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5-05-05 12:41叶明欢杨亦民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叶明欢 杨亦民

摘 要:围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创新能力评价,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研究进行检索,简要回顾国内外有关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相关研究的特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创新能力评价;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9-0115-03

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是2005年后在我国新兴的一种金融组织形式,从2006年至今,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在政府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关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研究与探讨也逐步进入了各专家学者的视野。本文总结了关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并对当前研究做了简要述评和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关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研究

1.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产生的理论基础研究

这些研究大致分为“机构观”和“功能观”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前者思路是在既定的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下,如何改革和完善机构的运行效率并发挥其功能,之后通过其行为绩效判断其功能实现的效应(张杰,2003)。后者认为尽管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在不同地区和时期变化多样,但其金融功能却相对稳定,组织形式源于功能。因此,农村金融改革的逻辑思路是在其金融功能给定条件下,探寻运作功能实现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熊德平,2007;李佳音等,2012)。

2.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中不同类型机构的运行状况、制度建设、风险管理和贷款定价等主题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两个明显特点:(1)文献数量众多,据检索,近几年来,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组织(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社)为题的文献共计3 177篇,这些文献大都以定性研究为主,且基本上采取现状描述→问题罗列→对策建议的研究范式,在研究深度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都还很不够。(2)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多,但对不同类型组织的比较研究较少,这不利于研究体系的形成。

3.以介绍国外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经验为主题的研究

主要代表有徐忠(2006)、胡光等(2009)、傅皓辉(2009)、张晶(2011)、雷曜(2013)等。他们从发展模式、管理体制、资金供给、风险定价和监管框架等角度对国外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成功做法进行总结和介绍,借鉴对象集中在孟加拉的格莱珉乡村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和印度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等。

4.从普惠金融视角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的研究

杜晓山(2006)、焦瑾璞(2006)、李明贤(2009)、何广文(2010)、马九杰(2010)和吴国华(2013)等是较早研究普惠金融的著名学者。他们认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应该重视和改善对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职责之一应该是如何科学地解决好贫困群体的金融需求问题。

(二)国外关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研究

1.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有学者认为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在追求提高贫困农户的金融福利时会增加其服务成本,从而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Zeller&Meyer,2002;Cull,2006);也有学者认为提高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对农户金融需求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能获得规模效应,因此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Christen,1995;Gutiérrez-Nieto,2007)。

2.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风险控制研究

这些研究将风险分为操作风险、财务风险和外部风险等,他们认为加强其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农户的金融脆弱性(Bruett,2004;N.A.Fernando,2008)。

3.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金融普惠性研究

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是研究普惠制金融体系的“先锋”,随后许多学者分别从技术创新、公共政策和小额信贷等方面探讨满足贫困农户金融需求的普惠制农村金融体系(Pati,2009;Armendariz,2009)。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对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研究成果显著,富有启迪性。

然而,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并非一种“域外价值观”的强行移植,而是组织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本国的文化和制度联系紧密。近年来,国内学者不仅从学理上探讨了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内在关系,还关注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给农村乃至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国内对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研究视野较为狭窄,成果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还未认识到协调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肩负的社会责任目标和自身经济利益目标对促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因此,在组织创新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机构观和功能观的视域研究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创新体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开拓性。

二、关于创新能力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

1.研究对象多元化

国内一些企业管理专家以某一类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及其提高办法(夏维力等,2005;魏末梅等,2006;张治河等,2009;廖开际等,2010;崔总和等,2012;孙永波等,2013)。另有专家学者探究高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管理创新等指标,研究高校组织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评价体系和影响因素(戚湧等,2007;邱楷,2012;陈蕾,2014)。还有专家基于语言标度与灰度相结合的评价标度对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杨道现,2012;欧光军,2013;许崴等,2014)。众多研究者借助我国近年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等,致力于我国各省份各区域的创新能力水平研究(陈艳艳等,2006;赵彦云等,2007;任胜纲等,2007;李杨等,2009;王鹏等,2011;曹琼等,2013)。一些高校专家和政府研究员从国家的角度,宏观考虑国家层面的创新能力指标设计,提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张国良等,2006;田志康等,2008;陈劲等,2011)。endprint

2.研究方法多样化

国内学者在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时,多采用层次分析法(李向波等,2007;赵树宽等,2010)、因子分析法(毕亮亮等,2008;宁连举等,2011)、主成分分析法(王章豹等,2007;陈鑫等,2009;巴吾尔江等,2012;李金叶等,2014;关兵等,2014)、BP神经网络法(夏维力等,2005;王慧等,2007;张华平,2011)、TOPSIS法(李洪文,2014)等等。

3.研究角度多面化

国内对于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角度主要有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马胜杰,2002;张义梁等,2006;刘书雷,2009)、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张国政,2002;李庆东,2005)、创新能力提升方法与路径(郑春东等,2000;王鹏,2011)等。

