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越贴近 越精彩

2015-05-17 01:59宋艳妮
河南电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张锐电缆沟铁塔

_宋艳妮

10月20日,在新乡市南环欣苑小区电缆敷设现场,张锐和检修师傅们簇拥在电缆井中。尽管空间狭窄,行动受限,但对“身经百战”的张锐来说,并不是大问题。唯一让他头疼的是,井下空气闷热稀薄,如果这时能够呼吸一下风口的新鲜空气,就是莫大的享受了。

张锐是卫辉市供电公司新闻宣传专责,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到施工工地采访、拍摄。为了能拍出更好的照片,他经常要“摆出”各种姿势:或是仰躺在工地上,或是匍匐在电缆沟里,或是蹲在铁塔下,或是攀爬到铁塔尖……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把电力人最美的一面呈现出来。

只要有电力施工的消息,他肯定会冲到最前面,没有摄影任务时,也会主动打电话询问:“最近有没有施工啊,有了一定要通知我,谢谢了!”

5月29日,为了给即将落成的平原体育会展中心让出通道,新乡供电公司将架空的110千伏I、II府段线改成电缆走地下供电。为了拍出施工人员地下敷设电缆的特写镜头,张锐根本不顾里面有多脏,就直接跳进电缆沟里。拍摄完,他穿着一身沾满泥灰的衣服回到办公室,同事们看到开玩笑说:“张锐,新衣服又脏了,回家等着媳妇数落你吧。”张锐哈哈一笑:“拍照时哪顾得了那么多啊!没事儿,媳妇儿早都习惯了。”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2014年8月26日,笔者跟随张锐到辉县市宝泉水库潭头风景区拍摄35千伏潭薄输电线路改造工程。该工程不仅跨越多条高压线路,而且穿过茂密的山林,施工艰难。

当时施工人员正在太行山山脉的一个山腰上架设电力铁塔,因为距离太远,无法拍摄出电力施工的艰难。看到上山的路崎岖难行且遍布荆棘,笔者打起了退堂鼓:“张老师,太危险了,咱们还是别上去了。”“不是你拍得不够好,而是你离得不够近。施工人员不怕苦,我们就更应该到第一线,你在这里等我,我拍完就下来。”张锐挎好相机包,就向山上走去。

当时正值酷暑,气温特别高,张锐穿着厚厚的工作衣,还要背着重重的相机和各种镜头,想想都让人担心。几个小时后,张锐终于安全下来了,但工作服上全是泥土和汗水,手臂和手背也被树枝挂破了。看着笔者手足无措的表情,他先开口了:“没事儿,我洗一下就好了,没啥大事儿!”

经常深入一线拍摄,难免会出现意外。2012年元旦,为了报道贫困山区一线职工的工作生活,张锐只身来到卫辉市狮豹头乡柳树岭村,和这里的老电工闫磨生同吃同住同巡线,亲身感受这位老党员坚守山区27年的情怀。

下山那天,天空飘起了小雪,张锐小心翼翼地走着,突然脚下踩空,整个人斜着朝山边滑了过去,碎石割破了他的手掌,鲜血淋漓,前边就是几十米的深沟,千钧一发之际,幸亏路边一棵斜长出来的树枝钩住了他的衣服,他紧紧地抓住这棵救命的树枝,慢慢地站了起来,一步一步往山下挪去,这一段并不算长的山路,他走了整整四个小时。

“不是你拍得不够好,而是你离得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也是张锐最喜欢的一句话。他也始终用一张张精彩的图片、一篇篇感人的文字向大家阐释着:越贴近,越精彩!

张锐冒高温在电缆井里拍摄施工画面

猜你喜欢
张锐电缆沟铁塔
东方铁塔:氯化钾产品供应紧张
变电站电缆沟代运维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Invariable mobility edge in a quasiperiodic lattice
磁与铁的故事
生死挑赞
激发民间投资热情亟需政策精准发力
遇水沟和电缆沟时接触网基础的特殊处理方式
变电站预制式U型混凝土电缆沟安装方法研究
变电站预制混凝土电缆沟排水及防渗的技术处理方案
Gyroscope Fault Diagnosis Using Fuzzy SVM to Unbalanced Sam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