次的娱乐和购物旅游以及专项层次的度假、宗教、会议和节事旅游等[7]。九龙山茶文化主题旅游路线属于专项层次,它主打为游客提供茶科普、茶度假、佛茶体验等服务,满足游客追求心灵宁静祥和的需求,是相对静态的文化品质游。而百丈飞瀑、铜铃山等自然风景名胜区大多为基础层次的观光旅游,让游客观赏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等自然风貌和文化遗迹,是相对动态的科普健身游。因此,九龙山茶文化精品旅游路线与其他景点存在差异化定位,满足了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4 茶与其他文化融合的理论研究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的精神渗透了各个领域,包括诗歌、绘画、书法、宗教等领域,这些文化之间又相互融合,积累了更加丰富的茶的精神文化。在九龙山茶文化主题旅游中,茶与根雕、茶与佛教、茶与古村落等均有一些历史渊源。

4.1 茶与根雕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8]。根雕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隋唐趋于繁荣。在唐代,根雕艺术品出现了一些根制实用品、陈设品和家具,根雕茶具便是其中的一类。根雕茶桌是茶与根雕的完美结合,“化腐朽为神奇”,是集实用、艺术、欣赏、收藏于一体的艺术品。每件产品都是唯一的,深得名人雅士的喜爱,是收藏界的新宠。中国根雕之都——福建建瓯市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规模化生产根雕茶桌工艺品,拥有企业290余家,年产值达16.2亿元,产品被广泛用于博物馆、展览馆、展厅、大堂、公司、酒店、茶楼、家庭等高端场所。

茶艺和根艺本不同类,但也有相通之处,相通之处在于“韵味”。茶讲究味道醇厚,过齿留香,回味无穷。根艺则是百看不厌,揣度思索,形神兼备。两者都必须有韵味,都是耐人寻味的艺术精品。

茶艺与根雕都取材于大自然,根雕充分利用了树根的自然造型,茶叶是南方之嘉木,保健饮品。两者朴实而毫不虚夸,都是大自然的精华。

4.2 茶与佛教

在五大宗教中,佛教与茶文化的渊源虽然不是最早的,但却是贡献最大的,它贯穿了茶文化发展兴盛时期。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9]。中国名优佛茶众多,如四川蒙山茶、武夷岩茶、普陀山的普茶、黄山的云雾茶、大理的威通茶等。

茶与禅相通之道均重在主体感受,非深味之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地品味,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静的宁静、清静、安谧。参禅要澄心静虑地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以求清逸、冲和、幽寂。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从而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10]。

茶和佛教的发展历史形影不离。茶在禅门中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茶是佛教的灵魂,佛教视茶为神物,唐人陆羽因茶顿悟,达到以茶通心的禅境。

4.3 茶与古村落

倘若细究中国茶史,大多茶艺歌舞、茶事活动都来自于民间,各地的古村流传着不少地方特色的茶俗活动。深山古乡中,生活节奏缓慢,人文韵味浓厚,最适宜种茶品茶。古村落农家的古朴气息,配上品茶区,以及当地特色的茶艺表演,可谓珠联璧合。

茶与古村落相通之处在于两者均有较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朴有内涵,值得细细体会,用心感受。有形的古村落作为茶文化的载体,将其打造成品茶、购茶、赏茶和休闲的场所,充分体现茶文化的内涵和农村茶乡的特色。而茶园则可作为古村落开放的大公园,秉承“古韵茶香,田园村落”的理念。

茶产业结合古村落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产业,由此谱出一曲崭新的现代产业之歌。农家乐休闲产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使茶农从传统的农耕时代种茶、卖茶向现代商业文明的“泡茶”转变;而为了更好地发展茶产业,也促进了古村落面貌及卫生条件的改变,两者交相辉映,携手更好地发展。

当然,九龙山茶文化主题旅游路线中,与茶有关的文化还有很多,如茶与农耕文化发展起来的“种茶—采茶”体验文化,茶与音乐舞蹈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茶歌舞表演文化等等,本文不一一阐述。

5 多文化茶主题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构想

5.1 九龙山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体系

基于茶与根雕文化、佛教文化、古村落文化相通之处的理论研究,结合与茶文化相关的其他文化内涵挖掘,本研究整合提炼了各文化内在的旅游价值,提出了一套凸显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的构想。

5.1.1 多文化主题组合设计

九龙山沿线的6个重要节点与茶文化融合进行功能提升,6个节点赋予6种文化,划分6类功能,串联出一条集观光、娱乐、体验、度假为一体的茶文化精品旅游路线(图1)。分别为:茶与根雕为主的茶艺术展示功能块、茶与农耕为主的茶农事体验功能块、茶与美丽乡村为主的茶品味鉴赏功能块、茶与佛教为主的茶主题禅修功能块、茶与古村落为主的茶民俗古街功能块、茶与庄园为主的茶生态农庄功能块。

图1 九龙山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5.1.2 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6个节点的九龙山茶文化旅游产品虽各有主题,但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大多游客可以学习考察茶事,体验炒茶制茶,可以去茶庄品尝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欣赏古村落的茶艺表演,最后到茶园农庄与友人茶话度假,感悟人生。而少部分游客则可直奔或茶主题禅修或根雕艺术鉴赏等区域,开启心仪的深度主题游。

