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旅游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2015-04-29 12:17闫玮
开发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发展现状

闫玮

内容提要:通过对我国医疗旅游现状的文献综述,得出医疗旅游对于我国仍属一个较新的领域和概念。从产业发展级别低、资源整合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管理盲区较多和市场需求开发不足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医疗旅游存在着认识不清楚、管理经验不丰富和产业融合度不太高等问题。鉴于此,从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鼓励行业大力开发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完善医疗旅游环境和打造国际化医疗态势5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医疗旅游;发展现状;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 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2-0153-03

DOl: 10. 13483/j.cnki.kfyj.2015.02.036

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以下称“MT”),即相关组织为顾客(或旅游者)提供旅游和与之相互搭配的医疗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M'r目前是一国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特别是境外顾客或旅游者)的新兴方法之一。

一、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理论研究现状

最早介绍医疗旅游的是武强,他从科普角度介绍了当时新兴的一种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疗养方式;王砚较早正式提出医疗旅游开发的思想;杨鸿玺介绍了埃及以其城市和矿泉、硫磺泉水以及干燥性气候等自然旅游资源开展医疗旅游,吸引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疾病的旅游者;李芳、李耀中针对四川乐山旅游饭店经营问题提出要看到医疗旅游的需求;任圆圆和徐菲、陈婉丽等学者从我国医学、医疗角度和国外医学、医疗角度,对开发医疗旅游项目的做法和部分经验进行了介绍和说明;李佳、苑彤彤首次对我国医疗旅游业的发展做了分析和研究,对照国外医疗旅游发展好的国家和地区,分析了我国开展医疗旅游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展望。从2007年开始,有关医疗旅游的研究就更加关注我国地区、地域文化和各区域资源的禀赋情况。如杨晓霞等从喀斯特洞穴的自然研究角度探讨开展洞穴医疗旅游;孙永平、刘丹对中医药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探讨,并通过对中医药旅游资源的分析,提出了发展中医药旅游的建议;田广增对医疗保健号项旅游的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中国发展医疗保健旅游的优势和对策。到了2008年后,有学者开始从旅游产业模式和产业融合的角度研究和关注医疗旅游。如杨颖认为医疗旅游是旅游产业演化、融合的高级表现形式;王琼、温小霓分析了西安医疗旅游的特点、发展空间,并提出发展策略。

(二)产业发展现状

从国际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来看,全球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开展医疗旅游的服务项目,而瑞士、韩国、泰国、印度等国家的医疗旅游产业发展尤为蓬勃。有统计显示,全球医疗旅游的游客数量已经从2006年的2000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4 000万人次,还有数据预测医疗旅游的年产值已经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年增速在20%左右。

从国内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医疗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内地,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一线城市对于发展医疗旅游产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学习国际医疗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部分也着手制定本地区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同时,部分旅游城市,如三亚、杭州、北戴河等也相继推出医疗旅游服务。当然,我国香港与台湾地区医疗旅游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内地。但总体而言,医疗旅游对于我国仍属一个较新的领域,可能还只是一个新概念或理念,在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多也就是保健而已,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医疗旅游。因此,我国的医疗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最多也只是初步成长期,确切来说,医疗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

二、我国医疗旅游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关注和发展医疗旅游,但由于前期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目前我国医疗旅游开发管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现象。

(一)发展级别较低

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级别低主要表现为看到“医”,没有看到“游”,更没有做到“医+游≥2”。看到“医”而未看到“游”的表现为,在“医疗”时,“旅游”不应出现和伴生;在“旅游”时,“医疗”应当退出和忽略。此类状况也是医疗和旅游的两极状态

没有做到“医+游≥2”的表现为我国有些地区的医疗旅游已初有成效,如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但是大部分地区区和城市,没有形成气候,主要是没有将医疗业和旅游业很好地融合,两个产业链是平行的、分离的。没有突破以“治”为主的狭隘医疗旅游,医疗旅游产业的链条没有充分开发和建立。

(二)资源整合不足

我国医疗旅游资源整合不足,主要表现在医疗资源整合不足、旅游资源整合不足和医疗旅游资源融合不足几个方面。医疗资源整合不足表现为对医疗资源中的现代医疗技术和产品、传统医疗手段以及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不足;旅游资源整合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一方面,在自然旅游资源的使用上,一般以植物园等形式为主,没有进一步开发和升级;另一方面,对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优势。医疗旅游资源融合不足,主要是医疗与旅游两个行业的契合度不够。两者各自关注各自传统领域,在契合的条件、基础和保障方面整合不足。

