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产学研项目实施成功的因素

2015-05-05 11:49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产学研研究

曾 琪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科技处,江苏 苏州 215123)

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原则,由企业、大学和研究所共同实施,推动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活动,称为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在发达国家有上百年的实践历史,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成功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在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员交流等方面所建立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它是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促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并为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所证明。产学研合作涉及资本、研究、知识和创新四个方面,获得的研究结果将产生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从而产生良性循环[1]。

一、国外的产学研发展模式

国外产学研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之后的法国和英国几乎同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2],其中以美国和德国特点比较鲜明。

在美国,罗斯福于1940年批准组建了国际研究委员会,之后又成立了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于是有了“曼哈顿计划”。1951年,斯坦福工业园的建立标志着产学研联盟的建立,促成了硅谷的形成。之后政府支持下各种机构和中心不断建立。1992年政府对《小企业创新法》进行修改,制定了创新研究计划(SBIR)和技术转移研究计划(STTR),对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给予补助[3]。

在德国,产学研合作模式更加强调目标的唯一性、长期合作和社会效率与管理运作效率的最大化,企业与高校密切联系的运行模式根植于德国特有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具有代表性的团体有佛朗霍夫联合体和斯坦贝艾斯经济促进基金会。拥有58个研究所的佛朗霍夫联合体于1949年成立,及信息通讯,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形成庞大的产学研联盟组织,政府对联合体的提供的资助占该组织年收入的30%。1971年成立的斯坦贝艾斯经济促进基金会是以网络形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枢机构。以高等专业学院科研力量为依托构,按照专业设立260多个转让中心,在信息沟通的中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外其他的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并具有各自特色的创新体系。

二、国外产学研立法保护

制度建设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首要前提。美国1862年国会通过的《莫雷尔赠地学院法案》,1980年制定的《杜拜法案》,1984年通过制定《国家合作研究法》。意大利在1968年制定了《应用研究基金1089号法》,1996年成立总理领导的国家科研与创新政策部际委员会。法国1999年制定了《技术创新和科研法》。1967年德国颁布《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日本通产省1956年发布了《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制度》,1986年制定的《研究交流促进法》。

三、我国产学研现状

我国产学研运行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9年第一阶段(技术转移阶段),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促进科研院所向产业的技术转移为特征;1999—2006年第二阶段(技术创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该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以建设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特征;2006年至今(自主创新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突破产业前瞻性技术和核心技术为特征[4]。

我国的产学研项目启动以来,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在山东,东岳集团和上海交通大学2002年对“全氟离子交换膜材料研究”项目通过产学研模式合作。2004年,“全氟离子交换膜材料研究”项目被列为“863计划”重大项目;2005年列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一号工程”;历经长达八年的科技攻关,取得成功,替代进口,产生巨大经济效益[5]。

在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越来越广泛,近两年来,百所大学中3 000多位省外专家获得7 000多个项目建设立项,几百亿资金次第投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达1000多个,实现总产值1 600多亿元[6]。其中,广东环宇天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的“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直接推动企业投资4亿元,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典范。

实施产学研活动以来,国家投入的经费不断增加,从1993年的13.48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367.38亿元人民币[7]。

四、我国产学研联盟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从整体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离中心城市较远,管理影响力不到位的地区,不乏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甚至流入形式的现象。

1.资金保障欠缺,风险投资对产学研联盟尚未真正重视,阻碍了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进一步开展。美国的成功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风险投资的70%投向了高技术产业,成为科研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风险投资机制在我国尚未形成,成为制约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主要因素之一。

2.结合的三方不是最佳配合。为了促进产学官联盟的效率,日本政府为知识流动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建立了中介机构——高科技市场。这种高科技市场加快了知识流动,减少了运行成本,促进了产学研联盟的发展。在美国,中介服务机构有效地实施成果和需求的双向传输,减少联盟伙伴选择的成本与盲目性。我国产学研结合很多是个人联系,社会中介服务程度低。

3.利益分配不能达到保障,也制约了产学研联盟的发展。由于产、学、研合作各方行业不同,处理利益分配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产学研联盟的健康发展。对某些高校科研院所调查表明,影响双方合作的主要因素中,权益分配不当占49%。

4.作为主力军的高等院校,教师受到学校政策的影响,将产学研工作放在次要地位,有的大学甚至认为产学研属于横向合作增收项目。没有引起大多数教师的兴趣,从事产学研活动中的教师也受到发表论文,完成纵向高层次项目的冲击,影响产学研项目的质量。

5.部分企业将争取产学研项目作为面子项目和获得再生产经费的机会,一旦项目得手,继续朝项目预定计划去实施和完成的力度减弱,经费往往用在生产的其他方面,临近项目验收时再匆忙补救,项目的完整性欠缺,尽管大多数项目能够验收,但离要求存在差距。

6.申报的项目在大学或科研所应该有足够的前期技术储备,当前具有与项目确切相关的技术实力。申报者由于必须遵从指南内容来申报,可能会出现不顾自身条件,先争取到项目再说的情况,由于前期工作不够,造成项目实施困难的局面。

五、保障项目实施成功的几个因素

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国外产学研联盟成功案例,给我国产学研联盟取得的成绩、经验教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政府在产学研联盟当中应发挥指导和引导和监管作用。美、日、德等国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做法充分说明:政府的推动、组织、协调、激励等措施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正常、有效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失去政府支持的项目风险巨大,美国128公路高技术园区兴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9]。我国目前产学研的主要项目内容和经费是各级政府机构颁布和提供的。政府应加强投资的力度并完善制度建设,使产学研三方严格执行合同中的义务和保障各自的权利。

2.建设必要的中介机构。成熟的中介机构有利于企业为自己需要制造的产品找到理想的技术支持院校,通过互动交流,形成三方满意的产学研联盟;技术持有方也可以通过中介机构寻找到可以将成果进行产业化的企业;中介机构也可以自行进行相关的媒介服务。

3.产学研项目形成的产品应该具有社会明显需求的属性;企业感兴趣、能够获得明显的经济回报、企业已经有前期投入,并计划继续进行投入项目。

4.制定了对三方具备束缚力的条约,包括政府将经费一次性投入改为两次投入,即项目批准,签订合同后提供一部分,项目完成验收后提供另一部分。

5.高校、科研机构对于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的条件中,应该提高产学研项目的定位层次,吸引更多有水平和能力的人员投入到产学研工作。

[1]秦军.国外产学研合作的对比研究[J].成人教育,2012,(11):126-128.

[2]崔岩,周荣丽,朱继国.产学研合作主导型模式简析[J].技术与市场,2010,(17):27-28.

[3]董海华,洪霄.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经验评析及对常州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70-72.

[4]江诗松,李燕平,龚丽敏.中国产学研联结的发展历程.模式演化和经验教训[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4):48-55.

[5]马德秀.瞄准需求突破障碍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18-20.

[6]钟丽萍,柴明勤,张文峰.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创新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37-39.

[7]马卫华,刘奥林.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J].高教探索,2014,(2):18-23.

[8]彭玮,葛新权.国外产学研联盟运行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9-92.

[9]陈倩,唐芳芳.美国128公路高技术园区的兴衰对陕西科教产业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3-65.

猜你喜欢
产学研研究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