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叔献与大放淤

2015-04-27 03:33林观海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5年1期
关键词:睢阳白沟熙宁

林观海

侯叔献(1023—1076年),字景仁,江西抚州宜黄人。宋仁宗庆历年间进士,神宗年间任秘书丞、都水监丞等职,累官两浙常平使。侯叔献长于治水,在伏秋大汛期间,曾引用流入汴河的黄河樊山水淤溉田地,经数年,收到效益;汴水暴涨,力保睢阳(今河南商丘)河堤安全;主持引汴入蔡工程等。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入朝辅政,在皇帝的支持下,大力推行新法,励精图治,对发展农业生产极为重视。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王安石制定了《农田利害条约》(俗称农田水利法),颁发诸路。同时,宋神宗派官员巡视天下,察看农田水利,并让诸路设置农田水利官。由于采取了有力措施,很快形成了“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务兴复”的大好局面。根据《宋会要》记载共兴修农田水利10793处,灌溉民田36117888亩,官田191530亩。在此期间,黄河中下游,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等地,黄河及其支流特别是汴河的水沙得到了充分利用。由于皇帝、宰相的大力倡导,大放淤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宋以后也是罕见的大放淤高潮。在这水利大放淤的热潮中,侯叔献的表现十分突出,成绩显著。

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在颁布农田水利法的当年,秘书丞侯叔献就上书说,汴河两岸沃壤千里,公私废田达20000余顷,多用为牧马之地。实际“计马而牧,不过用地之半”,下余万余顷常为不耕之地。侯叔献建议:汴河沿岸置斗门泄其余水,分为支渠,及引京、索河并三十六陂的灌溉田地。朝廷立即采取了这个意见,派侯叔献和著作佐郎杨汲共同主持这一工作。

在多泥沙河流下游引水放淤或淤灌肥田,起源很古,但以利用洪水泛滥时为多,而有较好人工控制引浑水的放淤或淤灌,最早见于唐代后半期汴河沿岸。到了北宋时期大为发展。

熙宁三年(1070年),侯叔献、杨汲并权都水监丞,全面负责汴河沿线的淤田工作。任务是在伏秋大汛期间,引用流入汴河的黄河樊山水,淤灌汴河两岸田地。到了熙宁四年(1071年),经过1年的放淤,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益。在这次大放淤的高潮中,淤田的面积十分可观,仅就开封府一带的淤田就达233万亩;京东京西两路淤田达58万亩。宋神宗对此极为满意,在一次和大臣们谈及淤田时指出:“淤过的土地土细如面,粮食获得好收成,都是淤田带来的好处啊!”由于淤田的功绩,就是偶尔犯错也能得到原谅,不予治罪。熙宁六年(1073年)夏,侯叔献引汴河水淤开封府界闲田,不慎将汴水引干断流,公私船只无法通过,影响了漕运。当时虽引起了反对,但神宗不仅未予治罪,九月,还赏赐了侯叔献、杨汲淤田各十顷,十月,又命“叔献理提点刑狱资序”,以嘉奖他们坚持“淤田之劳”。

北宋大放淤以后,从史书的片段记载看,不少地区的贫瘠土地变成了沃壤,粮食产量取得了丰收。熙宁五年(1072年),侯叔献的一次上奏中指出,引用流入汴河的黄河水,仅开封府界淤出的淤田就有“岁增产数百万石”之多。于此可见,大放淤的成就是不争的事实,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

侯叔献不仅在黄河的大放淤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堤防抢险、水利工程等方面,也展现出他的才能。

淤灌期间,有一次,在睢阳发生了汴水暴涨,即将溃坝,侯叔献临危不惧,根据地形,采取了在睢阳以西几十里的古城处挖开汴堤,使水入注古城中,起到临时滞洪的作用,这样下游水涸,便赶紧组织民工抢修,使下游受险堤防得到抢修完固。第二天,古城中水满,而汴河水流复流。这种因地制宜,临时分洪的办法,解除了睢阳城被淹的危机,表现了侯叔献的治水智慧,受到了一致的赞扬。熙宁六年(1073年),侯叔献建议开修白沟河以代汴河通运。他认为:“储三十六陂及京、索二水为源,仿真楚州开平河置闸,使四时可行舟。”经过朝廷内部反复争议,最后皇帝采纳了都水监提出的“白沟自睢阳河至于淮八百里,乞分三年兴修”的建议。熙宁八年(1075年),侯叔献主持疏浚汴河,即自今河南商丘至安徽泗县,其中在泗县以东有三十余里礓石,工程量最大,但也被打通了。这年侯叔献还主持了引汴水入蔡水的工程。尽管白沟、入蔡二者,虽未成功,但疏浚汴河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自南京至泗州,仅需三天至五天,便利了汴河的航运。

猜你喜欢
睢阳白沟熙宁
小县令背后的中国之幸
小县令背后的中国之幸
数字同频同播技术在白沟河(高碑店段)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星河
名画遗珍
石鑑为官履历考述
杜同合秘书长出席2017中国•白沟国际箱包博览会
——暨“一带一路”国际市场的合作(白沟)峰会开幕式活动
论唐代爱国将领张巡
白沟箱包物流公交化可行性建议及对策研究
白沟箱包物流公交化可行性建议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