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四项原则”

2015-05-30 16:27陈玉
理论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联网

陈玉

〔摘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固本性原则:坚持“一条主线”,夯实“三个根本”,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提升其文化占位;二是主动性原则:主动出击,既要“软硬兼施”,又要疏堵结合;三是包容性原则:既要理性认同,又要辩证取舍,同时要坚持层次化要求;四是时代性原则:坚持与时俱进,既要追踪时局,又要超越时局,还要考究受众的“思想格局”。

〔关键词〕 互联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固本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包容性原则,时代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4-0082-05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类信息的互联互通。顶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光环,网络在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注入活力与动力之时,也不免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小到私密信息泄漏,大至国家意识形态的侵蚀。在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须提升思想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1 〕 。在互联网背景下,抵御西方社会思潮或意识形态的侵蚀,我们应该在遵从于科学、规范原则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展并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尊重并理解文化差异,固本清浊,主动出击,与时俱进,从而在与错误价值观、腐化思潮的搏击中赢取胜利。

一、固本性原则:坚持“一条主线”,夯实“三个根本”,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提升其文化占位

互联网的崛起打破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垄断。因着互联网的虚拟化与信息扩散的迅捷化,意识形态建设显得更加复杂与紧迫。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须以互联网为建设主阵地,以马列主义理论为建设之根本,以人民群众为建设之主体,方可祛浊扬清,固我御侵。

(一)固本性原则的基本内涵。从传统层面来看,固本主要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建设与巩固。而随着互联网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冲击加剧,固本性原则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与丰富。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新形势下,固本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意识形态建设时要坚持“一条主线”,夯实“三个根本”。“一条主线”是指立党立国乃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均须依从于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性思想。而“三个根本”是指,把控意识形态存在之本,夯实意识形态工作之本,坚守意识形态发展之本。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我们要牢牢把控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性思想,并用此来衡量定位意识形态建设性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体系,以确保其不会被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所影响。

意识形态的存在价值,依附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意识形态存在之本即为把控好意识形态受众的思想牢固度。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偏移直接动摇着意识形态发展的根基。我们须将人民群众作为建设之本,尊重其思想,以其为镜子,正视听,立稳身以求发展。同时,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想顺利实施,必须牢牢掌握绝对领导权,这是工作之本。不管社会形势如何更易,不论互联网发展如何多变,党管意识形态这点是不容改变的 〔2 〕 。要坚持在网络各领域掌控好意识形态的管控权,将“党管网络”作为建设前提,筑牢马列主义思想阵地,做到指导有权,守土有责。而意识形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须将理论创新作为常抓不懈的策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兼收并蓄是其能够成为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重要原因,于研究中得经验,于实践中得成果。不可否认,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的交汇与融合使其独立性更加模糊。坚守意识形态发展之本,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网络时代新问题、新思路相结合,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大理论支撑。这就要求我们着力解决好群众性理论热点困惑,借理论说服力来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固本是抵御外来意识形态侵蚀的根本保证。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美国《时代周刊》驻北京记者站前站长大卫·艾克曼在其所著《耶稣在北京》一书中指出:“未来三十年,基督教将在中国占据其1/3人口,中国由此居于基督国家之首。”而此书二级标题为“基督教如何变革中国并打破世界现有力量格局”,其对我国意识形态侵蚀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从鼓吹“普世价值观”到热炒政治敏感事件,美国及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意识形态的颠覆已经逐步移位于宗教思想领域,且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在迅速扩散。而面对外来意识形态,固本防侵是第一要策。

互联网发展在时空、地域上的非限制性,让大众文化交流更加便利。其中就涵括各类文化产品,如影视剧、歌曲及文字类作品等。人们既可以通过这些文化传播了解异域风情,更可能被其感染乃至同化。倘若这些文化产品被注入外来意识形态,那么它们的传播将直接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人们的观念及行为产生影响,这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是巨大挑战。胡锦涛同志也曾经提到,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争先抢夺的主阵地。阵地是本,阵地出问题,社会及政权都将受到威胁。如果在互联网区域内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教育,使全民皆有稳固的精神防线,人人都秉持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那么反动、腐朽、消极的文化就将无立身之处。这也是抗击西方思想文化渗透最直接、最基础、最有力的武器。

