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和田地区人口增长情况及原因分析

2015-05-05 12:36买买提明·热介甫,艾力·司马义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和田地区

买买提明·热介甫,艾力·司马义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和田地区社会经济面貌的改善,给人口增殖创造了良好条件,和田地区人口从过去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转入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新局面。这标志着和田地区的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根据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和田地区建国以来的人口发展情况及人口快速增长原因进行分析。上述分析能够对和田地区的人口发展战略有所启发与帮助。

关键词:和田地区;人口增长;原因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9-0083-05

一、和田地区人口发展历程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是一个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和田地区辖和田市、和田县、皮山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7县1市,91个乡镇,13个街道办事处,98个社区,1 384个行政村,还有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及所属奴尔牧场、47团场、皮山农场及224团场。

民国五年(1916),在内务部统计新疆人口图表中,和田地区有和阗、于阗、皮山、洛浦4县人口状况。共有99 069户、443 373人。民国十七年(1928),和田行政区有211 941户、856 546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和田地区有人口614 169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和田地区总人口640 200人[1]。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全国进入了和平时期,国民经济开始恢复,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和田地区在这种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也不例外,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从1949年的661 938人增加到2010年的2 014 362人。短短的六十一年,人口增长了3倍多,净增1 352 424人。根据解放后全国六次人口普查和历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和田地区人口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六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1953年)。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简称“一普”)时,调查结果:和田地区总人口为723 054人,市镇人口为46 989人,乡村人口为676 065人。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6.5%;全地区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 439人,占总人口的0.48%;少数民族人口为719 615人,占总人口的99.52%;出生率28.22%;死亡率为16%;自然增长率12.22%。其中男性有374 493人,女性有348 561人。全地区共有13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717 277人,汉族3 439人,回族863人,柯尔克族559人,乌孜别克族573人,其他少数民族343人。四年当中净增人数61 116人,年平均增长人数15 279人。

第二个时期(1953—1964年)。1964年6月30日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简称“二普”)时,普查结果:全地区总人口为800 707人。其中男性人口为412 081人,女性为388 626人;市镇人口39 774人,乡村760 933人,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97%。出生率为29.75%,死亡率为25.10%,自然增长率为4.59%。总人口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长了10.74%。全地区有15个民族,其中汉族24 849人,占总人口3.10%;少数民族775 858人,占总人口的96.99%;维吾尔族772 865人、回族1 535人、柯尔克孜族572人、乌孜别克族572人,其他少数民族314人。人口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770人,高中、中专5 724人,初中25 058人,小学177 174人。十一年间净增人数77 653人,年平均增长人数7 059人。

第三个时期(1964—1982年)。1982年7月1日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简称“三普”)时,全地区总人口为1 161 664人,总户数为304 068户。其中男性595 801人,男性占总人数的51.29%;女性565 863人,女性占总人数的48.71%。总人口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长了45.08%,实际增加360 957人。全地区有19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1 124 331人、汉族36 575人、塔吉克族742人、乌孜别克族107人、其他少数民族93人。人口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学历2 810人,高中、中专5 724人,初中25 058人,小学177 174人。十八年间净增人数360 957人,年平均增长人数20 053人。

第四个时期(1982—1990年)。1990年7月1日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简称“四普”)时,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地区总人口与1 430 185人,总户数为336 689户。其中男性734 115人,女性为696 070人。总人口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实际增长23.12%,增加268 521人。全地区有24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742人。人口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学历7 611人,高中、中专55 270人,初中126 838人,小学64 0511人,文盲半文盲328 873人。八年间净增人数268 521人,年平均增长人数33 565人[1]。

第五个时期(1990—2000年)。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时,全地区总人口为1 681 310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新增人口251 125人,增长17.56%,年平均增长人数25 113人。总户数为409 704户,比1990年增长21.69%,家庭户人口为1 664 629人。在全地区人口中,男性为862 793人,占总人口的51.32%;女性为818 517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6.67%。全地区有26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1 621 215人、汉族55 946人、塔吉克族836人。人口文化程度来看,高中、中专82 435人,初中286 075人,小学876 917人,文盲半文盲135 356人[2]。

