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的文化遗憾

2015-05-30 06:59马未都
国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活字外国人印刷

马未都

中国印

中国印作为奥运会的标志广为传播。以白文(阴文)形式将中国文化中印章手段介绍给外国人,告知他们我们有这样一种文化形式——印章,几千年来精神上以此为信,物质上以此为凭。

据官方的介绍,这是一个“京”字,含义是舞动的北京。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和不懂篆字的中国人看这字确实如一个舞动红绸的小人,灵动美丽。

很可惜这让人理解上会发生歧义。以篆书而论,这个字明白无误地是个“文”字,可以归为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由李斯书小篆统一文字,就是为了举国容易辨识,尽管我们今天离篆书较远,但认识中国字的人稍加训练,认识篆书并不难。

中国书体均有法则。篆书无论如何篆,它的笔划亦不可违背法则,就连九叠篆亦是如此。“京”字口部一定独立,小部一定三笔;而“文”字下部一定交叉,谁写也要遵循这一法则,逾越即视为错字。

我当时就想,这么多文字专家为何不指出这一错误?按理说,这类标志不应存在歧义。就算图形已被注册,更改太难,也可将其解释灵活地改为“舞动的文化”,以解燃眉。

大画轴

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向全世界人民缓缓地打开了一个画轴,展现了中国人发明的水墨山水:我们让外国人感受黑白两色的神奇,让外国人看到中国古代绘画意境中的抽象能力,让外国人知道中国自古就不土。

这张水墨画应该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一张水墨画,在上面表演的演员们小如芥豆,其比例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乃为最佳,让观者称奇。我知道,当这幅画缓缓打开之时,美让许多人热血澎湃,山河壮丽,气象万千。

很可惜打开画轴的方式错了。这幅巨画由中间向两边打开,展示千里江山。而中国画的传统是,无论画轴长短,均从一头启始,由右向左展开,从中间向两侧打开是外国人看地图的方式。

以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例,画家由都城的郊区画起,静谧安详,人烟稀少;逐渐炊烟袅袅,三两人群;直至车水马龙,市井喧嚣。这是一个艺术表达过程,由右向左,符合中国人渐进的审美。中国人从不喜欢一刀见血的表达方式——国人含蓄,不仅注重内在,更注重表达。

遗憾的是开幕式上这幅大画轴的表达太西方化了,将中国人所创造的神秘破坏掉了,一览无余地由中间直接打开,寡然无味。幸亏是画卷,如果是文字表达,可让人怎么去读呢?这个貌似不重要的错误实际上很重要,方式决定着表达,中国人自古喜欢缓缓叙述,逐渐达到高潮;上来就是高潮太难了;一幅由中间向两边打开的中国画,会让仔细观画者看成散眼(与对眼相反),左右都难顾及,那后面就不可能再有高潮。

击缶

奥运会上的声响震撼无过于“击缶”,声震云天。的确世人被这整齐划一的没见过的东西唬住了,不要说外国人没见过这阵式,中国人在这之前也不会有人见过这样击缶,这是奥运会的一个创举。

“缶”的字面解释为瓦罐。《说文》释为“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作为偏旁部首,缶字一定与瓦器有关,例如缸、罐、缺(破器)等等。

大画家吴昌硕晚年称自己“老缶”,意为是个老瓦罐,禁不起再折腾了;《朱子治家格言》有“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之句,是说穷人的日子也要珍重,不比材质比品质;至于秦人击缶而歌,则是宣泄一种情绪;我们早年在食堂等待吃饭的时候也曾常常用筷子敲击碗边,发出清脆之响,说来也算“击缶而歌”。

将缶做得如此古怪,又蒙皮击打,有些出格,虽为“缶”形,实为“鼓”质。在中国,击打后发出轰轰巨响的乐器只有声名远播的鼓,鼓在中国乐器文化上占有老大的地位,一鼓作气,鼓乐齐鸣。中国过去所有都城都设置钟楼鼓楼,晨钟暮鼓,周而复始。所以中国人对鼓特有感情。

