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草根” 的人格魅力

2015-05-06 00:37何在田
慈善 2015年2期
关键词:草根贫困生协会

何在田

当人们熙熙攘攘为金钱、利禄的追逐而浮躁不安时,却有人在僻静的乡村为贫寒子弟的辍学而焦虑、奔走、呼号。他们不图个人的私利,只谋乡村教育的发展,他们就是黄岩茅畲民间兴学协会的倡导者,一群老年乡村贤达:张士馨、虞敏行、王克鲁、牟宣政。他们身如小草一般平凡,却胸怀教育兴国、兴乡大志,为乡村教育发展奔忙,故人称草根兴学。如今,兴学协会历经十六年的风雨,已呈芳草如茵、碧野连天之势。兴学协会会员已从54人发展到188人。其中60岁以上的会员已经超过80人,最年长者为93岁。协会筹集的资金已达40万元。发放奖学金24.1万,受奖大学生446人,受奖中小学生160人;发放助学金6.4万元,受助贫困生37人。他们的义举善行,为乡村文明带来了新风,促进了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草根兴学之兴旺,令人乐见;草根兴学的精神更促人深思。

草根扎根民间,却有如此强劲之势,除了各级党政领导、新闻媒体和各界朋友的关心、支持外,就其草根本身来看,必有非常人所有的人格力量。协会倡导者都是已退休的老人,虽然大家经历各异,却都扎根农村,历经人生的曲折与坎坷。他们中有教师、文化员、裁缝师傅。他们种过田、开过店、当过兵。在新旧社会交替、社会大动荡时期,命运多舛。其中有的人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剥夺了上大学的权利;有的人尽管曾经率部起义、弃暗投明,却因旧军官身份而受到政治上的管制,但他们仍能以平和心态对待之。以《易经》“或跃在渊”勉励自己,敬业修德,审时度势,甘愿潜在渊潭里做一个普通劳动者,而不能冲破“为人道德底线”。因此他们内修“圣德”,随遇而安。但看到作为革命老区的茅畲,至今仍有贫寒子弟读不起书的,就感到十分痛心。茅畲逸夫学校排查的十七位贫困生中,有父亲外出种瓜、母亲身患尿毒症每月要作血透、不堪沉重医疗费负担的牟佳慧;有母亲亡故、父亲出走、靠着年迈的祖辈生活,经济十分拮据的叶文广;有父母都是弱智者、生活贫苦的牟瑞鹏。对此,他们感同身受,心中常常萦绕着被迫辍学的儿童离开校门时无助的眼光,眼前常常晃动着贫病交加的乡亲蹒跚的步履。因此,张士馨常说:“我们乡下人穷怕了,只有读书才能脱贫。”虞敏行认为:“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不应当排除弱势人群。”王克鲁深有体会地说:“山头人要想有前途,主要靠读书。”就在团中央青少年发展基金大力实施“希望工程”时,即将退休的张士馨受到启发,急切地召来好友虞敏行、王克鲁、牟宣政,提出建立以奖学金、助学金形式资助贫困生入学为宗旨的兴学协会,很快得到他们的赞同与支持。不久,与邓小平手书的“希望工程”的注册商标:如心形的海浪,托起一轮喷薄而出的太阳图案相呼应,茅畲兴学协会的倡议书《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迅速在茅畲乡传开了。他们在倡议书中写道:每个人若获得文化和科学知识这两件法宝,“便不做命运的奴隶,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也是倡议者自己的切身体会。倡议书又从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角度,引用日本近代学者福泽谕吉的话:“天不生人上人,也不生人下人,所以有贤愚之别,是由于学与不学造成的。”据此,倡议书又指出“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与就业的权利。”同时又提出了自己的责任承担: “我们有义务帮助困难者,鼓起理想的风帆,去搏击学海,享受社会大家庭的一份温馨”。最后以博大的胸襟呼吁:“‘计利当计天下利,留名应留万世名 。殷切期望各界人士齐心协力,敲响希望的钟声,托起明天的太阳。”这时,兴学协会倡导者对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从个人、家庭脱贫致富,提高到科教兴国、文化强国、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战略高度;从对因贫辍学的学童的恻隐之心,提高到无私奉献的责任承担。心灵由世俗世界,转入了理念世界、无我世界,完成了“内圣”的人格修养。