第六个时期(2000—2010年)。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简称“六普”)时,全地区常住人口为2 014 362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1 681 310人相比,十年间新增人口333 052人,增长19.81%,自然增长率为15.47‰,年平均曾长率为1.82%。全地区常住人口中家庭户数总共为540 974户,家庭户人口数为1 996 34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数为3.69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数为4.08人,“六普”比“五普”减少0.39人。全地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05%,人口数为1 028 276人;女性人口占48.95%,人口数为986 086人。从总人口性别比看,性别比为104.28,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105.41相比,性别比下降1.13。全地区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 942 083人,占总人口的96.41%,汉族人口为72 279人,占总人口的3.59%。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数据相比,汉族人口数从55 946人增加到72 279人,增加16 333人,增长了29.19%;少数民族增加了316 719人,增长了19.49%[3]。

二、建国以来和田地区人口增长原因

2010年底,和田地区总人口已达到2 014 362人,这个人口基数是长期以来和田地区人口发展的结果,也是今后和田地区促进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个方面。和田地区作为干旱地区人口迁移变化很少,因为干旱区人口迁移要受到地理环境条件、人类思想意识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因此,我们可以把和田地区人口作为封闭人口来研究,也就是从狭义的人口再生产理论概念来研究和田地区人口增长情况。而这种较为封闭的环境中的人口具有封闭人口的特点,即人口的变动中不需要考虑人口的迁移变动,只需要考虑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田地区作为相对落后、相对封闭、少数民族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主,人口的机械增长并不明显。影响和田地区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宗教、人口政策、生育观念和经济发展等。可以说人口增长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和田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为:

(一)优惠的计划生育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乃至和田地区的人口发展完全是处于一种无约束状态——自然增长状态。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和社会处于动乱状态,人口处于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低的状态。由于当时人口基数不大,对全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并不大,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国家仍实行鼓励性生育政策,导致全国人口快速增长。当时我国有关领导对人口高速增长导致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认识不足,因此没有真正地实行计划生育,导致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快速增长;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与50年代的水平相近,甚至有所减小,但是由于人口的基数大,年平均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也较大,对全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面对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快速增长的人口,国家不得不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试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开始我国把人口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基本国策[4]。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特殊政策,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也特殊照顾。和田地区人口发展速度过快跟新疆实行的“汉族城镇居民只准生一胎、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只允许生育二胎、少数民族农牧民可生三胎,如特殊情况经批准可再生一胎;”生育政策有直接的关系。这些规定事实上都默认了“生四胎”的合法性。这种生育政策全国来说最优惠、最宽松的生育政策,因此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家庭规模数高于汉族家庭规模数,平均子女数比汉族家庭多l~2人。在现实生活中此限往往被突破,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地区不仅生四胎的较为普遍,生五胎、六胎的也并不少见。在和田地区一孩生育政策所覆盖的人口大约为6万人,占总人口的3%;二孩生育政策所覆盖的人口大约为19.5万人,占总人口的9.69%;三孩生育政策所覆盖的人口大约为176万人,占总人口的87.31%。在和田地区人口中乡村人口比重高、而且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高的格局导致了和田地区人口较高的生育水平。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有较为宽松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见表3),使得和田地区在这些年来人口增长过快,并且具有较长时间保持这种增长趋势。

(二)计划生育政策施行较晚

1981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后,计划生育政策在全疆各地的汉族人口中开始全面实行。1983年9月自治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中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中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这个《补充规定》实际上是在全疆少数民族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期准备。1985年3月,自治区党委初步规定了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并进一步完善了汉族人口中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1988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暂行规定》。自1988年5月1日起全疆少数民族人口中开始实行计划生育。1992年7月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从此全疆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1982—1900年期间和田地区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和田地区人口增加到1 430 185人,年平均增长33 565人,自然增长率1982年15.93‰的增大为1990年的21.45‰。这时期和田地区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少数民族中还没有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少数民族人口处于自然生育阶段,和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进入高出生、低死亡和高自然增长类型。自1988年5月1日起,新疆少数民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和田地区自1988年下半年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全疆最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少数民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和田地区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二十五年来,和田地区累计少出生人口35万人。但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和田地区人口数量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以每年3.5万人的速度增长。2010年开始,由于1985—1995年间出生的人口即将进入婚育年龄阶段,这就说明和田地区将会面临又一个生育高峰期,此时和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可能比前期更高。这就是在和田地区把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比较晚的缘故。