很可惜我们这样独特而优秀的鼓文化被改得走样。臆造出“缶”这样一个怪物展现给世界,当满场“缶”声震天时,我一阵阵担忧,这难道就是我们的文化吗?为什么不事先翻翻书呢——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史记》);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汉书》);具绠缶(汲器),备水器(《左传》)……

奥运会以其强大阵容击蒙皮之“缶”,传播甚广,被不知情者津津乐道,这下子算是把老祖宗几千年来创造的鼓和缶的声誉一同耽误了,甚为可惜;还正应了那句千古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活字

我们引以为豪的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在奥运会上只有活字印刷隆重登场,上下浮动的活字表演让人耳目一新。当成百上千的活字拼出一个巨大的“和”字时,开幕式达到了高潮。礼之用,和为贵乃中华民族几千年留下的思想精华,此时此刻向全世界表达恰到好处。

很可惜满场拼命表现的是活字之缺陷,没能展现活字的优点。活字印刷的优点仅在排字阶段,印刷时活字之“活”是致命缺陷,因为有一个字稍有松动沉下,此字在印刷时就可能漫涣不清或消失,让书成为劣质品。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以汉文本古籍为准,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没有发现一册活字印刷的宋版书,也没有发现一册活字印刷的元版书,最早公认的一册活字印刷的汉文古籍为明弘治三年(1490)江苏无锡华燧会通馆铜活字印本《宋诸臣奏议》,这与公众的想象差距甚远。

我们的教科书这样写道:北宋文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可至今不见一页宋元明清年间的泥活字印刷品,而《梦溪笔谈》一书也是明版翻印宋版,多少有些遗憾。

活字印刷在人类文明史是个创举,泥活字(理论上有),木活字,金属活字,曾给书籍印刷带来革命。仅在二十多年前,铅活字几乎统领各国印刷业,几百年来,它克服的就是在印刷中的“活”字问题,为了不让其“活”起来,印刷时必须翻模改铅版而固定印刷。

可奥运会上,为了震撼人心,我们将活字缺陷拼命展现,此起彼伏,从而忽略了活字印刷的优点,让懂得古法印刷原理的人啼笑皆非。

口号

奥运会这么大的事情肯定需要口号,估计也没少请人拟,隐隐约约记得在全国范围内还征集过。中国人聪明,文化又厚,好口号理应出现,可遗憾的是今天想来没见经得起推敲的奥运口号。公开使用的这些口号大都顺拐,有劲使不上。

比如:新北京,新奥运。北京新么?北京以燕国都城遗址而论,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以元大都而论,也八百年了;我们拥有如此之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怎么新啦?盖几座钢铁玻璃房子就新啦?奥运对中国人算是新鲜,但北京的确不新,对中国人,对外国人,不仅不新,还十分古老。我们有价值的是老而不是新。再者说,以文学要求而论,口号也应讲究对仗,此口号如改为:老北京,新奥运。又上口,又深沉。

再比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中国政府提倡多元化的时代,这个想法显得传统了。今天全世界公认的是尊重各民族的价值观,不要求强行统一。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多次强调,尊重各国各民族的价值选择,我们不把我们价值观强加外国,也不许外国人把他们的价值观强加我们,可这句口号就未考虑到这一点。这口号改一改可能就比现在更有力量: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这样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襟怀,参加奥运会的各国运动员不是每个人都怀揣冠军梦的,每个人因梦想不同走到一起,才凸显奥运会的精神价值。

很可惜这类通俗表达理想的口号搞得太单薄了,既没有文学性,也缺少价值观,中国语言生动丰富,绝对能表达先进思想。人类生存之道今天已非常清晰:文明趋同,文化求异。

猜你喜欢
活字外国人印刷
外国人学汉字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街上遇见外国人
《出版与印刷》2016年总目次
活字蹦跳
进“门”填字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泥、木活字印刷工艺制作流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