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人们按你的想法行事?

2015-05-30 08:11
东方企业家 2015年9期
关键词:丽贝卡尤里账单

推倒了横亘在经济学实验室和真实世界之间的高墙,把经济学从“经济学家的象牙塔”带进“你家的客厅”里!

寻找“偶然实验”

很多时候,最明显的东西反而是最难看到的东西。

至少对年轻时候的我来说,上面这句话真的非常适用。20世纪90年代末,我还是一名年轻的经济学家,而那时的经济学界正处于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那段时间,我有幸就读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两所备受尊敬的学府正是当时经济学新浪潮的中心。

从历史来看,经济学的主流是理论经济学。经济学的最大发展是由一些高智商的家伙推动的,他们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用抽象的理论来解释世界上种种现象的原理。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大数据的兴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学界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实证研究,即对现实世界中数据的分析成了很多经济学家的工作重心。这对年轻时候的我而言可谓一个福音,我早已发现自己并非高智商人士,根本没有什么厉害的理论眼光,因此我决定转身投入茫茫的数据海洋之中,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但是,当时做实证研究的最大挑战是(其实现在仍然是这样):如何搞清楚两个变量之间到底是真正的因果关系,还是只存在相关关系。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重要呢?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真的存在因果关系,那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关系来制定公共政策,对这个世界的运行原理也可以多一分了解。

遗憾的是,因果关系是极其难以证明的。要证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随机实验”(randomizedexperiments)。正是因为这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要求所有新药在获批之前必须经过随机实验。但是,经济学和化学不一样,药品可以在实验室里用随机实验的方式来测试,而经济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却很难通过这种方法解决。因此,我们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寻找“偶然实验”(accidentalexperiments)。所谓“偶然实验”,即现实世界中恰好发生的某种与随机实验性质相类似的事情。比如,飓风摧毁了A城,但是B城却安然无恙,我们可以认为飓风袭击城市是一件随机的事情。另一个例子是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高等法院的判决结果使得堕胎合法化。在有些州,堕胎的概率因为上述事件的发生有了显著变化,而在另一些州,堕胎的概率则未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把那一时间段中出生于不同州的婴儿的日后命运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清堕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甚至进一步回答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如果一个父母不想要的孩子出生了,那他以后的人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没错,这就是我以及很多其他经济学家每天所做的工作——寻找我们需要的“偶然实验”。

但是,某一天,我遇见了一位年纪比我小几岁的经济学家,从此我的人生改变了。这位经济学家和我的背景截然不同,他没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读过,他本科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史蒂文分校,而博士学位则是从怀俄明大学取得的。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佛罗里达大学教书,不得不说,这所学校实在算不上是一流名校。

这位年轻的经济学家叫作约翰·李斯特。约翰·李斯特和我不同,和其他知名的经济学家都不同,他当时正在极力探索和推广一个全新的领域。现在来看,这种新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不仅非常自然,而且极其合理一那就是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经济学的随机实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基本上没有其他人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考虑到经济学界的传统,以及之前的经济学家所设定的规则等,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可以这样做: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我们想要的设定,然后开展随机实验,而实验对象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某项实验。事实上,居然是一位卡车司机的儿子告诉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实验。

比如偏见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用一种带有偏见的态度来对待他人,那么这个人就被定义为一个种族歧视者、性别歧视者、同性恋恐惧症患者,诸如此类。但是,却没有人会注意这种表面偏见行为背后的隐性动机,这种动机可以是反感、厌恶,或者是对他人赤裸裸的仇恨。约翰·李斯特和尤里·格尼茨的实验,显示了歧视现象背后的隐性动机,令人意外的是,有时候这种动机并不是对某_人群的真正仇恨,而只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财。

激励机制是最好的工具

如果你希望人们按照你的想法行事,那么,激励机制就是你最好的工具。在你小的时候,你的妈妈答应你,只要你自己打扫房间就奖励你一件玩具。这么做的结果是,大部分孩子都会乖乖地去打扫自己的房间。如果你第二个星期没有打扫房间,那么妈妈就会把你的玩具拿走,直到你打扫完房间才会把玩具还给你。从我们学会说第一个字开始,我们学到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家长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教给我们的。负面激励,例如惩罚或罚款,能够让人们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而正面激励,通常是金钱,能让人们做正确的事情,不管是上刀山下火海还是收拾烂摊子,人们都义无反顾。

