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中“美”的理解与探究

2015-05-30 15:55谢婷婷
艺术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理解探究

谢婷婷

摘 要:在音乐发展的艺术长河中,美声唱法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流行范围逐渐超出艺术界而渗透到大众的生活当中,并以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力而为大众所喜爱。美声唱法是音乐学与美学相融合的音乐领域,虽然源远流长,但也历久弥新。它伴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审美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并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本土化、民族化。美声唱法经历了由传统向近代、现代的过渡,凭借着平衡、和谐的独特音乐美而占据一方。为此,下面本文将具体来分析美声唱法中的“美”在何处,主要论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加快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本土化、民族化的步伐。

关键词:美声唱法;“美”;理解;探究

美学和音乐学是两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既流淌着历史的血液,由不断汇聚着年轻澎湃的时代血液,它通过独特的音乐表达形式,通过演唱者出色的演唱技巧,创造出平衡、和谐的美声经典。美声唱法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糅合,是唱功与情感的交叉。为此,下面本文将围绕着美声唱法中“美”的理解与探究展开论述,主要论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促进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本土化、民族化,为美声唱法增添更多的时代活力。

1 美声唱法的特点与在中国的发展

1.1 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源于西方国家,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国古老大地落地开花。它与我国声乐艺术、语言特点紧密结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背景下,美声唱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它在宏观上的显著特点并没有被掩盖。从声音上说,这种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是十分科学的。音量可塑性大、音色优美、富于变化。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平滑匀净;从共鸣来说,它可以充分的把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使得音域开阔,音质良好。美声唱法的独特之处,关键在于它的混合声区。这种唱法是以真声为基础,慢慢随着音高的上升,开始凸显出假声。音高越高,假声成分越多,最后变成以假声为主。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充分地利用共鸣,使得男女高低唱法趋于统一。这种唱风是非常独特的,受到了世界音乐界权威人士的接受和认可。

1.2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如前所述,美声唱法最初形成在西方国家,所以他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的一些国家传播,五四运动之后相继传入中国。所以美声唱法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可避免会带有欧美风格的烙印。但是到了后期,随着我国对声乐艺术的关注以及一些音乐界专业人士的努力,我们逐渐将中国特有的声乐艺术语言特点融入其中,实现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本土化、民族化。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来进行传播。第一条是通过赴各国进行声乐进修的中国留学生的传播;另一条途径是十月革命之后的一些外籍歌唱家在中国的声乐演讲。之后中国的音乐界学者、教育家做出了艰辛努力,力图将声乐艺术融入中国风韵 ,逐渐克服了曾经过分注重技巧,咬字、吐字含糊不清的问题。结合中国独特的声乐艺术语言特点,创造出了经典的中国作品,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和唱法,最终实现了美声唱法的民族化、中国化。

2 美声唱法中“美”的理解与解构

2.1 歌剧中的“美”的解构

对于歌剧当中“美”的解构我们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审美意识的变化、歌剧的“美”、歌剧演唱的“美”。

首先,来谈一下审美意识的变化。从歌剧产生来看,意大利歌剧产生在16、17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正是人们审美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背景是,意大利歌剧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把自己的音乐理想上升到与教会和宫廷贵族的美学思想进行斗争。而在这一斗争的过程当中,艺术家们系统总结了艺术实践的各方面经验,在新的媒介理论的指导下,产生出了美声唱法这样一种新的体裁。在这个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审美标准的拟定,都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常常反应渗透到他们的音乐当中。这种审美意识的变化不断推动着歌剧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来看一下歌剧的“美”。歌剧的“美”,最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多样化、高大全的美。在任何时候。歌者无论在主观上或客观上都不能让音乐和演奏技巧相脱离。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让观众只享受演奏者单纯的演奏技巧,而将音乐本身隔离开来。脱离了自身条件和作品要求的技术运用,哪怕聲音有多好都是不对的。这就是歌曲无法割裂的“多元美”。歌剧演唱者在演唱过程当中,不仅要具备高尚的艺术情操,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歌唱智慧,要求歌者综合运用声音和情感,而不不仅仅去关注音质、音高、音量和花腔技术等。同时还要坚持和谐、平衡、适度的原则,能够将不同的美元素进行组合。并且确保无论是高音、低音、中音或者过度音,都可以将戏剧和情感,完整的表现出来,这就是歌剧的独特美。

最后,歌剧演唱中的“美”。歌剧演唱的“美”是通过歌唱家的音乐表达方式而表现出来的。歌剧演唱创造了一种新的“美”的高度。歌唱家将大量的美妙音乐和丰富的声乐器乐相结合,通过乐器的演奏、个人声音天赋的发挥,借助于最自然、舒服、持久的美声唱法,创造出许多经典的美声唱法篇目。因为每个人的声音天赋和能力倾向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作品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但总体来说,歌唱家们将歌剧作品的内涵与自身的情感相结合,演奏出最真实、最自然的美声。

