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生态湿地,滇池重生的希望

2015-04-27 03:26马宏敏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5年1期
关键词:环湖湖滨滇池

马宏敏

滇池治理已经历了几个五年计划,随着治理措施、投资逐步升级,滇池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但湖体富营养化治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滇池水污染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滇池治理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生态修复,也就是生态湿地的建设。当前,在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所有步骤中,滇池生态湿地的恢复和建设是非常重要、非常见效、非常出彩的一项措施。简单地讲,生态景观湿地的恢复和建设是滇池重生的希望。

一、湿地,已成为滇池沿岸亮丽的风景线

从2008年开始,昆明市围绕滇池建立了滇池湖滨生态湿地,作为净化滇池生态系统的缓冲区。滇池环湖生态建设范围为在滇池外海滇池保护界桩外延100米(遇环湖路以环湖路为界),全面实施退塘、退田、退房、退人。并以湖内湿地、湖滨湿地、河口湿地、湖滨林带四种建设模式开展生态建设。通过恢复与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和湖滨林带,逐步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整个滇池湖滨共完成退塘、退田44669亩,退房144.3万平方米,退人24364人,开展湖滨生态建设54305亩。其中,湖内湿地11220亩,湖滨湿地19080亩,河口湿地3086亩,湖滨林带20919亩。

可以说整个滇池沿岸都建成了生态湿地。由此,滇池面积也扩大到近350平方公里,这是滇池自围湖造田后一个新的历史性转变。

随着湖滨生态湿地的增多,滇池生态环境得到了修复。如今,湿地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滇池边,大小不一,点面结合,将滇池围起来。5万多亩滇池湖滨生态湿地成了滇池生态环境的“调节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来此栖息。滇池湖滨生态湿地逐渐成为鸟类的天堂和乐园,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得到逐步的恢复。

2012年,在过去4年滇池环湖生态建设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昆明市提出建设环滇池生态湿地公园。沿滇池湖岸沿线构建以天然湖滨生态系统结构为主的湖滨生态带,恢复滇池湖滨带的生物和景观多样性,提高湖滨带的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生态系统的环境功能,降低入湖污染物量,实现环滇池湿地生态系统闭合,建立陆生—湿生—水生的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湖滨亲水空间,打造高原最长慢行系统。目前已经有泛亚国际城市湿地公园、五甲塘湿地公园、西亮塘湿地公园、海东湿地公园等相继亮相昆明。

二、为了湿地,昆明人不遗余力

短短几年,昆明滇池流域的湿地建设就超过5万亩,对恢复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湿地建设,昆明市可谓是铆足了干劲,想尽了办法。

1.科学规划,科学治理

在湿地建设中科学规划是非常必要的。按照《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的要求和昆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昆明市政府精心研究滇池流域生态保护规划和环滇池区域开发建设规划,以保护滇池生态为前提,科学利用滇池独特的高原湖泊资源,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对环滇池湿地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并逐步实施:滇池保护界桩外延100米以内区域,为滇池生态屏障,以天然湖滨湿地为主,该区域严禁建设与生态建设及管护无关的任何项目;滇池保护界桩外延100米至环湖路以内区域,以建设生态林为主,科学规划,适度布局生态旅游、文化项目;滇池环湖路以外区域,是滇池湖滨的文化体验区和旅游休闲区,布局高端文化、旅游项目。

在湖滨生态建设上昆明市政府遵循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适当增加湿生乔木比例,特别是大量种植中山杉。中山杉的生长速度是水杉的3倍,且对氮、磷等营养物质吸附能力较强。通过种植有利于生态恢复的湿地植物,最终实现自然生态最大化、工程措施最小化、投入成本最低化、维护管理简约化的目标。

2.积极开拓,多方融资

“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的投入资金为420亿元,这些资金除了国家和省级给予的配套补助资金外,大部分要靠昆明市级财政自行解决。因此,昆明市在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资金支持、最大限度通过市级财政落实治滇资金的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滇池治理。对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或给予专项财政补贴等支持。通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极大地解决了资金难题。

3.灵活征地,多方推进

昆明市明确指出,在环滇池湖滨生态带的建设上,建设用地可采取“只征不转”和“租用”两种方式,属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宜征则征,宜租则租;在建设模式上,以“政府实施”为主,局部区域湖滨林带可结合实际,适当进行“反租倒包”。通过各种灵活的征地方式,昆明市已经顺利完成了“四退三还一护”,保证了5万多亩湖滨湿地的建设用地。

4.长效投入,责任到人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累积形成的,其治理和修复亦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形成滇池治理长效投入机制,是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和持久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昆明市政府在治理滇池和生态湿地建设中一直坚持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全面截污工作责任制、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量化和细化各级各部门在全面截污工作中的责任;建立职能清晰、权责统一、运转协调、管理有效的治污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滇池污染治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把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综合治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5.广泛宣传,人人参与

