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丝丝入扣

2015-05-21 21:14潘慧莹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概括

潘慧莹

《海伦·凯勒》是笔者本学期所上的一堂教研课、公开课。在研究教材的时候,笔者发现全文是按照海伦?凯勒的成长顺序来展开描写的。课文写了海伦?凯勒遭受不幸、学习拼写、学习说话、无私奉献四件事情,塑造了海伦?凯勒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这样一个形象,赞美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老师既要抽丝剥茧,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故事,这是学习课文的内容,所谓“言”;学完内容又要跳出文本,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是如何选择恰当的事例,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海伦?凯勒的精神, 此之所谓“意”。言意兼得才是语文学习的本质。

接下来,笔者将抽丝剥茧,将自己在研究教材时的心得和课堂上的实践归纳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概括 具体 围绕中心 选材典型

一、题眼之贵,贵在提纲挈领:

《海伦?凯勒》这篇课文的题眼是“不屈不挠”。题眼之贵,贵在提纲挈领——本文4个素材:遭受不幸、学习拼写、学习说话、无私奉献的选材主题即是——“不屈不挠”。

有关于“不屈不挠”精神的深入挖掘,下文还会继续做剖析,在此,笔者仅表示,在上课伊始,开门见山地提出《海伦?凯勒》这篇课文的题眼是“不屈不挠”,能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二、遭受不幸——围绕中心,写具体:

让我们穿过百年的时光隧道,回眸凝视这位写了14部著作,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伟大女性。本文的第一小节,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海伦?凯勒的遭遇,那就是——“不幸”。

围绕着“不幸”,作者又展开了具体的描写——“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这句话交代了海伦?凯勒遭受不幸的根源。课文中有一句话又加深了这种不幸——“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一个感叹号,一个“谁能想到”加深了读者的同情,让读者具体地感受到海伦?凯勒当时得年纪小、可怜。

三、学习拼写——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相结合:

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海伦的命运。她就是——安妮?沙利文老师。课文2、3、4、5小节都描写了安妮?沙利文老师教海伦学习拼写。海伦学会了拼写“水”“泥土”“种子”等单词,这里使用双引号是为了突出强调海伦学会了这些单词,而不是真正的“水”“泥土”“种子”等。海伦后来学会的单词也有很多,课文为什么独独花一个小节的篇幅描写海伦学习拼写“水”这个单词呢?因为水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了,可是,对于小海伦竟然如此惊喜——“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又了新的开始。”——由此可见,海伦之前的生活是多么孤独和痛苦,和前文中的“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知识不仅对小海伦重要,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也很重要。由此,海伦萌生了巨大的学习动力,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除了学会拼写“水”这个单词,还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但这些事情都没有学会拼写“水”这个单词带给小海伦的意义大,因此,这些事例是概括写的。

小海伦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受的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的努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这里有一句比喻句“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既是作者的想象,也是作者对小海伦的评价。这句话形象地把小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具体化了,也让读者感受到小海伦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

命运看似无情地抛弃了小海伦,可只是却打开了小海伦的另一扇窗。第5小节小海伦用知识、用想象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她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灵、用不屈不挠的学习取得的美好结果,读来令人动容。

四、学习说话——学习选材典型:

过程总是艰辛,结局却是美好。海伦的拼写是那么艰难,对于一个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来说,学习说话就更困难了。为了能让最亲密的人能听懂自己说话,为了完成这个正常人再普通不过的要求,海伦做了很多艰辛的努力——“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小海伦学习说话的不屈不挠。和学习拼写一样,刻苦练习说话的小海伦也取得了美好的结局——“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这是通过结局来写过程,虽然过程用了一个省略号,但是,老师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海伦的艰辛。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这句最普通的话,对于正常人或许没有什么,可是对于一个又盲又哑,既不能听到声音,又不能观察别人口型的孩子来说,这几乎就是一个奇迹了。所以,她的爸爸、妈妈抱住了海伦,流下了兴奋的泪水。这句话和上文中的“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相对应。

因为,她连妈妈这个最简单的开口都不能喊,就标志着她什么都不能喊了。这个独特的事例反映了作者在选择素材方面注意典型性。

五、回望来时路,如何从“言”到“意”:

本文海伦?凯勒遭受不幸、学习拼写、学习说话、无私奉献这四件事情,塑造了海伦?凯勒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这样一个形象,赞美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课文是如何写的,把海伦不屈不挠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海伦?凯勒遭受不幸、学习拼写、学习说话、无私奉献这四件事情是内容,是“言”;作者选材典型、围绕中心层层渲染具体写、具体写和概括写相结合、结尾总结升华等写法,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就是表达,是“意”。

这些都显示出了作者在选材、在谋篇布局、在具体表达方面的独特匠心。

以上是笔者从关注课文内容转向关注作者是如何写、如何表达,如何言意兼得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也是笔者今后教每一篇课文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概括
反思,点亮学生“悟”的心灯
让数学思想方法浸润课堂
为孩子种下一棵“言语”之树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