但是,激励机制是很微妙的东西,至少比看起来要微妙得多。有的时候,激励机制也会适得其反,人们不但不会按照设计者预期的方向行动,还会做出截然相反的行为。

激励机制起反效果的事情,几年前曾经发生在尤里和他的太太埃立特的身上,此事和他们未能及时去幼儿园接孩子有关。埃立特和尤里当天在特拉维夫的海滩上度过了美好的一日,他们沉浸在浪漫的午餐和愉快的聊天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当他们想起要去幼儿园接女儿的时候,已经快到下午4点了,离幼儿园规定的家长接走孩子的最晚时间不足50分钟,而他们所处的地方离幼儿园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当尤里夫妇到达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女儿像一只快乐的小狗一样跑过来迎接他们。他们还见到了幼儿园园长丽贝卡女士。

亲爱的丽贝卡女士是一位和善热情的女士。为了开设这家幼儿园,多年来她一直努力工作,积攒资金,最后终于在这座位于郊区的漂亮房子里开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幼儿园离特拉维夫大约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幼儿园的每个房间都装饰得五彩缤纷,光线充足,孩子们可以在操场上愉快地玩耍。丽贝卡女士雇用了几位非常棒的幼儿教师来照顾孩子们,很快,她的幼儿园就声名远播,成了该市最好的幼儿园之一。丽贝卡女士对自己的幼儿园非常自豪。显然她完全有理由这么做。

尽管丽贝卡女士是一个好人,但是那天她见到尤里夫妇的时候却不高兴地撇了撇嘴。

尤里立刻道歉道:“对不起我们迟到了,交通状况……”

丽贝卡女士听完只是点了点头,什么也没有说。丽贝卡女士当时在想什么呢?尤里夫妇当然知道丽贝卡女士不太高兴,但是她到底有多不高兴呢?这很难搞清楚,因为丽贝卡女士待人总是很和善。对于自己的迟到,尤里和埃立特感到非常内疚,他们甚至担心自己的过失会影响园长对他们孩子的态度。

对于丽贝卡女士有多不喜欢家长迟到的问题,几个星期以后尤里夫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丽贝卡女士宣布,该幼儿园要开始对接孩子迟到超过10分钟的家长处以罚款,罚款的额度是10以色列新谢克尔(约合3美元)。通过这一政策,丽贝卡女士把家长迟到的代价量化了,即3美元。

那么,丽贝卡女士设计的这种激励机制起作用了吗?很遗憾,这种机制不太有效。因为迟到的罚款金额只有3美元,尤里和妻子埃立特觉得以这个价格获得一段额外的托管时间挺划算。下次,当他们忙于工作或者正在沙滩上休闲以致接孩子有可能迟到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疯狂飙车赶去幼儿园了反正他们已经不用看丽贝卡女士的脸色,而只需要缴纳3美元的罚款,这样就不必充满内疚感了。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当丽贝卡女士开始实施罚款措施的时候,她改变了迟到的意义。在罚款措施实施之前,家长实际上在执行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按时来接孩子是每个家长应该做到的事”,是家长对幼儿园、对丽贝卡女士和她的员工们,以及对自己孩子的一种义务。

但是从丽贝卡女士宣布了罚款措施起,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这个不成文规定就改变了。家长们认识到,他们再也没有必要在车流中不停穿梭往幼儿园赶。此外,丽贝卡女士还给家长迟到的行为进行了明码标价——迟到的价格很低,但是毕竟有一个明确的价格摆在那里。因此,现在家长不按时接孩子不再是一种破坏不成文规定的行为了,幼儿园教师的加班时间也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与停车位或士力架巧克力一样的商品。新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使得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合同变得完整了:现在每个人都清楚迟到的具体代价是什么。如果你是丽贝卡,那么你应该很快就会意识到,如果想防止家长迟到,让他们内疚比罚款更有效。

