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中国打印店八成份额的神秘商帮

2015-05-30 17:48冯军旗
大众投资指南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印复印机新化

冯军旗

走过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大学校园,打字复印店多过银行和菜摊,如果和店老板聊上两句,你会神奇地发现,大多数都带着湖南口音,准确的说,是湖南新化口音。

新化曾经是湖南娄底市下属的一个贫困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境内山脉纵横,人多地少,环境恶劣。而目前,新化人在全国660多个市、1500多个县开有文印店,从事数码快印的新化籍人员达20多万人,拥有图文输出中心5万家以上,年产值100多亿元,占据了全国八成的市场份额。这一隐藏多年的商帮被称为“新化文印”,堪称打字复印界的“沙县小吃”。

打印店的神奇传说

多媒体出版行业中,充满油墨芬芳的印刷总是长盛不衰。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总是流传着打印店老板的各种神奇传说。

比如在北京,在任何一个大学周围或者商务楼群的边缘地带,只要有几栋“底商”的租价极其便宜的老式居民楼、几排在拆迁的传言中惴惴不安的小平房,甚至几间用石棉瓦、白铁皮搭起来的违章小窝棚,你都会看见一些招魂幡一样神出鬼没的简陋招贴,上书“复印5分(双面)、打印1角,量大从优”,在招贴附近,总会有那么一群老少混杂、拖家带口的人在一个狭小的室内空间里围着几台破旧的复印机、二手电脑、打印机忙得晕头转向,时不时可以听见他们用同一种深奥得即使强行转换到普通话的音轨上来也难以理解的方言相互催促、抱怨、嬉笑怒骂,一边用粗糙的双手复印、分拣、装订着跟他们的生活毫不相干的千奇百怪、包罗万象的文字,一边在相互之间频繁的方言交谈中传递着他们真正的生活:今晚谁做饭?是吃土豆还是吃豆腐?邻街三舅的复印店里有人从老家带了一包腊鱼,派谁去取?

这就是湖南娄底市新化县的复印打印军团在北京开的三步一哨、五步一岗的复印打印店。

不仅在北京,在全国上下都是如此。据统计,新化县输送到祖国各地的打印复印军团占据了全中国打印复印市场份额的85%,而如此强悍的市场份额完全是靠一个个10平方米不到的破旧小门面垒出来的。

这一军团的形成纯属偶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新化县有一部分村民因为从事打印机、复印机的维修攒到了第一笔原始积累,后来有一天突然发现,机器不仅是可以拿来修,修完了还可以让它鸡生蛋、蛋生鸡。于是一些新化人开始对准日益崛起的打印复印市场一阵猛攻,很快就以家族、邻里、同乡的倾巢出动之势磕下了一条不易发觉的生财之道。在新化的一些村镇里,90%的人都以自家维修或组装的二手打印机、复印机转战大江南北黄河内外为生,小孩们拼音都还没学会、加减乘除都还没弄明白,就已经学会了把复印机拆来装去当巨型的变形金刚玩。这一军团席卷文印市场的直接后果就是,凡有新化人出没的地方,复印打印的价格一律低得令人咋舌,人们趋之若鹜,砖头般厚重的书籍顷刻之间可以拥有无数廉价的副本。

背后的关键人物

说到“新化文印”,不得不提邹联经。他可以说是这个产业壮大的关键人物。

现年68岁的邹联经出生于新化县洋溪镇寨边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挑着工具箱修钢笔修锁、补皮鞋的修理匠。他小学没读完,就跟着父亲外出跑江湖。十二三岁时,邹联经不但会修钢笔,还能在钢笔上刻唐诗和毛主席语录。

1964年,邹联经在杭州修钢笔时偶遇了一位林姓大姐,其丈夫是上海打字机厂的工程师,他由此学会了维修打字机。“那时候修打字机的人很少,工钱不菲,一个月勤快点能赚到两千元。当时一天的工钱才15元。”邹联经回忆当时的情形。

有了这门手艺,邹联经回到老家办起了打字机维修培训班,带了一批又一批徒弟。

1979年,新化县打字机修配厂成立,邹联经出任厂长。“厂子成立以后,开始大张旗鼓地办学习班,有的学员学习一个月甚至十几天就出师了。”邹联经说。

亲带亲,友帮友,徒传徒,邹联经的技术遍传新化。新化人由此开始形成一个遍布全国的维修打字机的流动大军。

“那时,洋溪邮局的汇款单像雪片似的从全国四面八方飞来,都是外出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人寄回来的钱。洋溪漂亮的女孩都以嫁给会修打字机的小伙为荣。”邹联经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新化火车站就有了现在的春运景象,只见人头攒动,很多人都背着清一色的维修打字机的白色帆布工具包,那是“新化文印”发展的黄金时代。

年轻时的邹联经不仅想法多且十分爱学习,每次在政府机关、学校维修打字机时,都会抓起手边的报纸、书籍翻一翻。通过对一些信息以及当时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他敏锐地察觉到复印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

1986年,邹联经购买了一台二手复印机,创办了镇里的第一家复印店,从此也揭开了新化复印店的历史。

“当时我们所有的复印机都是从日本、美国流入的二手复印机。”邹联经说,二手复印机进货源被发现后,很快扩散到国内各地,复印店遍地开花。

1992年,邹联经的亲戚邹联敏开始和台湾人做二手复印机的生意,范围逐步扩展到日本、美国和欧洲,由此揭开了新化打字复印从业者进行国际贸易的序幕。

飞速扩张的秘密

“新化现象”类似于“沙县小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扩散型经济”。 这种经济现象色彩斑斓,在社会学、经济学领域都极具研究意义。“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新化复印产业从40年前开始发展,一共经历“流动维修机械打字机”、“流动维修复印机”、“复印店”、“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办公设备”五个阶段。具体地说,它展现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五十年前,两个新化人在外偶然获得了机械打字机维修技术。以此为开端,在历史潮流和各种历史偶然间,新化人把日本和美国的二手复印设备通过国际贸易扩散到国内,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到专业复印店,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构建了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络。

新化的复印产业为什么扩张得这么快?师徒制是一个主要因素。这种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制度,在新化也是地方传统,比如泥瓦匠、木匠等。师傅不断带新徒弟,而徒弟掌握技术成了师傅后,也开始带徒弟,如此不断循环。徒弟有固定的年限,一般是三年;固定的工资,一般是三年一万到一万五不等;包吃包住等。很多新化人都是从学徒做起,最后独立经营。

另一个就是血缘、地缘的纽带作用。新化人总结过他们是“亲带亲、邻带邻、友带友”。一个人出来干复印挣了钱,就会把更多的新化人带出来。这也是可复制的、绵延不断的过程。

这些新化人在各地形成了自己的社群,以亲戚、师徒、同乡的关系相互支持又彼此竞争。大多不过是小学、初中的教育水平,却熟练掌握日本、美国产机器的使用和维修。

猜你喜欢
文印复印机新化
智能文印管理系统研究
新化山歌
惠普首推“智慧文印中枢” 开启新智慧办公时代
小心复印机“出卖”你
全新惠普文印管理服务项目为中国渠道合作伙伴开启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