茅畲兴学协会,从1994年开始筹备,1998年经过登记批准后正式成立,从此开始了兴学的义举。首先,大家自愿捐资500元以上,作为奖学助学资金,尽管他们经济也不宽裕,但都慷慨解囊。接着他们开会切磋,制定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办法,研究协会章程,深入学校、乡间调查贫困生情况。为了发展会员,筹集兴学资金,他们上下联系,八方沟通,访政府、走企业、拜朋友、找同学,终于感动了乡内外的有识人士。他们纷纷鼎力相助,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原小坑乡中心校校长、88岁老人吴志国,主动要求入会,前后捐资6000元。远在台湾杨梅中学的教师牟宣力,为协会捐资1000美元。在齐齐哈尔打拼的企业家牟锡明为茅畲建起了幼儿园,每年向协会捐赠3万元。宁波一企业家专程来茅畲捐资1000元。台州农业局牟吕文,身患绝症,特意从临海赶来捐资1万元。牟平行参加协会时捐助1000元作会费,以后每年从武汉寄来300元,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区教育发展基金会、区慈善总会每年拨款2万元作为协会专项基金,慈善总会研究员牟正华主任更是经常关心着兴学协会的活动,帮助排忧解难。正是由于各方人士的支持,协会才有今天的蓬勃态势。

草根在实践责任承担过程中,也碰过壁、受过冷遇,求助捐资的信件发出后,有时也会石沉大海。周围不解的人群中,疑虑者有、讥诮者有。但他们仍然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地执着追求着。

草根单个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在精神的支撑下组合、凝聚的团队,其韧劲是无穷的,他们成了茅畲兴学协会的核心力量。他们之中,有张士馨的亲和、实干;有虞敏行的耿直善书;有王克鲁的沉静、深思;有牟宣政的事必亲躬。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像一个热心慈善事业的磁场, 团结志同道合的理事, 共同为兴学协会奔忙着。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具有善心、公心、爱心。他们的善心、公心又来自爱心。他们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对茅畲这块热土无比热爱。长期从事茅畲的历史人文整理与研究,曾出版《千年茅畲》一书的虞敏行,更对茅畲有着透彻的了解,并由此产生更加深沉的爱。他们从小就受过儒家仁爱的教育,与茅畲淳朴乡风的熏陶,因此他们爱乡土,更爱乡民。他们的向善之心,无私之心便自然由此而发。《兴学协会章程》中规定:“会员的工作是无私奉献,不计发任何报酬、补贴。”一生获得31本荣誉证书的会计牟伯舟,严格照此办理,会员便严格遵守这一规定,默默奉献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家二月河说: “信仰支撑,是民族力量的现实所在。”协会的倡导者发挥的核心力量——“自强不息”的力量,正是来源于“厚德载物”。由此可见,草根在兴学过程中,实现了从“内圣”积德,向“外王”行善的转化;从独善其身、修养道德,向兼济天下、造福社会的转化。他们显示的人格魅力,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内圣”与“外王”统一的理想人格。对这种人格理想,庄子赞其可“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在“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的对比之下更显其可贵。

我惊喜“草根”为大地带来春光!我更敬佩“草根”的人格魅力。远看,他们极其平凡;近瞧,他们又极其崇高。那发端于爱心、善心的无私奉献;那承袭耕读传家的古训,又立足当代的教育文化强国的理念;那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着追求。相形之下,我感到他们是高山,自己是小丘;他们是大海,自己是小溪。我坚信,未来光辉灿烂的太阳,必将从兴学协会的倡导者及其会员的手中托起!

猜你喜欢
草根贫困生协会
接棒李显龙,“草根”黄循财何以脱颖而出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15 Seconds to Stardom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草根艺术家
“广厦奖”优秀评选机构名单
草根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