负外部效应

有时,激励机制会以一些出人意料的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比如说,在著名的电视剧《老友记》中,有一集发生了这样的故事,几位主人公一起去某家比较高档的餐馆进餐。在这6个人中,莫妮卡、罗斯和钱德勒收入比较高,他们点了晚餐套餐,而瑞秋由于收入比较低,只点了一份配餐的沙拉。菲比也比较缺钱,所以她只点了一碗汤。同样,乔伊也不是什么有钱人,所以他点了一份便宜的比萨饼。在最后结账的时候,罗斯建议平分账单,每人33.5美元。这句话引发了其中几个人的不满情绪,菲比甚至愤愤不平地说:“门儿都没有!”结果,这个本该是老友聚餐的愉快夜晚就这么被毁掉了。

当然,平分账单的提议并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大家坐在一起费脑筋研究谁吃了什么,计算每人要缴多少消费税,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尤其是在一顿愉快的晚餐之后,可能有人并不想做这么烦琐的事情。实际上,在某些文化中,聚餐后精确计算每人应付的金额被认为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在德国,几人共同进餐的时候,最后的账单会严格按照每人点了什么来计算,甚至精确到每一分钱,却没有人觉得这样做很尴尬。但是,在以色列以及美国的很多地方,这样的行为可能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当一群人在餐厅一起吃饭的时候,最后账单平分常常算是一项不成文的约定。那么,分账的方式到底会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呢?

对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研究不同分账方式下进餐者的行为会有什么不同共同进餐的实验对象是互不认识的学生)。在实验中,我们把实验对象分为3组,每一组的分账方式各不相同。在第一组中,同桌进餐的6个人(3男3女)按照自己点菜的价格分账。在第二组中,大家平分账单的总额。在第三组中,我们负责支付所有餐费,实验对象完全不需要付钱。那么,分账的方式会如何影响这些实验对象点菜的方式呢?

现在,想象一下你是6个学生之一,你在我们的午餐实验中和另外5个人同桌进餐,事先你被告知最后的餐费由6人平均分担。你觉得相当饿,所以你点了一份龙虾卷(20美元)、一份薯条(3.50美元)以及一杯啤酒(5美元)。而坐在你旁边的那位实验者并不是很饿,所以她只点了一盘沙拉(8美元)和一杯冰茶(2.5美元)。最后,在吃完正餐以后,你和同桌其他几个人决定再来一份甜点,于是你们每人点了一个派(4美元)和一杯咖啡(5.5美元),而那位不太饿的实验者则不要甜点和咖啡。

最后,侍者拿来了整顿午餐的账单,总价是150美元(含消费税和小费),也就是说你们每人要支付25美元。你当然没什么不满意的,因为如果你们按个人点菜的价格分别付账的话,你需要支付38美元的餐费。但是,你旁边的那位女士可能就不太高兴了因为她才点了10.50美元的食物,却需要支付25美元。

实验结果证明,分账的方式会影响大家点菜的方式。我们发现,在我们负责支付餐费而实验对象不用付钱的时候,大家吃得最多,这当然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实验对象要分账的两组中,当大家均分账单的时候,和每人要按自己点菜的金额分别付账的时候相比,大家点的菜更贵。对于那些点了较贵的菜的人,你可能会有一些想法,其实他们并不是想占别人便宜的人,他们只是对激励机制做出理性的反应而已。对他们来说,自己每多点1美元的菜,只需要付出1/6美元的代价,所以为什么不点20美元的龙虾卷呢,反正只要多支付4美元就可以了?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除了对第三组实验对象而言),总有其他人必须为你所点的龙虾卷支付额外的16美元。

这个例子解释了“负外部效应”的概念——当他人的行为影响了你的利益的时候,就会出现“负外部效应”。比如,你不吸烟,你旁边却坐着一位吸烟者,并且他决定在你旁边吸烟。这位吸烟者享受了吸烟的快感,而你却要和他一起承受吸烟的害处。这位吸烟者对你造成了“负外部效应”。

猜你喜欢
丽贝卡尤里账单
春水涨又停
账单式小康
账单式小康
又至一年“账单”发布时
In Your Eyes 你眼中的世界 Track 2
尤里的漫游之旅
换个方式守护你
换个方式守护你
闽南妈妈的“生娃”账单
尤里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