5.2 九龙山茶文化主题旅游项目设计

5.2.1 茶艺术展示——大垟口茶道展示区

该区域位于九龙山茶文化精品旅游路线的起点,是接待游人的主要场所。规划吃、住、娱一体化设施,注重根雕文化、品茶文化、养生文化的研究,形成茶文化综合区。大垟口村的根雕文化融入茶文化,设置根雕茶具展示馆,介绍根雕的起源、发展历程、根雕艺术品制作等科普知识,发展以根雕茶桌、根雕茶几等为产业特色的艺术鉴赏。扶持企业培育根雕文化交易市场,举办温州根雕艺术文化节。

5.2.2 茶农事体验——平和坑茶事养生区

茶事是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茶事体验是茶文化的娱乐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结合。该区域设计定位成“茶事体验,生态养生”。在原有茶山的基础上,建设约300亩茶叶生产基地,让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采茶、制茶、泡茶乐趣,而且还可以参观茶叶的生产过程与生机盎然的种植场,在品尝甘醇茶水的同时,融入到当地的茶文化氛围之中,全面接触茶的采摘、炒茶、茶艺、品茶的全过程。此外,在茶园中开辟一处趣味性的茶园迷宫,供小孩子嬉戏游乐,增加娱乐性。

5.2.3 茶品味鉴赏——梅垟下茶庄风情区

梅垟下村是为温州市“美丽乡村”示范点,近年来村庄沿溪公园景观绿化进展良好。该区域以当地的风俗习惯、茶叶茶具、茶艺或乡村田园风格为主线,提供茶品、香茶,吸引游客休憩住宿。通过对农家院子和乡土院落式建筑稍加修葺改造,统一建筑风格来凸显茶文化主题,开展庄园式的茶庄个体承包经营。农房立面统一采用白墙灰瓦加入中式元素,打造古朴与现代相融合的新中式风格。

5.2.4 茶主题禅修——灵德寺禅茶宗教区

梅垟下村灵德寺规模庞大,寺内保留国内知名书法家的墨宝,文化氛围浓厚。规划将茶文化融入到寺庙景区,主打高端“茶禅养生”,通过禅修课程、佛果采摘等方式体现“茶禅一味”的理念。寺内开办“禅修养生班”、茶宴、无我茶会等。户外,利用寺庙对面蜜柚林,开发寺庙农业产业。适当开发“心灵净土”、“心灵净果”等农业项目,吸引信徒认养果树、观光采摘等。

5.2.5 茶民俗古街——东方村茶艺古街区

东方村结合古村保护,重点提升村庄的整体风貌,再现传统的戏楼、戏院、集市和广场,开发历史文化广场、展览馆、古玩收藏等,为游客提供茶文化交流的场所。东方古村遗存风貌在修缮整治的基础上,修复重点建筑,恢复古街风貌,激活古村旅游功能。

5.2.6 茶生态农庄——九龙山茶园观光区

九龙山茶园(日省名茶精品园)是目前温州市龙头企业——文成县日省名茶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年产茶叶300t,销售额4200万元以上。主产“日省”牌半天香茶叶是“浙江名牌产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名茶评比中金、银奖。规划将其打造一个集名茶种植与加工、旅游观光、风光摄影、生态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茶文化观光体验园,满足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的需求。农庄内可针对青少年开展夏令营生态科普游,请专家为他们讲授茶艺、茶礼,培养他们兴趣爱好。

6 结论与讨论

茶文化旅游是未来茶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文成九龙山茶文化旅游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主题旅游路线周边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发展机遇良好。本文在分析九龙山茶文化旅游开发优劣势的基础上,整合了当地多元化的自然人文资源,开发出一条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体系。该体系深度挖掘了根雕文化、农耕文化、古村落文化、佛教文化等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又与茶文化相融合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旅游组合产品,有效地实现了当地茶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当地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当然,九龙山茶文化主题旅游的合理开发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本研究提出的温州九龙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体系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见,旅游产品体系的开发也将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比如由于九龙山范围内的大部分用地都属于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林地,旅游项目的建设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特别是茶艺表演场所、茶文化展示博物馆等永久性建筑的建设。目前本研究已尽量利用原有的民居建筑和农林地,采用立面改造、景观美化、茶园改造等方式,赋予它们新的形式和功能,节约建设成本,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最大保护。

总之,随着乡村文化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九龙山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体系的开发与设计也将不断地深入完善。至于旅游产品开发的实际成效,还待市场进一步的检验与考量。

[1]杨坤武,明庆忠,李庆雷.基于深度旅游理念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8,19(4):48~51.

[2]文南薰.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性开发研究——以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81~85.

[3]李维锦.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J].学术探索,2007(1):137~140.

[4]吴 倩.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2):275~279.

[5]温州市人民政府.2013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R].温州:温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13:8~10.

[6]程晓丽.九华山佛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2):1148~1150.

[7]陈传康.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案例研究[J].旅游论坛,1986,1(1):14~20.

[8]马红艳.浅谈根雕艺术[J].金田,2012(3):98.

[9]张锦绣.茶文化与宗教文化初探[J].大观周刊,2011(44):23~23.

[10]徐 干.浅谈禅与中国茶文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28~29.

猜你喜欢
根雕古村落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有趣的根雕》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根雕艺术品正逐步进入收藏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