2.2 艺术歌曲中的“美”的解构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艺术歌曲特点。把艺术歌曲和歌剧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艺术歌曲的独特之处。歌曲本身是通过乐队的系统演奏来表达优美的声音线条,属于常规叙事类型。这种类型的歌剧不要求听者能够完全听懂。与之相比艺术歌曲不一样的,它是音乐和诗歌的结合体,在本质上是音乐诗歌的一种形式。艺术歌曲的美,在于渲染的是一种分离情绪。这种分离情绪要通过诗意与钢琴的互补或者远离来刻画。艺术歌曲的灵魂,在于它的诗意和创作思维的跳跃性。它在创作思维上会保持原始的初衷,确保原有的敏感和诗意,避免过度的交响化;而在诗意表达上,又是极度跳跃的。从总体上来定义艺术歌曲,可以说它是一种抽象题材,它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歌唱者和钢琴乐队的完美结合,完整的表达出歌曲当中的诗意和戏剧元素,并且成功地将原始的敏感和冲动保持下来。这种以小见大的“美”,就是艺术歌曲的美。

其次,艺术歌曲本身的“美”。歌剧和艺术歌曲是两种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歌剧表演主要是以戏剧性的诠释方式为主,它最关键的地方是戏剧性,着重表达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铺以诗意的方式或者内心独白的方式,它富有常规性。而艺术歌曲注重诗意性、跳跃性。它的诗意集中在歌词的诗意上,要求艺术歌唱者、器乐合作者和听者都要凭借自己敏感的体验去捕捉歌曲当中情调的变化,并运用自己的理性逻辑来想象“美”延伸“美”。

最后,听者感受到的艺术歌曲的“美”。为了感受到艺术歌曲的“美”,听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基础。这是因为艺术歌曲本身是音乐诗歌的形式,也就是要求听者不仅能够理解音乐,而且能够理解诗歌。音乐的作用是来渲染一种转瞬即逝、微妙变化的意象,而诗歌的作用是要烘托其中的情感、诗意。这种情感、诗意和戏剧性,需要借助于歌词来表现。所以听者在感受美时,不仅仅要体会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而且还要理解歌词所渲染出的情绪。演唱者在进行表演时通常是以声音作为主要载体,并且遵循原作者“纯粹诗意性”的表述,借助于歌唱者和钢琴的二重奏,色彩淋漓地表现每一个音符的旋律、色彩。并将他们整合成转瞬即逝的意象,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意、戏剧性。所以听者不但要有一定的审美基础,而且需要慢慢体会,运用逻辑、情感来加深理解。

3 促进美声唱法在中国健康发展的四点意见

3.1 建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念

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念是实现美声唱法中国化的第一步,它要解决的是我们人民大众对美声唱法的一种根源于心理的偏见。然而,源于西方的美声唱法是一种可以为中国借鉴的新的音乐题材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加快发展美声艺术的脚步。70、80年代的中国,美声艺术的发展是非常不成熟的,人们对这种难听又难唱的歌声往往敬而远之。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音乐表达方式,它可以将我国音乐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此,我们必须弄清楚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的关系,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本着洋为中用的借鉴原则,积极创新,发展我国的美声艺术。今天我国涌现出许多著名歌唱家,在国际大赛中的频频获奖足以表明我国美声艺术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应该忘却以前那种“久远而古老的美声”,对“新美声”“洗耳恭听”。

3.2 突出美声唱法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之所以要突出美声唱法在声乐学习当中的重要地位,是由于美声唱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歌唱艺术体系。如前所述,我们已经介绍过美声唱法,发源很早,16世纪的佛罗伦萨已经开始了系統研究美声唱法的开端。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美声唱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歌唱艺术体系。而它的这套歌唱艺术体系已经为世界各国权威艺术界所公认,认定他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所以美声学习是学好其他唱法的基础。例如,很多流行歌曲的歌手。为了突破自己的演唱现状,开始注重系统的学习歌唱方法。他们借鉴美声唱法的一些重要的歌唱训练方法来开阔自己的域,弥补发生的不足

3.3 端正媒体导向,留给美声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音乐发展来说,媒体导向往往会影响和制约着某一种音乐形式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必须端正媒体导向,给美声留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上美声的大众化确实是需要借助大众传媒媒介的传播。美声艺术不能仅仅要存活在艺术教育的课堂上和专门的艺术家手中,而要让其活跃在大众领域,有效途径就是要实现它的大众化,借助于大众媒体进行广泛传播,这样大众在耳濡目染之后,自然会加深对美声艺术的了解和认识,慢慢就会培养起兴趣。

3.4 对美声加以改良,以投更多“一般人”所好

对美声加以改良的直接目的是要让更多的“大众”爱上美声唱法、美声艺术,从而最终实现美声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而不仅仅是高高端坐在艺术界,成为某一特定群体的欣赏物。我们对于美声的改良是多元的、多方面的,并不是全盘否定、全面推翻,而是在坚持美声唱法原有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改变美声的艺术创作风格,加强美声艺术歌曲的创造能力,加快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本土化、民族化。

4 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声艺术获得了极大发展,我国声乐界与国际的交融更为密切,后期创造出的很多美声艺术作品也都彰显出浓厚的国家潮流。在文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声乐体裁形式与演唱方法得到极大推进,这对于加快中国美声艺术发展的步伐是一个契机。迎面而来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成果可以敦促我们更加努力地去探索美声唱法的新突破,最终实现美声艺术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 李舒幸.浅谈美声唱法中“美”的理解与反思[J].大众文艺,2012(19):31-32.

[3] 姜星名.浅析歌唱中的语言问题[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1(5):55-56.

[4]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5] 孙莲.论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D].首都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理解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