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赫索格》中导致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思想因素

2015-05-30 19:33尤玉秀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玛德琳贝娄索尔

尤玉秀

摘 要:《赫索格》是20世纪著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主人公赫索格是当时美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他们物质生活丰富,社会地位高。在人们眼中,他们风光无限,但是内心却充满更多的无奈和困惑。痛苦的经历、失败的打击、焦虑的心情、迷茫的道路使得赫索格在重压之下几近崩溃,他时刻被忧虑和绝望折磨。本文从犹太人的生活背景、特殊的美国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和学术背景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赫索格精神危机的思想因素。

关键词:赫索格 思想因素 精神危机索尔·贝娄来自于犹太移民家庭,父亲和母亲是俄国人,他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度过童年生活,1924年随全家迁往美国芝加哥,这个工业城市从此成了他长久居住地。1937年,他毕业于西北大学,获人类学和社会学学士学位,1938年又获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早期,他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在国家海洋局服过役,后来他成为大学历史教授,他没有其他作家那种复杂而又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喜欢从哲学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他知识渊博,研究文体风格,他常常会写出经典的名言警句。

作家会在他的代表作中体现自己的道德、文化、宗教背景,《赫索格》是索尔·贝娄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和最杰出的自我参考。贝娄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赫索格的心灵意识,贝娄的特殊身份和独特的经验决定了赫尔格性格的悲剧,他们的性格有很多共同点。他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塑造赫索格身上。

《赫索格》深刻地反映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信仰的失落和对前途的迷惘。赫索格本是尊崇理性主义的大学教授,但到60年代,他突然发现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他组建的家庭发生变化,他两次结婚,两次离婚,他抛弃了第一任妻子黛西,和第二任妻子玛德琳结婚,结婚后发现玛德琳竟然和他最依赖的朋友通奸,他被迫离婚,还失去了女儿的抚养权。接着,他放眼整个社会,社会上有很多问题,如犯罪、种族冲突和贫困等,这摧毁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的美国,整个社会变得危机四伏,一切混乱,推翻了自己一直崇尚的理想主义,自己没有了精神支柱。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停地写信,给古人和今人、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写了很多信,但都没有寄出去。赫索格是现代西方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导致赫索格的精神危机有以下思想因素。

一、犹太人的生活背景

贝娄是一位犹太作家,毫无疑问,贝娄的犹太经历在他的作品中有所折射,他在四种语言中长大,其中两种是依地语和希伯来语。他的作品中的英雄几乎都是犹太人,贝娄在《赫索格》中时而滑稽时而辛酸地唤起一个犹太儿童的欢乐、辛酸和苦难。赫索格的头脑中经常出现纳粹大屠杀和随后的以色列冲突的场景。犹太教的哲学基础理论是圣经,它的鲜明特点是与上帝立的契约,重点强调人文精神和道德行为。

犹太教的基本观点是:人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如果生命是神圣的,生存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犹太人最神秘的一个方面是它的能力,能够避过大屠杀而幸存。对生命顽强和执著的理念来源于上帝把生命看作是一个礼物,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生命。贝娄的小说是一种幸存者文学,是生命的见证。大多数贝娄的主人公经历了种种道德犯罪而遭受死亡的磨难,但最后他们继续他们的生活,如赫索格。作为人生的一个受害者,被凶猛的野兽追赶,无论是灵魂还是肉体都有创伤,他却克服了这些挫折,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圣经中写道:“你是尘土,就要归回尘土。”因此,人的一生就是履行上帝和犹太人所签的合同,人类必须面对死亡,当赫索格六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曾试图证明给他看怎样用尘土创造亚当。四十多年以后,他的个人生活遇到挫折,心情沮丧,他被家庭和社会排斥。他很痛苦,他想起了他母亲痛苦的死去,这使他明白:当人类想正确面对死亡时,必须有不同的表情,人类的外表会改变。因此,在小说的结尾,他躺在沙发上,深吸一口气,然后躺着望着窗外,听着塔特尔夫人的扫帚扫地的声音,他静静地走了。

二、特殊的美国生活经历

1924年,贝娄随着父母移民到美国,是第一代移民者,他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比如经济大萧条、二战、冷战、越南战争等。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农村化国家变成了城市化国家,美国无所畏惧,人们都有自己的梦想。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600多万犹太人被杀害,1945年广岛被投下第一颗原子弹造成10万多人死亡。这些影响了西方文明,原子弹所带来的毁坏性后果远远超过摧毁一座大城市和8万生命的后果。原子弹爆炸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破坏了我们的精神信仰支柱。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已不再相信美国梦,不再相信上帝,因为这些很容易被摧毁,因此,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人生存。