(三)品牌建设滞后

纵观全球医疗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特色品牌十分突出。瑞士以优质医院联盟向旅游者提供整形、运动康复、心血管手术等世界领先的医疗服务著称于世;匈牙利以具有竞争力的特色牙科医疗服务吸引大量的外国游客;新加坡用全世界最佳的医疗系统为旅游者提供精密的医疗服务;韩国设立整容美容支援中心,提供美容特色医疗旅游项目;高质量医疗服务和手术成功率是印度医疗的一大特色。我国拥有悠久的医药历史和灿烂的医药文化,但作为国际医疗旅游来说,这一点似乎并不太突出,而且明显落后于亚洲其他国家。

(四)管理盲区较多

新兴产业多以融合姿态出现,涉及部门、行业和领域较为广泛,其管理主体和客体较为复杂。医疗旅游更为复杂,其所含医疗和旅游这样两大主类行业本身非常敏感,将二者融合起来管理就更加复杂,盲区也较多。

(五)市场需求开发不充分

市场需求开发不充分的主要表现是对于医疗旅游只停留在“治”,而不在“游”。医疗旅游的产业链没有开发充分,没有从医疗角度充分开发旅游项目,也没有从旅游角度充分开发医疗项目。大多数医疗旅游的发展只是在病重时治病,在旅游时休闲。两者融合的产业需求没有充分契合。

三、我国医疗旅游开发管理提升的途径

(一)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医疗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导向,行业上照顾,法规上约束,资金上支持。

政策导向方面,政府应加快制定我国医疗旅游的相关政策,保证医疗方面的技术转让和介入有保障,保证旅游产业开发和管理有保障,保证医疗旅游消费者对医疗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权益有保障。行业照顾方面,应鼓励、宣传和支持开发医疗旅游产品的行为,对于行业内的新兴团体,应当保护和支持,不能当作“异类”或者“出头鸟”来看待。可以说,中国医疗旅游产业刚起步,尚处于无序、混乱的发展状态,因此,加强医疗旅游产业研究和行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法规约束方面,亟须政府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标准和相关技术要求,建议从法规建设的高度重视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资金支持方面,需要我国各级金融机构对于医疗旅游项目关注和重视,在科学规划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大力扶持医疗旅游产业的

(二)大力开发市场需求

注重市场氛围的营造。国内社会政局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制定,为我国带薪休假和医疗旅游的开展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氛围。全民旅游、休闲旅游出现井喷趋势,同时,注重特色和品质的旅游产品和需求也被关注和挖掘。

关注消费动机。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偏好的转变,对于旅游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社会关注和投资健康的大环境下,医疗旅游可谓是十分应景的佳作。

关注消费产品的设计。医疗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体验经济、医疗经济等多种经济活动融合的产物。医疗旅游产品不但要展示“医+游”或者是“医+游+特色”,还要展示“医+游+特色+更多体验”的特性,注重功能性和特色性的完美结合。特别是满足医疗旅游者的特殊需求,如个人信息的保密、个人隐私的保护和个人健康的保障等。

(三)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

进行医疗旅游品牌挖掘。纵观国际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虽然医疗旅游最初出现于欧洲,但目前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医疗旅游却发展最为蓬勃,且品牌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医疗旅游者。较之于新加坡、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后起之秀”,我国的医疗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挖掘优势,形成品牌。具体来讲,我国医疗旅游产品的低价优质的服务和独具特色的资源是一大法宝,是我国医疗旅游品牌创建的基石。我国可以充分地开发和宣传我国特有的武术(如内家拳和外家拳等)、中医(如针灸、推拿和刮痧等)、民族医术(如蒙医、藏医、彝医和苗医等)医疗旅游资源。

注重医疗旅游品牌建设。在选准主题后,对于我国医疗旅游产品的品牌建设也需要抓紧跟上。如果说医疗旅游资源的主题价值由资源禀赋决定的话,那么医疗旅游产品的品牌价值则是由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的。在医疗旅游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医疗服务的零失误、某一医疗机构的事故率、产品定价的合理性、医疗旅游服务的水平等,都将构建我国医疗旅游产品的品牌价值和高度。

