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闭路循环规律下的再制造模式研究

2015-05-14 02:45向军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再制造模式研究

向军

摘 要:伴随生态环境面临的持续挑战,人类主客观维度均已认识到废弃物变废为宝的重要性,再制造做为机电产品领域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措施,能有效减少废弃物,提升资源重复使用率,其实质是绿色工业领域对生态系统规律的解读。结合闭路循环规律和我国国情,构建原始制造企业负责到底的模式,搭建分层次的逆向回收体系和第三独立的主体质检机制,对推动我国再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再制造;闭路循环规律;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006-02

再制造的图景主要是将废旧的机电产品,通过修复、换件等技术方式,将旧品恢复到成新品,使其具有和原产品一样的性能和寿命,以减少废旧金属制品的环保产业。国内目前侧重于技术积累研究,较少对产业模式发展的研究,而作为新型节能环保再制造产业,必然需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一、再制造蕴含的哲学理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的。”[1]人类在工业时代后活动多为单周期开环模式,运用自然“原料”生产“产品”,“消费”后变成“废品”,逐步消耗资源,产生大量的废弃物。生态环境因持续消耗与破坏,已呈现恶化趋势,随着人类保护自然意识逐步提升,通过对人类意识的内部调节和生态资源的外部调控,降低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使人类生存与自然发展同步协调。再制造正是通过技术方式,使废旧的产品变废为宝,形成“原料→产品→废品→再制造产品”过程,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再制造考虑产品的全寿命过程,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产品系统内物质、能量及效能的高效循环利用,是产品循环发展哲学思想的必然要求[2]。

二、再制造产业发展历程

再制造起源于欧美,二战期间因军事物资紧张,首先对部分武器进行再制造,而后逐渐流行。1996年,美国Lund等人发表的《再制造工业:潜在的巨人》研究报告,详细阐述美国再制造发展状况,引起机械制造界的轰动。国内再制造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在表面修复等技术研究应用方面位于世界前列。1999年中国工程院徐滨士院士在“先进制造技术国际会议”上,在国内率先提出“再制造”的概念,2005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将再制造列为制造领域的优先发展主题和关键技术之一。2009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指出,“国家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2010年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重点培育再制造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内再制造发展市场发展迅速而广阔,2013年工信部发布《内燃机再制造推进计划》,提出到“十二五”末,内燃机再制造产业规模将达300亿元,内燃机再制造产业配套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3]。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统计,截至2012年10月,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生产能力达到发动机约11万台,变速箱6万台,发电机、起动机约100万台(套)。随着再制造产业化体系的日益成熟,至2015年,我国再制造产业的总产值有望达到1 500亿元[4]。

三、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解析

闭路循环规律揭示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过程,简单描述为物质经“生产→消费→还原→再生产”路线而重复循环,实现闭合效应。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过程中,物质始终是在不断转化和再生的过程,其从物理环境开始,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重回到物理环境,由简单无机物通过循环,聚合成高能有机化合物,最后还原成为简单无机物。再制造的过程即与闭路循环规律天然契合,通过技术修复等方式,使废旧产品纳入产品周期循环,减少废弃物,提升资源利用率,由过去的开环模式,转向闭环循环运用模式。

1.物质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自然界中物质的生产与再生,无法集中一次转化,容易滞留或需经过多次转化过程才能完成。物质多次分层次被利用,从而逐步提升其利用率,使生态系统的层次多样性获得保障。

2.主体性偏差及纠正。工业时代后的人类活动侧重“消费”,缺少“再生产”环节,其本质是缺少多层次循环利用,废物转化再生的机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对缺少的生态循环环节进行纠正,加速某些自然物质的还原,扩展“废料一原料”的环节,提升人类自身生态意识,运用科学技术,逐步打通“生产→消费→还原→再生产”环节[5]。

四、欧美再制造发展模式

目前,全世界再制造产业集中于欧美地区以及日本,工业基础雄厚的欧盟地区,则是以原始制造企业为主导,综合欧盟强制指令,提升资源利用,减少废弃物。美国则依靠市场的需求导向来带动产业的发展。日本因其缺少资源的国情,很早便采用强制立法的方式,建设循环型社会,强制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