(三)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提升其文化占位。拿破仑曾说过:“世界上两种力量最强大,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要被思想所战胜。”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深谙此道,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十分重视。从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末,美国在此方面先后完成了两大理论的建立与完善,即“通识教育”理论与“社会责任”理论,使得大学教育课程始终围绕“西方文明”这个中心,而新闻界等传播业则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为社会责任践行的准则。

在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也形成了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相融合的新的理论精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然而面对传统文化的沦落,“自由”、“民主”文化的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宏观上的理论建设已然不够。我们更需要将理论向具体化、深层化方向发展与丰富。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很有益并且是非常有必要的尝试。当我们建立了成熟、独立、符合社会发展的理论思想,秉持着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人们,将拥有极大的思想归属感与荣誉感。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价值观理论体系,借以发展并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图1)。

如图1所示,这里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可分为荣辱观、道德观及得失观等二级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是以“八荣八耻”为核心所衍生出来的价值理论,其以国家、社会主义利益为最高荣辱准则。社会主义道德观则分为社会道德、家族道德及职业道德等诸多层面的价值引导理论,其中社会道德主要以“善、和、尊”等为主要内容;家族道德则重拾传统道德中的“孝道”、“忠诚”、“仁厚”等,以之作为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则是对不同行业人们价值观理念的综合性规范,以“敬业”、“守业”、“乐业”等为基础性引导。社会主义得失观则以对社会的贡献值多寡为衡量准绳,倡导国家利益、社会主义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

基于互联网平台,文化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除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外,还应坚决抵制“信息殖民”,提升互联网文化创作产品的纯洁度,提升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文化产品中的占位。此外,可将既成文化艺术作品包括文化遗产等转化为数字产品,加入到互联网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去,在东西方意识形态碰撞、交织的空间里,增强民族素养、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夯实我们的意识形态阵地,固本御侵。

二、主动性原则:既要“软硬兼施”,又要疏堵结合

伴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新载体,而美国的“全球化战略”进程,也借助互联网随着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单向输出而快速推进。对于互联网领域,如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去占领,就会让位于资本主义及其他落后腐朽的思想。这也要求我们在稳固自身阵地的同时,能够做到主动出击。

(一)主动性原则是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较量的制胜原则。主动性原则,即要主动出击。习近平同志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3 〕 (P9 )然而,互联网的开放性与隐私性共存,使得单靠防御难以在意识形态较量中获得胜利。意识形态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竞逐、斗争。从现实来看,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还不够主动,尤其是在特殊人群的思想认知上,如在青少年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互联网人群的历次调查显示,青少年是网上冲浪的主力军,可占到80%上下。然而互联网所陈设的内容却是成人化倾向严重。独立、专业的儿童网站、学生网站少之又少。同时,在聊天室里随时可见匿名的脏话、假话,甚至有在特殊事件背景下悖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论调。这个对信息受众的影响是巨大的,对认知、分辨能力有限的青少年来说,其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在此情况下,主动出击是意识形态较量的迫切要求,更是必然选择。在东西方意识形态交融的网络空间里,我们不仅要拒绝其直接渗透,更要分辨意识形态建设区间,分门别类,分别制策予以还击。对互联网中的未管区进行开发与占领,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贯穿于方方面面,做到寸土必争。对于意识形态敌占区,要明确建设的可行度,并针对敌我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主动竞争,拓展意识形态建设区域。可以说,从战略防御向主动出击的转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强大,最终赢得胜利的关键点。

(二)“软硬兼施”是主动性原则的特征体现。互联网环境的多变性、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手段选择的多样化。面对差异化的人与环境,主动出击要想事半功倍,就要将技术控制、法律规正与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相融合,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综合要求。

