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新说

2015-05-30 20:23瞿武
新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水神吴越伍子胥

瞿武

6月20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从龙舟到粽子,从屈原到节庆,真实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端午这个名字,最早出于晋朝人周处所著《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南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里进一步解释说:“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午。”

六种起源

关于端午,目前流传的至少有六种说法。

祭祀屈原说。这是目前认可度最高、接受范围最广的一种来源说法。南北朝人吴均在《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南北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解释过龙舟的来历:“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救)之。”

夏至说。端午节在很多地方叫端阳节,意思就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是夏至,而端午也确实跟每年夏至日比邻。一直有学者认为,端午节就是以夏至节为基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和夏至节是并行的,后来二者习俗合而为一,端午节取代了夏至节的功能而存世。

镇恶说。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一年中最重要的阴阳分野,在夏至前后,冷热分割的这一天,也就是阴阳相隔的日子,这一天会出现恶鬼、瘟疫等,所以人们常常在这一天招魂镇鬼、避邪驱瘟,这也就是端午节民俗之一“驱五毒”的原型。

龙图腾祭祀说。这是著名学者闻一多的说法,他对端午的源流做过详细的考察,他认为端午节很多风俗都跟龙有关,比如龙舟比赛、吃粽子、铸盘龙镜等,而且端午节最初流行于吴越地区,龙是古代吴越民族的部落图腾,因此闻一多认为,端午节起初是古代吴越祭祀龙图腾的日子。

祭祀介子推说。这一说法流传于山西。据说成书于东汉的《琴操》一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纪念自己的臣子介子推,命令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烧火。

纪念曹娥/伍子胥说。曹娥是东汉孝女,三国人邯郸淳写的《曹娥碑》说,曹娥的父亲在五月初五迎接水神时淹死,曹娥为寻找父亲尸体而沿着江水哭泣,最后投江而死。

曹娥父亲在五月初五迎接的水神就是春秋名臣伍子胥,因为向吴王夫差进谏,触怒吴王被处死,尸体投入水中,于是成为民间传说中的水神。伍子胥死亡时间比屈原早两百多年,关于端午的斗百草、食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都起源自伍子胥故事的发生地——吴。

屈原成为端午的象征

从上文可以看出,端午的出处源头众多,为何屈原成了最为普遍的文化认同?

唐朝诗人刘禹锡曾经记载,他在湖南一带看到人们龙舟竞渡的时候会呼喊为屈原招魂的号子。这也是具有鲜明南方特色的端午节扩散到全国的关键时间点。唐朝诗僧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宋代之后,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得到了各地文化的普遍认同。元杂剧中出现了3部关于屈原的作品,明代则有4部,到了清代出现了14部,其中尤桐的《读离骚》还进了皇宫演出,得到了当时顺治皇帝的赏识。如果说,屈原的作品《离骚》是历代文人的必读书目,那么戏曲的广泛流行则为下层民众接受屈原提供了最大的助力,而上下阶层一旦形成了文化共识,屈原与端午节的最大历史渊源也就固定了下来。

进入清末之后,中华民族一方面实现民族觉醒,一方面直面民族危亡,在这样的情况下,屈原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符号进一步得到了强化。清末睁眼看世界的重要人物魏源,曾经多次将屈原与自己的思想勾连,留下了“一更两更三更雨,如听离骚二十五”的诗句。

在前赴后继的爱国志士眼中,屈原是精神偶像,是动力源泉。百日维新中慷慨赴死的谭嗣同,曾经写下“一天风雨写《离骚》”的悲愁。辛亥革命鉴湖女侠秋瑾,曾作诗《吊屈原》,写尽对屈原的同情与理解。爱国志士陈天华蹈海自尽时,口中吟诵的就是《离骚》,无愧于他平时所说“三十岁以后读了《离骚》不能替国家死,也是没有活气的。”

1922年11月3日,梁启超为东南大学作了一次屈原的讲演,他的重点就是分析屈原的爱国热情,他曾经写道:“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正是在清末民国的多事之秋,屈原再一度强化了自身的精神价值,并与端午节成为有机的一体,并进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接受的端午节标识。

(责编:石磐)

猜你喜欢
水神吴越伍子胥
“千金”的由来
东周列国志(10)
探讨《聊斋志异》中的水神信仰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伍子胥出昭关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
伍子胥巧言保命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