加强医疗旅游品牌管理。品牌创建容易,但是品牌管理的问题对于我国医疗旅游业而言是一个考验。如果医疗旅游产品品牌的创建是一个短期工作,那么其品牌的管理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这需要提供医疗旅游服务产品的企业和个人、行业团体和涉及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的联动。企业和个人要保证所提供的医疗旅游产品质价相符、合理合法、安全实用;企业要加强内部质量的监控和管理,严把质量关口;操作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保证服务水准;注重整体产品构成中的延伸产品建设,如后续服务、追踪服务等项目的提供和管理;行业团体要发挥行业的优势和责任,从行业角度对医疗旅游的消费者和医疗旅游经营机构双重负责,保障医疗旅游发展;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切实转变职能和作风,本着为旅游者服务、为医疗旅游企业服务的敬业精神开展工作。因此,从政府作为、行业约束和企业经营的多维角度,进一步加强医疗旅游的品牌管理,催生更多的知名品牌、国际品牌。

(四)进一步完善医疗旅游环境

进一步完善医疗旅游环境,应当从软、硬两个方面来谈,硬件方面包括设施没备的先进程度、环境的美化与否等;软件方面包括人才、语言、技术等。

注重医疗旅游软件环境的改善。医疗旅游的软件环境主要包括提供和开展医疗旅游服务的人才、语言、服务水准和技术等因素,这些归根到底还是人才要素。人才要素之一是人才数量,一方面要提高医疗旅游专业型人才的数量,加大护理人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引进力度,以缓解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对医疗旅游的复合型人才也要加大培养力度,“懂医疗+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是医疗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军。人才要素之二二是人才质量,医疗旅游的发展需要有一批专业技能和语言技能过硬的专门人才,因此就需要将旅游人力资源的培养目标与医疗旅游业的需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提升医疗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进而提供更好的医疗旅游服务产品,特别是在面向国际旅游市场时,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不断改进医疗旅游硬件环境。医疗旅游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提供和开展医疗旅游服务的设施设备的先进程度、环境的美化程度等因素。医疗服务的最根本目的是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使医疗旅游者的身心得到治疗、愉悦和满足。而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的缺失、相关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善使医疗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鉴于此,首先要大力引进和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知识,真正做到“师夷长技以创新”;其次,对于现有的医疗旅游服务环境要美化,加强对医院文化、医疗文化的关注,使医疗旅游者感到舒适、温馨和休闲,真正实现“医疗中旅游,旅游中医疗”。

(五)打造国际化的医疗态势

积极进行国际化认证工作。医疗服务的国际认证程度及形象是医疗旅游者选择医疗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JCI是全世界公认的医院安全与规范管理的标志,是国际医疗卫生组织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用于对美国以外的医疗机构进行认证的附属机构。迄今,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医疗机构通过了JCI认证。可喜的是,截止到2014年11月,中国共有36家(不含台湾省的15家)医疗机构通过认证。从数量上来讲,我国大陆通过JCI认证的医疗机构已经超过了韩国(30家)、印度(22家)、新加坡(21家)、印度尼西亚(19家)和马来西亚(13家),与泰国(37家)数量持平。因此,通过国际认证的过程和环节,一方面增强了旅游患者的就医认同感,使其能放心消费;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医院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国医疗机构参与国际医疗市场的竞争,使其进一步国际化。

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化医疗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医疗机构的实际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可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国际业务的合作和交流,如选派相关专业型人员或复合型人员从多角度学习医疗旅游服务技术和医疗旅游管理技术,也可以聘请海外的专家、学者等来华授课和管理。积极开展与海外相关中介的交流和合作,拓宽我国医疗旅游产品的国际销售渠道。要积极与海外的相关保险中介、旅游中介、医疗中介、旅游机构、医疗机构等组织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国际医疗旅游消费者。

积极开拓国际客源市场。将我国特有的、传统的、民族的精华资源,以国际客源市场上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进一步开拓来华医疗旅游的客源市场,展示我国差异化医疗旅游产品。将资源、产品、服务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更多地吸引国际医疗旅游者。

医疗旅游市场具有十一分广阔的前景,而我国的医疗旅游业还仅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政府、行业、企业真抓实干,打好基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从医疗旅游资源大国成为医疗旅游强国。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发展现状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