生态湿地建设治污先行,应该重点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是“生命线”,也是竞争力。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当作资源、当作资本,更加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切实建设和保护好昆明这片“生态绿洲”。这就需要广泛宣传,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滇池治理,人人都可以为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献计出力,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2012年,昆明市启动首届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活动。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将每年举办,形成长效机制。宣传月永恒的主题是:“滇池清、昆明兴”。通过政府耐心细致的宣传,“修复生态、保护滇池”的意识如今在沿湖群众中逐渐生根。

三、生态湿地渐成气候,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随着滇池生态的逐步恢复和水质改善,5.4万亩湖滨生态湿地成了滇池周边新的风景区。湿地美丽的风光吸引了大批游人,但由此也暴露了一些生态湿地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清

昆明曾经有一条轰动一时的新闻,说的就是环湖路上一处以种植薰衣草为主的湿地公园,引来大批市民围观照相游玩,随意践踏薰衣草,到处乱扔垃圾,行为非常恶劣,甚至被迫派来了警察保护湿地,公园方无奈之下在薰衣草四周围起了铁丝网……这固然说明市民的素质有待提高,但也表明湿地开发之初就有定位不清的问题,如果是对外开放,那就应该有管理人员和公共设施,如果不对外开放,那就不该有让闲人进入的路径。

2.盲目上马,缺乏后续管理

昆明环湖周边虽然都建了湿地,但一些地方的湿地建设往往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硬性指标,湿地建成后就万事大吉,湿地缺乏后续管理,基本上是自生自灭。湿地基本都缺乏公共设施,比如厕所、垃圾桶等卫生设施不健全,导致游人随处乱扔垃圾,甚至有些不文明的市民随地大小便,对湿地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

有些湿地上马后缺乏后续管理,湿地种植的各种植物因无人打理而自生自灭。对湿地不加以人工干预,湿地最终将演变成沼泽。

3.现行湿地管理体制不顺,法规不全也导致湿地管理混乱或者乏人管理

湿地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涉及诸多部门和众多区县,由于各部门对湿地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的责任、权利、义务不明确,各行其是,各取所需,影响了湿地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也是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

另外,在湿地的保护上缺乏专门的法规,对破坏湿地的行为和一些不当开发没有严厉的措施,这些都给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带来难度。

4.湿地开发缺乏整体规划

昆明滇池周边湿地很多,但这些湿地如何开发、如何保护缺乏统一规划和必要的法规。虽然一个个湿地公园相继亮相昆明,但这些湿地公园基本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没有带来最大的生态保护效应和经济效应。如新开发的海东湿地,虽然免费对外开放,漂亮的湿地环境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但同样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合理的管理,偌大的公园,居然连垃圾桶都没有,更别说卫生间、停车场等相应设施,游人乱停车辆影响了环湖路的交通,乱扔垃圾等行为随处可见。

因此,要让生态湿地良性发展,真正起到滇池卫士的作用,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湿地管理、保护、开发的力度。

四、滇池生态湿地开发与管理的相关建议

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应该充分引起重视。湿地资源是脆弱的,湖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

昆明湿地建设成果显著,要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成果,要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实现滇池生态良性循环。在生态湿地的开发与管理中一定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对湿地要永久性保护。只有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科学地利用湿地,湿地才能真正起到滇池生态屏障的作用。

湿地的开发是必然的趋势,但必须开展负责任的湿地旅游,才能真正促进湿地旅游长久有序的发展。

1.坚持保护性的原则

以保护为前提是湿地公园建立的基本标准之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包括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生态旅游强调对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要求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保护自然、保护资源、保护文化。

2.注意湿地开发的专业性

和一般旅游相比,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首先表现在技术层面上,比如要求湿地公园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生态保护技术策略,以保护湿地旅游资源和环境;其次体现在保持湿地生态系统上,湿地多样性如何保持,怎么开发才是最科学的等问题都离不开专业的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参与。

3.适当限制客流量

湿地公园的游客数量不宜太多,当游客数量过多而超过公园生态系统的忍耐程度,其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靠自然力本身不能恢复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因此,要解决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正确评估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并以此来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4.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资源开发要保证生态优先和永续发展,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定期报告水质情况,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以随时根据新发生的情况调整湿地的保护措施,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5.长效机制

湿地的生态旅游应为旅游资源、公园所在地提供长期利益,短视且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手段,生态旅游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还能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自然旅游导向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

猜你喜欢
环湖湖滨滇池
宿迁湖滨新区嶂山林场“四化”管理 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城市环湖区域交通规划策略与实践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迷人的湖滨公园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基于AutoBank的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堤防渗流稳定分析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淮安市白马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研究
东巢湖湖滨农田生态拦截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