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2015-05-05 11:49杨笑媛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王 敏,杨笑媛

(贵州财经大学,贵阳 550004)

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呈现多样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趋势,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层次学术水平,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成立当前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因此,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对以前研究生培养中过于偏重学术、严重脱离人才市场需求,从而导致“知行脱节”等弊端进行改善,加大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力度。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作为主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研究生教育方向性的重大举措,既是对以前研究生培养中过于偏重学术、严重脱离人才市场需求,从而导致“知行脱节”等种种弊端的一种完善,也开拓了当前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从1979年国家决定招收在职研究生,至1990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走过三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具体而言,在专业学位类别上,从1990年开始试办第一个专业学位,至2009年底的19个专业学位类别,现在有39个专业学位类别;在招生数量上,自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纪元。自此之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速度可谓是相当迅速。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2009年3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决定自2009年,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同年教育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荐生的数量和比例。2010年7月29日,国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明确提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质量。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第二十七次会议提出我国在未来五年要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战略转变,逐渐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2011年,又增加了一个专业学位,即审计专业硕士学位,那么到目前为止总共有39个专业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到了20%。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皆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高度重视。根据教育部《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17 200人,其中学术型硕士329 709人,专业学位硕士187491人,专业硕士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约达到了36%。《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快培养国家所急需的高层应用型人才。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构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39 000,其中学术型硕士为321 650人,专业型硕士为217 350人,专业硕士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约达到了40%。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60 000人,其中学术型硕士为322 763人,专业型硕士为237 237人,专业硕士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约达到了42%,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有专家预测,至2015年,专业学位将占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半壁江山。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共同构成了我国学位制度的整体。但是,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当前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偏见与误解,认为专业学位只是提高学历的一种途径,将其视为“跳板”,还有些研究生由于分数等原因,“迫不得已”被调剂到专业学位,更加认为专业学位就是“山寨版”的学术学位,无法与“正统”的学术学位相比。事实上,这种观念的存在暴露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看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整体是朝着健康、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几十年间稳中求进并且已经卓有成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但总体上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其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方式大多照搬学术性研究生的模式,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养目标有一定滞后性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目的为国家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合当前告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目前的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前提下,特别要注意培养其创新性。但当前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和时代脱节,不能反映最新的技术成就;教学手段创新也不明显,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自身特色

专业学位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但我国专业学位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与学术学位雷同,尤其是在公共课与必修课的课程设置上基本雷同。此外实践课过少,专业基础理论课过多。总体而言,两者在课程设置与授课方式上,大同小异,基本雷同,都不够突出自身的侧重点,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倾向于“学术化”,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具自身特色,不够灵活,缺乏多样性与针对性,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三)导师缺乏理论与专业整合的能力,校外导师师资力量不足

长久以来,传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导师队伍结构上也是以学术型导师为主,大部分导师在授课中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过少的涉及专业技术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由于师资的不配套,来自校外企业和研究单位的导师极为有限,培养单位只能按照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来指导,而且来自校外的指导老师因为待遇不高、工作繁忙等主客观原因对学生的指导更是少之又少的,因此,导师组结构中学术型导师所在比例过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度只是流于形式,成为空洞的内容。

(四)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利用率低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学术学位研究生更加重视专业实习培养环节,应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利用率。高校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企业也有高水平、条件优良的实验室资源和技术创新的需要,二者之间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互补短长,因此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利用率明显不高,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最终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以专业技能提升为指针的创新式培养模式,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必须将社会需求作为依据,培养方式应该坚持宽口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重视理论分析与职业技能的有机联系。

(二)明确招生对象范围,改进入学考核的方式

2009年之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招生对象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考察办法应该采取与学术型学位考生不同的考试录取模式,考察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考核其综合文化素质、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这样才有利于选拔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培养潜力的人员。

(三)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模式

专业设置结构与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经济产业结构有密切联系,专业设置是否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衡量标准。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和高校在办学时必须考虑到市场的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即发展、变化的观点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从而设置专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必须适时调整办学方向,大力优化专业的整体结构,增加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改造一些就业前景不好的传统专业,取消一些没有就业市场的专业,从而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体系。

(四)构建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上属于应用性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所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以提高其职业技能为旨归。具体说来,设计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专业或行业的发展状况,如发展的历史、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地理分布,占主导的技术方式以及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等,通过这些信息来分析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培养方向。

(五)建立严格的论文评审机制,提高培养质量

论文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水平,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最后环节,也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很大程度反映研究生在校期间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具备的相关能力。因此,要建立严格论文评审机制来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

猜你喜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笑笑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