在网络空间里,游戏、影视剧、文学等影响力较为普遍,尤其是青少年对于游戏角色权威、影视剧人物的人格魅力具有高度认同性。主动出击,可以以网络游戏、影视剧本为意识形态载体,从侧面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软化引导。如将红色文化融入影视剧作品及文学宣传中。不过,由于网民文化层次、文化认同的复杂性,硬性控制应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硬性控制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控制的整体性,即:控制信息发布端口,控制信息传输渠道,控制信息侵染趋向,其中包含信息端口技术、过滤技术及监控技术三大计算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二是立法控制的发展性,即:借鉴网络先进立法经验,结合网络信息活动现状,形成具体化、可行性的法律规范体系。例如,2000年我国拟定并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就对传播信息内容进行了明确限定(图2),这是我们进行硬性控制的法律依据,应予以遵从。

(三)疏堵结合是主动性原则的实践支撑。在主动出击中,疏通与封堵是既相对又相伴的实践关系。坚持疏堵结合的工作思维,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辩证性、科学性是有力支撑。主动出击要分辨不同群体、具体情况而作出疏堵选择。面对不同意见、不同认知,尤其是由于认知能力受限所产生的错误理解或思维,要保证在网络自主、平等的前提下,做到不打压、不堵塞,坚决摈弃发号施令的特权行为,通过平等交流对话,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主体在疏导中辨别是非,理性认知既发问题,形成正确思想认识。而面对错误言论,迷信、黄色信息,甚至反社会主义信息时则要切断传播路径,坚决封锁,借助法律、行政及技术手段“围、追、堵、截”,做到堵塞及时、消毒到位,从而净网清源,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氛围。

三、包容性原则:既要理性认同,又要辩证取舍

政党之本质属性是阶级性。然而,基于执政现实,其面对的是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及个体。在互联网背景下,理性的、有发展眼光的执政党,既能保证阶级性,又能兼收并蓄,容纳不同意见。而在意识形态建设中,这种包容性对于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科学性具有很大价值。

(一)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是包容性原则的前提。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的发展现状,是形成我国意识形态格局的直接决定因素。而意识形态间的斗争实则是正确与错误的较量。目前,被我国官方认可的意识形态大体上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种可统归为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此处,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包含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体、主导,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长期并存,是目前意识形态格局的主要特征。

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既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某种相左的观点,又具备一定的合理性,是我国主体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异的认知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其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相符合之处,一旦不及时引导规正,反作用力就会被无限放大,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干扰,甚至形成思想与行为的危害,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也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发展,虽然是个体化的思想观念,但不可否认,这些私有制经济为中国生产力飞速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由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某个阶段现实生产力、社会状况的直接反映,与群众认知实际联系紧密。即便是在互联网界域,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都应该是意识形态建设包容性对象的选择。可以说,本着理性的态度看待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创新完善发展的前提。

(二)辩证取舍是包容性原则的核心要素。包容性原则的前提是理性认知,核心是辨证取舍。在互联网条件下,坚持包容性原则,积极协调好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与一元化关系是关键。在这里,多元化是指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一元化则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联网开放化、自由化的环境,让人们的意识思维趋向于复杂化。尤其是一些敏感事件的发生,猜测与非理性思维言论可能已经背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4 〕 。坚持包容性,就要在互联网空间内开放并理解多元化思维,要不断从中汲取思维精华,尊重并辩证吸纳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内容、方式,从而协调好互联网差异性文明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共存、互补关系。否则,只会故步自封,难以创新与进步。

(三)实施包容性原则要坚持层次化要求。在互联网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面对的群体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中共党员、党外人士,高级干部、中级干部及基层干部,博士、硕士及大学生、高中生,等等,其身份不同,所代表的精神境界、思想倾向、价值理解也不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意识形态建设中,我们要紧密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引导和团结不同阶层的人民,凝聚成攻不破、打不垮的精神屏障。” 〔5 〕诚然,无论什么阶层的人民群众,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力量。而我们在坚持包容性原则时,要对建设对象进行层次化分类,并作出相对应的要求,包容并蓄。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广大的党员干部能时时以党纪肃心,处处以政纪正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对于生活于社会各阶层的人民,要坚持以提倡、引导为主要手段,适度调整不同思想认识高度人群的思想认识标准、要求,坚持在尊重理解生活实际、认知条件的前提下,正面展开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对较为顽固的思想观念,不能硬性排斥,要鼓励、支持其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中。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界域的主导地位与权威地位,将会得到更大巩固。

