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颂》赏析

2015-05-30 10:48胡敏捷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雪莱气势西风

胡敏捷

摘 要: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作为“众心之心”,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因其出生并成长在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的年月,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思想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全诗的结构出发,结合现实的世界,对《西风颂》做出全新的赏析。

关键词:《西风颂》 结构 现实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作为“众心之心”,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华兹华斯曾称其为“最伟大的艺术家”(one of the best artist of us all)。他1792年出身于苏萨克斯郡的一个贵族家庭,12岁进入伊顿公学,因不满学校对学生进行体罚而公然反抗,立志反对专制,改造社会。18岁进牛津大学,第二年,因发表《论无神论的必然性》(The Necessity of Atheism)被学校开除,为了追求理想,他不惜与贵族家庭决裂。20岁时,因支持爱尔兰民族民主运动而携带第一任妻子哈丽艾特前往都柏林。1813年,雪莱发表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Queen Mab), 抨击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专横无道,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刊于1817年的《奥西曼达斯》(Ozymandias)是一首韵律不大规范但是丝毫不乏美感的十四行诗。此诗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迪奥多勒斯所记载的奥西曼达斯石雕像一事写成,描述了这座埃及最大的法老王雕像残破地倒在沙漠里,一幅荒凉、孤寂的沙漠景象,与其生前的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王中之王”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告诫人们:功名权势只能显赫一时,难以长久,终究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化为乌有。

因其出生并成长在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的年月,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思想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他的大部分诗歌也是猛烈地抨击政府的独裁统治、宗教和传统的婚姻的,由此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的仇视,加之身体不佳,雪莱于1818年被迫侨居意大利,此后的四年,雪莱不断地迁徙于意大利的各个城市,直至最后安家于斯排济亚湾(Bay of Spezia)岸边。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创作于这漂泊的四年。写于1818至1819年的四幕剧《解放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通常被称之为是雪莱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最得意之作。通过对希腊悲剧作品《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Bound)的改写,使普罗米修斯成为反抗万能威力压迫的人类代言人,赋予了这个神话以新的含义,并抒发了雪莱他个人对自由和博爱的向往。

此外,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1819)、《云》(The Cloud, 1820)、《致云雀》(To a Skylark, 1820)等抒情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和明快的节奏在英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他的主要诗歌作品还有:《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致玛丽》(To Mary)、《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自由颂》(Ode to Liberty)等。

1822年7月8日,雪莱在出海迎接朋友途中遭遇风暴,不幸溺死,年仅30岁。但在他最后的几年中,他仍密切关注和支持意大利以及其他国家人民争取独立而进行的斗争。雪莱的一生正如他的墓碑上所镌刻的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一样:“他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过海的变异,已变得丰富而神奇。”

《西风颂》创作于1819年。1819年8月,英国激进派人士和工人阶级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英国当局派兵进行血腥镇压,制造了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在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正如火如荼,面对着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诗人胸中充斥着热烈的革命热情。在一个秋日的午后,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散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傍晚时分,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大自然突发的雄伟气势,触动了诗人内心的革命热情,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抒情诗《西风颂》。

全诗感情强烈,主题鲜明,西风象征着向往民主、自由、所向披靡的一股力量,诗人将自己的处境和情绪融入诗中,设想自己是横扫一切的西风,是新世界的传播者和歌颂者,因此该诗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全诗共分为五节,每节十四行,节奏是“五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但与一般十四行诗又不一样的是,每节的前十二行采用的是三行连锁韵(terza rima):aba bcb cdc ded,尾句则采用的是韵脚为ee的英雄双行体,前后形成了一个忽高忽低的波峰,仿佛就像是随风起伏的波浪,连绵不断,非常巧妙而又成功地描述和烘托出了阵阵西风连续不断的猛烈气势。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跨行诗句(run-on lines),可见,雪莱在创作的过程中,既遵循了三行诗节的韵脚安排,又突破了这种诗体的束缚,他的诗句不仅跨行,而且越节,这不止是从诗歌的内涵寓意方面来表达要从束缚中寻找自由的愿望,更是充分利用诗体的特点来加强诗意。因此,尽管诗歌的篇幅长、选词难、辞藻华丽,但是全篇节奏紧凑明快、意脉流贯、气势昂扬。

诗的前三节分别描述了西风在陆、空、海三个领域的恢宏气势。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借“西风”再现了革命的汹涌性,使西风这一形象更加鲜活而含义深刻,西风不仅是自然之风,更是革命之风。地上的落叶、空中的浮云、昏睡的海水、水底的珊瑚和藻林,象征的便是专政的统治阶级。西风,既有秋风扫落叶的气势,亦有春风催新生的神效,西风的双重性不仅点出了旧世界的黑暗与腐朽,又孕育了对光明未来的希望。接着,西风携黑雨电火与冰雹摇撼天海,驱乱云,驰雷霆,气势磅礴地宣布了摧毁旧事物的革命风暴的来临。而平静的海面上即将掀起滔天巨浪,藏匿在海底深处的丛林,此刻在西风的气势下,无不颤抖着,岌岌可危。

在第四节和第五节中诗人直接向西风诉说衷肠,表达心愿。先是以三个虚拟句“如果我……”为开端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跟随西风一起去扫荡腐朽的反动势力的愿望,接着便进一步肯定了即便是一路荆棘,伤痕累累,也愿为革命牺牲的坚强决心。这种情怀在第五节达到了高潮。此时诗人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与西风为伍,而是更为直接地恳求能与西风化为一体——“Be thou me”。

最后全诗以诗人豪迈的预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作结,预示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就在前方。雪莱对于自由和光明的坚定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时刻鼓励和鼓舞着每一个革命者。这句在中国曾经成为千千万万在白色恐怖时期的革命者相互传诵的名言佳句,如今在和平年代,早已成为了人们面对困难时自我激励的箴言。小到考研、创业、个人的提升,大到各个行业领域的前途、国家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除了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辛劳的汗水,我们还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做后盾,就让我们在倾倒于《西风颂》中辉煌壮丽的想象和奔涌的激愤之情的同时,守住心中熊熊燃烧的奋斗之火,企冀未来。

参考文献

[1] Bulter,Marilyn.Romantics,Rebels and Reactionaries[M].Oxford,1981.

[2] 罗义,冯凌.自然与想象的完美融合——对雪莱“西风颂”的浪漫主义元素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 姜春兰.试论雪莱《西风颂》对象征手法的运用[J].名作赏析,2012.

[4] 苏煜.英国诗歌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38-139.

[5] 张榕.从英语诗歌语言艺术风格角度赏析《西风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雪莱气势西风
古道西风(水彩)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秋渐浓,分付西风此夜凉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既有惊喜,又有气势 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报道
让句子有气势
排比,让写话更有气势
一诺30年
名言名句
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