此外,在战后时期,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丰富,人们能舒适地生活。然而,人类的精神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人们无法互相理解,精神处于压抑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他们全新的时代和生活,人们的道德观念改变了,暴力和战争围绕着人们,作为第一代移民,贝娄经历了每一个关键时期,观察到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因此,他的小说展示了这些社会现象。

三、家庭背景

小说中,贝娄描述了赫索格的童年生活,这显然是赫索格性格的根源,也是人类文化因素的关键。赫索格在拿破仑大街的回忆长达二十页。回忆中,赫索格开始明白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有多少价值被埋葬,他发现过去的一切对于理解他现在的困境有多重要。父母是赫索格童年时代的中心,他们对赫索格的性格塑造有很重要的影响。他的父亲约拿·赫索格是俄罗斯犹太移民,为了他的四个孩子他把家搬到了加拿大,他长时间工作,为了维持他的五名家庭成员生活,但是他的努力都白费了,最后他成为一个酒精走私者,却没有成功。他想走私威士忌到边境,梦想着能够成功,但是最终他被殴打致死。在孩子们的心中,父亲的形象永远是伟大的。然而,约拿·赫索格的失败突然打破了自己的尊严,在小赫索格的心中留下阴影,影响了他的性格。小赫索格的内心在哭泣,有人对自己的父亲、对自己心中的国王下毒手,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他以为他会死。他的母亲莎拉·赫索格是传统的犹太女人,年轻时她生活在彼得堡,有仆人侍候,现在她生活在贫民窟,是厨师也是洗衣工,她奉献自己,溺爱孩子,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后她的家庭成为了工人阶级,她努力地适应贫穷,她去世时,赫索格只有十六岁。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指导,赫索格的性格异化是不可避免的。

四、学术背景

导致赫索格精神危机的最后一个根源是学术背景。作为一个学者,赫索格的学问影响了他的命运。他的博士论文和他编写的书籍很有影响力,被译成法语和德语。他早期的书被出版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却被广为接受,他对社会有巨大的贡献,他计划写一本书,该书记录20世纪的混沌和动荡,预测民主制的胜利,他认为自己会改变历史并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

他选择玛德琳做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梦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远大的抱负。事实上,他崇高的梦想被撕碎了,他的妻子是对手而不是助手,对赫索格而言,婚姻实际上是自己惩罚。结婚后,玛德琳使赫索格的生活一团糟,她常常抱怨做家务,不断挥霍钱财,赫索格想成为一位有才华的学者,但是没有时间工作,玛德琳并没有给赫索格提供稳定的生活。最后,玛德琳犯了通奸罪,就像赫索格抛弃黛西,她一样抛弃了赫索格。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赫索格学术的失败刺激了他的精神异化,他认为自己是人类的代表,在他精神异化的过程中个人经历和公共事件起了重要的作用。两次离婚,远离孩子,与家庭分隔,性问题,友谊破裂,这些都导致了他的精神异化。同时,大屠杀、古巴导弹危机、冷战、国内税制改革等也深深地影响了他。这些无序的社会生活无法给这位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提供任何支持,这些导致他被禁锢在一个混乱的状态中。

经历了学术和生活上的失败后,赫索格难以定义自己的价值,他从一个智慧的学者变成一个困惑的思想家,他开始用典型知识分子的语言分析自己,即语言和结构。他创造了哲学的抽象环境,这使他更加远离人类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Fromm,Erich.The Escape from Freedom[M].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41.

[2] Horton,Rod W.Backgrounds of American Literary Thought[M].Appleton-Century-Crofts Inc,1952.

[3] Muller,Rene J.The Marginal Self:An Existential Inquiry into Narcissism[M].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1992.

[4] Paul,Edwauds Ed.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M].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The Free Press,1972.

[5] Walden,Deniel Ed.Dictionary of Literature Biography[M].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4.2.

[6] 白爱宏.抵抗异化:索尔·贝娄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 李会学.索尔·贝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时间轴上的展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 乔国强.贝娄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9] 乔国强,陈众议.贝娄研究文集: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10] 宋兆霖.索尔·贝娄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1] 索尔·贝娄.像他这样一个知识分子[M].李桂蜜,译.台湾:时报出版社,2012.

[12] 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玛德琳贝娄索尔
玛德琳
跟着“小天使”一起成长
南非萨索尔公司宣称在莫桑比克南部近海发现石油
玛德琳不是疯丫头
《玛德琳》
索尔·贝娄的婚姻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论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