四、时代性原则:坚持与时俱进,考究受众的“思想格局”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清末中国思想文化之所以落后,在于其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思想态度,而相反,“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永葆生机、活力,必须遵循时代性原则,于理论中创新,于创新中进步。

(一)意识形态建设要遵循时代性原则。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到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内涵中已然体现了时代性。互联网信息流传与变化之速,让意识形态建设更为依托与规律性、时代性的理论融合。互联网信息化,让意识形态渗透与传播便捷性更明显。而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要遵循时代性原则,是理论创新的核心保证。这里的时代性体现为 “时代课题”与“时代文化”。

意识形态建设需要适应新常态,要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对时代课题进行回应。当然,这种回应要建立在对阶级政党历史使命的定位、政策调整的合理性、合法性基础上。在时代课题中,包含着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增强意识形态研究与时代课题的契合度,有利于从科学、理性角度调整意识形态的发展内涵,引导社会主旋律,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内容、新形式。同时,不同时代的文化导向也有所不同。在网络时代,随着电视剧的热播,类似于“小白体”、“甄嬛体”的文化现象纷沓而来,透露着网络用语的气息。像“神马”、“任性”在官方语言中的运用,也让意识形态文化体系增添了时代的气息。体现在理论研究层次上,这种运用既使意识形态保持了高端、大气,还接了地气,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思想领航者。

(二)与时俱进是时代性原则的必然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既要追踪时局,更要超越时局。意识形态的创新性,体现着思想文化的发展性。在互联网空间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就要与时俱进。不过,意识形态建设在时代文化、主流价值观既成现实中适应性发展,有“亡羊补牢”之嫌。这样的意识形态建设显得较为被动。总在问题发生后寻求研究与对策,问题难以分秒间解决,互联网信息扩散将不能及时得到很好的控制。故而,与时俱进既要追踪时局,更应该超越时局,依照时局发展规律,做好预测研究工作,提升预先反应能力,使其具备前瞻性。唯其如此,意识形态建设才能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又不局限于当下,在预测与前瞻中保持先进性、标杆性。

(三)考究受众的“思想格局”是时代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尽管互联网发展淡化了区域概念,但在实际的意识形态建设中,仍需考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众的思想格局。

从思想状态来看,我国意识形态是“1+n”的格局,即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n个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辅的思想格局。这些在前文“包容性原则”中已有陈述。从地域划分来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差异很大。这些问题来自于区域文化特点与价值认同。从社会阶层来看,个体身份、文化水平及职业不同,其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这种社会利益分配的差异性,让不同阶层在利益选择、价值定位及思想行为上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此外,西方社会思潮的渗入,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巨大冲击,这势必促使原意识形态人群在社会意识上产生更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众结构也由此发生变化。当下,我国社会正在经历转型发展,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碰,让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形势更加动态化、复杂化。“教育公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百姓话语权”等问题,往往成为百姓辨别意识形态“优劣性”的标准。从整体来说,以“知己知彼”为前提,我们应考究受众的思想格局,积极建设并推动互联网民主、“民声”工程,还发言权于百姓,关注“民声”、对症下药,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影响力,做到“百战不殆”。

总之,意识形态建设,既要看清互联网发展现状,更要把控其发展趋势。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恒定的建设原则,可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身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者、时代文化的创造者。这样也可巩固并扩大我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正面影响力,使得中国梦朝着更加健康、和谐、奋进的方向发展、丰满。

参考文献:

〔1〕王 岩.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N〕.光明日报,2014-04-07.

〔2〕程 伟.我国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12(8) .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郜付见.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8.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联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网络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论列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三大贡献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