(二)国外关于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

1.创新理论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次从经济学角度系统提出“创新理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商业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约瑟夫·熊彼特,1990)。罗森伯格(Rosenberg)和克莱恩(Kline)提出了创新的“链式连接”模型,强调:(1)创新是一个包含了许多相互作用和反馈的过程;(2)创新过程包括多种多样的投入;(3)创新并不依赖于发明过程。这种分析虽然增加了创新的路径及相互作用的要素,但其创新政策分析框架仍然是线性的(金吾仑,2003)。

2.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这一部分的研究角度与国内较为相似:(1)关于国家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哈佛大学的波特(M.Porter)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斯特恩(S.Stern)教授在整合关于创新来源的三种理论解释(新增长理论、基于族群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从公共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技术变革,用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力资本投入和财政资源,投资于教育与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开放国际贸易、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税收减免等方面的资源与政策等)、支持创新的特定产业集群环境条件,以及公共的创新基础设施与支持创新的环境条件之间的联系质量三个方面评价国家创新能力的框架(Furman,J.L.,Porter,M.E.&Stern,S,2002)。(2)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哈坎森(Hakansson)对网络创新模式的分析,认为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区域内各创新行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各类创新资源的丰裕度,更取决于各创新主体在相互作用中所采取的集成运作方式。(3)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国外针对高校科研绩效和科研生产力的评价研究非常之多。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技术评论》(TechnologyReview)在借鉴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评价获得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对美国50所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三、述评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创新能力评价的高度关注是不言而喻的,无论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均有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创新能力研究基本没有,一方面,我们所称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下运行良好,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关注自然较少;另一方面,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在国内属于新兴金融组织,是具有我国特色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还不太稳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是以国内众多专家在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方面的研究较为分散,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较少。因此,在组织创新理论的指导下,选择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为对象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对现有学术研究和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一定的补充。

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是适应我国特殊国情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载体,在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扶持下,将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关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继机构观与功能观之后,其研究将逐渐与社会责任和金融生态相重叠,探究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而在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研究对象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更加合理化,能够以更为客观的视角评价组织、区域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基于交易视角的概念重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13.

[3] 李佳音,严婧.基于“功能观”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2,(16):90-92.

[4] 徐忠.小额信贷: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启示[J].上海金融,2006,(8):50-53.

[5] 胡光,梁才.借鉴亚非拉国家经验,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稳健发展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09,(9):61-62.

[6] 傅皓辉.借鉴国际经验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J].开发研究,2009,(6):92-95.

[7] 张晶,陈迅.农村小额信贷的国际借鉴与延伸[J].改革,2011,(3):126-130.

[8] 雷曜,石峰.微型金融投融资的全球趋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24-31.

[9] 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70-78.

[10] 焦瑾璞.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1] 李明贤.建立普惠制金融,为湖南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夯实基础[J].湖湘论坛,2009,(5):57-60.

[12] 何广文.解决农村弱势群体贷款融资难问题的逻辑思路[J].中国农村金融,2010,(1):17-19.endprint

[13] 马九杰,沈杰.中国农村金融排斥态势与金融普惠策略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0,(5):5-10.

[14] 吴国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32-45.

[15] Zeller,M.,and R.L.Meyer.The Triangle of Micro-finance:Financial Sustainability,Outreach,and Impact.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2002.

[16] N.A.Fernando.Managing Micro-finance Risks Some Observations and Suggestions.As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

2008,Vol.4,No.2.

[17] CGAP:Access for All: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s.Brigit Helms,2006.

[18] A.P.Pati.Enhancing Financial Inclusion:the Catalytic Role of Self Help Groups.The Management Accountant,2009,(5).

[19] 夏维力,吕晓强.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2):50-54.

[20] 魏末梅,陈义华.基于ANP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4):59-61.

[21] 张治河,周国华,冯永琴,等.“武汉·中国光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9,(3):12-18.

[22] 廖开际,易聪.基于TRIZ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软科学,2010,(10):76-80.

[23] 崔总和,杨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139-141.

[24] 孙永波,王晶.零售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4-49.

[25] 戚湧,李千目.高校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测度研究[J].科研管理,2007,(3):1-6.

[26] 邱楷.低碳社会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6):40-42.

[27] 陈蕾.创新系统视角下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和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1-6.

[28] 杨道现.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1-5.

[27] 欧光军,刘思云,蒋环云,等.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7.

[28] 许崴,林海明.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分析——兼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4):75-80.

[29] 陈艳艳.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及地域差异化研究——兼议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J].软

科学,2006,(20):92-96.

[30] 赵彦云,甄峰.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59-65.

[31] 任胜刚,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2007,(2):87-92.

[32] 李杨,杨锦秀,傅新红.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9,(1):84-89.

[33] 王鹏,李健,张亮.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管理评价及提升路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5):37-46.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健康养老·农村金融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农村金融深化在山西省的实证分析
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村金融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