欧盟地区以原始制造商企业主导再制造产业发展,欧盟颁布的“报废汽车指令”、“报废电气电子设备指令”对制造业企业影响最大[6]。指令均规定原始制造商回收义务,其通过直接或投资、授权生产的再制造企业,进行备件和销售。大众、宝马、标致等公司都建立了汽车拆卸和零部件回收连体系汽车回收率已经提高到95%[7]。美国通过自由交易市场,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立再制造与资源恢复国家中心,成立再制造研究所和再制造工业协会,为再制造提供理论支撑。美国模式的主体为“独立的再制造厂商”,其运作方式灵活,能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差异化或一体化服务,对售后产品质量负责。美国独立的再制造厂商,正在走连锁经营和集约化的道路,通过扩大规模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7]。

日本国土面积有限,矿产等资源较匮乏,很早就致力于运用强制立法的方式,来推进资源循环使用,引导再制造产业发展。1970年,日本便颁布《废弃物处理法》,规定报废机电产品必需循环利用,出台惩戒措施,明确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承担的生态责任。2000年,颁布《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制定了对再制造等推进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的产业,进行激励和鼓励的详细政策,鼓励民众使用再制造产品,激励企业生产和销售再制造产品。

五、制造商负责到底模式建构

再制造是人类生态意识提升,通过“消费”反馈,对产品系统进行调控,运用闭环模式,作用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保证产品使用性能的基础上,产品的“制造商”对其自身设计生产的产品,废旧后进行资源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减少污染,降低能耗,遵从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

1.原制造企业负责模式。参照欧盟等地区“谁污染谁负责”原则,结合国内再制造企业发展未形成规模等实际情况,建立产品原始“制造商”负责到底制,有利于加快国内再制造产业闭环快速发展。再制造原“制造商”负责到底制,指产品的原制造企业,全面负责其设计生产的产品报废后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原始“制造商”对其废旧产品的再制造,可以有效利用原厂技术和资金优势,综合全寿命周期管理,产品开发阶段即考虑产品再制造,减少再制造产品与新品的产权纠纷和市场占有率竞争,回收阶段则可运用自有或共建的经销商网络,有效降低对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的成本。同时,原始制造商进行再制造,能减轻回收处理的费用支出,可以树立其保护环境的环保形象,为其产品提升质量而提供反馈升级意见。

2.搭建分层次的逆向回收路径。如何进行废旧品的回收至关重要,回收效益是影响再制造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8]。制造商分为大型制造商和中小型制造商,中小型原“制造商”可以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组建中小回收“联合体”,分层次分等级的,对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可以进行统一拆解、分类或直接运往各自企业拆解再制造,联合体能降低回收成本,优势互补。大型原“制造商”则可以通过自有和授权的销售体系影响力,对回收废旧产品运送回原制造商企业,进行统一的拆解、分类和再制造,有简化回收流程,提升回收质量和效率。同时,依托拆解企业,通过授权、特许等形式,组建独立第三方企业,对废旧产品统一回收、拆解、分类,最终回运原“制造商”再制造。

3.检测认正的主体性及纠正。再制造产品的质量,事关消费者的切身权益,制定独立权威主体检测认证体系,则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需建立全面再制造技术支撑体系,在2010年出台《再制造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颁布认正细则,建立第三方专业检测认证机制,通过独立的主体检查机构,对通用类和非通用类再制造产品进行分类检测,提升检测公正性,树立再制造产品质量形象。再制造产品要确保质量保证体系和能力达到或超过原产品的要求,保证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不低于原型新品的水平[9]。

六、结语

再制造的发展壮大,要有良好的产业环境,也需国人的理性接纳,国内再制造发展虽较晚,但在技术层面积累颇多。作为循环经济的高级形式,运用生态规律,积极发展与国内实情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再制造产业定能厚积薄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8.

[2] 姚巨坤.再制造工程的内涵及哲学意义[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3,(8):7.

[3] 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zhs.ndrc.gov.cn/jjdsj/201406/t20140626_616614.html,2013.

[4] 赵沛楠.1 500亿再制造市场开启[J].资源再生,2014,(1):35.

[5] 李桂宵.论生态系统规律及其伦理价值[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0.

[6] Deaves M at thew.Takin g the WEE E-EU Waste Electrical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Eirective.IIE Manufacturing Engineer,2003,

(4):38-41.

[7] 向姣姣.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8] 储江伟,张铜柱.汽车再制造企业运作模式探讨[J].商用车与发动机,2009,(3):64-66.

[9] 徐滨士.再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J].中国工程科学,2012,(12):11-14.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再制造模式研究
SH汽车制造企业技术产品发动机再制造项目研究
高校内部控制的定位与模式研究
工程机械再制造过程信息追溯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