(三)传统的婚姻、生育观念

和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以上,而且和田地区这些96%以上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文化、风俗习惯基本上都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教传统的婚姻观念认为男女已到发身期(男满12岁,女满8岁)就可以结婚。伊斯兰教的这种早婚观念,深刻影响到和田地区人们的婚姻行为。因此在过去和田地区十四五岁就结婚的现象挺多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颁布的“婚姻法”明确规定了我公民结婚的年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合全疆各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对少数民族结婚年龄做了补充规定,把男满18周岁,女满16周岁定为结婚年龄。1988年我国新“婚姻法”颁布后,新疆又把结婚年龄改为男20周岁,女18周岁。但是,受伊斯兰教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早婚的现象在和田地区农牧民中还是比较普遍存在。早婚的结果就是早育,这就缩小了代际间隔,推动了人口增长速度。

和田地区人们的生育观念严重受到伊斯兰教传统的生育观念的影响,因此和田地区人们的生育观念实际上就是伊斯兰教传统的生育观念。传统的生育观念认为,人工流产、随意堕胎都是对伊斯兰教教规的严重侵犯。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个家庭生育6~8个孩子是很常见的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传统的生育观念在和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有所好转,大部分妇女逐渐意识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好处,意识到越生越穷的道理,意识到多生多负担,并科学节育的避孕方法已被大部分妇女开始接受。但是传统的生育观念在和田地区边远的农村和牧区,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5]。

和田地区人口主要是由农业人口所组成的,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7%以上,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劳动力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农民中“多子多福”思想甚为浓厚,因此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四)生育条件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政治、经济形势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不断恢复;和田地区社会经济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族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具备了人口快速增长的条件。人口出生率不断增长,但死亡率逐年降低,由此和田地区人口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

三、结语

回顾和田地区人口发展的历史,各个时期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速度有一定的差异。大量人口普查资料说明,在解放以前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和田地区人口发展十分缓慢,人口再生产长期处于多出生、多死亡、低增长状态中。新中国建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社会经济面貌的改善,给人口增殖创造了良好条件,和田地区人口从过去的“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低”转变为“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高”的局面。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得到局部的控制;和田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较低的水平,但是由于和田地区是少数民族人口占96%以上的边远贫困地区,文化水平较低,生育水平较高,人口持续增长的时间较长,造成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仍以每年将近4万人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由于受到人口惯性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影响,和田地区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人口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的人口形势,清醒地看到和田地区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准确把握未来一段时期的人口发展趋势,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为和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参考文献:

[1] 和田地区地方志编委会.和田地方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171-173.

[2] 和田地区统计局.和田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3] 和田地区统计局.地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和田日报(汉),2011-08-24(002).

[4] 满苏尔.沙比提.建国以来新疆人口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人文地理,2007,(6):118.(下转104页)

(上接86页)

[5] 郭泰山,任红.伊斯兰教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J].实事求是,2011,(3):82-83.

Analysis of Hetian area population growth and caus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aimaitiming·Rejiefu,Aili·Simayi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Hetian Teachers College Hetian City,Hetian 848000,China)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Hetian area social economy aspect,population proliferation to create good conditions,Hetian area population from the past “high birth rate,high death rate and low growth rate”to“high birth rate,low death rate and high growth rate” in the new situation.This marks the Hetian area population situation has undergone a historic turning point.The cause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rapid growth of this paper in Hetian area are analyzed.The above analysis can in Hetian area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help inspire.

Key words:hetian region;population growth;reason

[责任编辑 陈丹丹]

猜你喜欢
和田地区
新疆和田地区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探析
和田地区洛浦县双语教育现状调查
新疆和田地区管花肉苁蓉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