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亩地里的乐趣

2015-05-30 20:23徐超
新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板报书法文化

徐超,字逾之,书斋名三摩帝书屋。1945年生,江苏盐城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1964年考入北京师大中文系读本科,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4年至1989年兼任中文系副主任。1995年至1999年兼任山东《书法艺术报》特聘副总编。1993年起招收文字训诂学硕士生,1996年起转招文字书法学硕士生,继招博士生。2003年被聘为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协顾问。2002年至2006年兼任蒋维崧教授工作助手。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2006年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2007年获山东书协学术研究奖,2012年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曾任教育部人文学科评审委员、中国书协全国书学论文评选委员。曾承担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和山东省古委会的多项研究项目。著作有《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崧高维岳——蒋维崧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对联艺术》《古代汉语语法》《贾谊集校注》《全国通用书法考级教程》《书法教程》(修订本)等十余部。编译《礼记》《中庸》等文化经典,主编《九流十家》,参与主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中华文化精华文库》《孔子文化大典》《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书法》和《篆刻》等多部大型丛书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我的常用斋号叫三摩帝书屋。“三摩帝”(亦即三摩地)即三昧,意为入定,而我用这个音译词是想同时表达心中的“俗解”——最直接的谐音联想就是“三亩地”:文字、训诂、书法啊,教学、科研、著述啊,都是我的三亩地——一个自给自足的“农家乐”。这个斋号的正俗二解其实都是说我的乐趣所在。

因为特殊的机缘,我从小就对传统文化和写写画画感兴趣。1964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以后,我接触到章(章太炎)黄(黄侃)之学并产生兴趣,而1966年开始的“文革”又使我有机会认识了启功先生和他的书法,并且此后数十年与“启功学”和书法教育结缘。那个年代,母校的一道文化风景就是板报,是各大小单位在重大节庆时必办的宣传栏。由于启老的爱新觉罗氏血统和“派曾右”的历史,当时他能做的事主要就是给“革命派”抄写大字报,但在我们的眼里,他可是非常了得的大手笔,他自称为“大字报体”的书法就是法帖。我是中文系报刊组成员之一,大家论定,要想板报万众瞩目,必得请启老出马,我与启老相识即始于其时。先生的神来之笔果然使我们的板报倍加辉光,每次都是全校独一无二的样板。后来启老回忆:“每出完这样的板报,我总是把它当作艺术品欣赏一番,观众也要啧啧称赞一番。更有有心人:前几年我在拍卖市场上居然看到我那时抄的毛主席诗词成了拍卖品,而且确实是我的真迹,价钱卖得也很好。当时有些喜欢写字的同学经常和我一起抄,我们可以相互切磋技艺。”(见赵仁珪、章景怀编《启功口述历史》)2002年,母校举办第三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会议,启老不顾90岁高龄,扶杖来到会场,其时我正开始宣读论文。先生进门就来到我身旁坐下,我刚开口说“我们一起办板报……”他马上说:“真是罪大恶极!”引起哄堂大笑。而2003年召开的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上,启老还听完我宣读的论文《启功·蒋维崧·书法人才与学科建设》,并且给以肯定——如是幸事,此乐何极!

兴趣的魅力是无穷的。启老的神笔魔力我们无法抗拒,学习诗词书画一时成为风气,遇有书画展览都会呼啸而去。可惜当时书法出版物极少,我们就找来钢板、蜡纸,用双钩法自刻自印字帖,或直接用钢笔双钩后填墨自制,如醉如痴。近日写小文《难得寸进》,盖感慨所以能得寸进,乃是因为有了一尺乃至一丈的实践。没有废纸三千,何来精品一件?若问何为何苦,自然又是乐趣二字。

1978年我考入山东大学读研,实现了研究章黄之学理想的同时,又有幸结识蒋峻斋(维崧)先生,使我不仅能在文字书法方向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更能以其助手的身份陪伴他老人家的最后5年。蒋老曾说:“古文字学是个无底洞。”但感兴趣就不怕洞深,还乐此不疲。比如,古文字时代,一个字一般有好几种甚至几十种写法,创作时我要选用最美并与整幅作品结构和谐、风格统一的字形;字不够用,就得利用通假、通用和其他古文字知识,需要查阅各种工具书,运用音韵、训诂、文献学知识寻找证据。每到这时,图书狼藉,头昏脑涨却乐在其中。可以看到,我在山东大学的学习和工作完全是承续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兴趣而来,可谓渊源有自;而回首数十年来做过的事,是工作又是兴趣,是劳作又是享受,岂非人生幸事。

兴趣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我常想:一件书法作品往往就是几句文辞数尺纸的事,感到分量未免有些不足,于是我想到“集美”以增加“负载”,就是努力把文辞内容、内涵、修辞之美与书法集于一体,比如被称为“袖珍文学极品诗”的对联就是。限于学识,集美固然多止于理想,但尝试中也收获了乐趣。如我写的金文对联书法“风来松度龙吟曲,雨过庭馀鸟迹书”,题跋里写:“此放翁句也。二句用现代散文写就是:山风吹来,松林间回响起龙吟般的乐曲;阵雨过后,庭院里留下了鸟迹般的法书。而陆句以七字联语出之,凝练至极。因知诗文之美固源自天籁之美、汉语言文学之美,然非大手笔不能至焉。”陶醉于三籁,岂不快哉!

创作的乐趣更在于用独有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怀。启老辞世,我撰书挽联二则,其一是:“主业典型,副业典型,因知主业昭副业;先生师范,后生师范,幸有先生导后生(前‘师范说启老是为人之师,为世之范;后‘师范是指学生在师范大学读书)。”用这种形式表达对老师的认识、寄托哀思,我深感欣慰。2008年我为北京奥运场馆撰书对联“饮河逐日,御气行天”,在题跋中我解释说:“上联借用《山海经》夸父逐日的故事,赞美运动员的竞技精神;下联借用《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臻于妙境的典故,赞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境界。‘御气即‘御风,为调平仄而改。”用对联加题跋的形式表达情怀,我深感愉悦。

集句也是我的兴趣。2012年,我把《全宋诗》堆放在榻枕间随时披检,得集句约300余副,如“圣贤垂日月,法则定乾坤”、“日照光文采,云飞动壮怀”、“抱瓮机先息,开书眼渐明”、“流泉金石奏,心事水云知”、“好山如隐士,高迹指浮云”、“深径无来客,虚堂不染尘”、“清壶人映玉,孤月水呈心”等。以先贤“对话”的形式表达与我的追求相切合的情趣、意境,养心颐神,岂不快哉!

不过我最后要说,有兴趣也不能任性,起码应该懂得兴趣与责任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把我做的一切都仅仅理解为兴趣则或大谬不然。我长期坚持的看法是,文化兴衰关乎民族精神的兴衰乃至民族的兴衰,我要强调,这里说的文化主要是指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经典文化、庙堂文化,我们应该承担弘扬这种文化的责任。庆幸的是,我的兴趣和责任是统一的。借兴趣而尽责任,我的幸运以此为最。功力不逮固所知之,但兴趣在、责任在,就会努力。

猜你喜欢
板报书法文化
“领航杯”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优秀作品展(电子板报)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年味里的“虎文化”
书法欣赏
“把板报办出滋味来”
——记长春市双阳区云山街道博山社区关工委板报员祁振学
耄耋老翁坚持40载 办板报800多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