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

2015-05-30 10:48
艺术财经 2015年4期
关键词:顾长卫肖邦美术馆

买青年就是买未来

诚如伍劲所言,高瑀确实属于“80后”艺术家中最早成名的一批,也是整个“80后”第一个在价格上超过百万的艺术家,2008年他的《打虎》在北京瀚海以112万元的高价成交,让人们不得不惊叹年轻艺术家的市场爆发力。然而在2011年以后,高瑀的市场表现有所回落,创作的步伐也放慢了下来,这也许对艺术家而言是一件好事情。与之相类似的还有陈飞等人,这代“80后”年轻艺术家最早以卡通动漫风格的作品打开了年轻艺术家群体在二级市场的局面,让人耳目一新,但同时也让人担忧,如此年轻就如此高价的起步会不会难以为继。不管怎样,他们的路还很长,藏家们买下的也不仅仅是现在,还有他们的未来。

高瑀 伍劲(资深艺术市场专家)推荐

今年我首先要强烈推荐的艺术家,是高瑀。离他上一次的在银河soho正式展览至今已经有三年时间了。在这三年里他曾经展出过漫画的手稿,但其他的新作品几乎没有亮相。但高瑀毫无疑问是“80后”一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也是整个“80后”第一个在价格上超过百万的艺术家,一直拥有一批相当忠实的粉丝。

就我跟高瑀有限的接触来讲,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在思路上、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发展都有全面的考虑。他并不单单是一个画家,而是有多方面的才能,除了做艺术家以外也开了一个酒吧。他视觉形象十分鲜明,许多大品牌都跟他有过合作。这虽然不一定是他的方向,但这提示了另一种可能性,他的作品是有广泛的、跨国界的受众。

他的艺术思想来源很东方思维,比如老庄,这方面的影响下他的生活态度也是很潇洒的,所以在工作上看起来,可能高瑀作品产量很低。去年本来预定了一个他的展览,在龙美术馆,但因为他的作品没全部完成,所以不得不推迟,也许在今年的年底之前,展览可以最终成型。

他的一些新作品,从去年做的漫画和手稿的展览,在我看来,更多是跟中国现实关系比较密切,当然会用到很多隐喻手法。他的这条路很少有人再选择,一般现在的青年艺术家创作依然会选择跟时政,跟现实保持比较安全的距离。不过高瑀也不是很入世的人,这一点在他身上还是很矛盾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近几年作品数量稀少的一个原因:可能他自己并不是特别确定自己要往哪方面走。

所以我很期待他今年的表现。从去年年底高瑀开始重新回到重庆开始他的工作,这个过程会让他有一个冷静的思考,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现在刚刚开年,我对他2015年的这个工作还是期待的,刚刚看到这些新的作品中第一幅时候,虽然比较简单但也蛮惊艳的,在同年龄艺术家中能达到这个程度的并不多。

圭多·范·德·卫夫 林瀚(M WOODS创始人)推荐

圭多·范·德·卫夫 1977年出生于荷兰帕彭德雷赫特,现今生活和工作在芬兰、阿姆斯特丹和柏林三地。他涉猎广泛,对于工业设计、考古、音乐、俄罗斯语及文学都有专业的学养。自2000年首度以影像的形式开始创作,他已经有15部不同形式的作品问世。近年来他的作品逐渐获得了西方世界的广泛认同,并被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展览和收藏。

2010年,他获得了荷兰排名前100名艺术家称号。2012年在MoMA的个展“第十四号安魂曲”为他获得了更广泛的国际声誉。本次展出的《第十四号,家》则为他赢得了2013在阿姆斯特丹最佳短片金犊奖。圭多·范·德·卫夫近期展览包括:2014年在密歇根大学艺术博物馆和2013年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的展览“第十四号,家”。目前收藏有圭多·范·德·卫夫作品的美术馆和机构包括: MoMA、美国达拉斯美术馆、美国赫希洪博物馆、美国安东·凯恩画廊、荷兰博曼斯美术馆、M WOODS美术馆、法国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荷兰合作银行等等。

艺术家圭多·范·德·卫夫(Guido van der Werve)创作的《第十四号,家》(Nummer veertien,home)是一件耗时六年完成,时长达54分9秒的影像作品。整个影片由圭多·范·德·卫夫自己创作的安魂曲作为基本的叙事结构,分3章12节,将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作曲家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死亡和圭多·范·德·卫夫本人的行为融合成了一部兼具古典情怀与现代气息的浪漫主义史诗。

肖邦早年便离开了波兰,却因政治动荡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当他病逝于巴黎的时候,他的妹妹誓要实现这位作曲家的遗愿:将他的心脏从巴黎带回故土波兰。她一路辗转终于如愿,将肖邦的心埋葬在了华沙的圣十字教堂,整部影像作品的第一个镜头正是从这里展开的。在作品《第十四号,家》当中,艺术家范·德·卫夫从华沙出发,以铁人三项的方式(游泳、骑行、跑步)穿越了1703.85公里将肖邦出生地的一杯土带到了埋葬肖邦身体的法国拉雪兹公墓,以另一種方式重新追溯了当年肖邦的心脏一路回到他的埋葬地的旅程。

与圭多·范·德·卫夫的其他作品一样,《第十四号,家》由摄人心魄的古典乐,诗歌一般的画面所组成,冷静而又充满了情绪。缓慢流动的镜头记录下的是自然,肉身,运动这些最为简单和基础的元素,音乐则充当了上帝伸向亚当的手指,它将一切有机地粘合在一起,并最终将观众推向形而上的思考。“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之后,范·德·卫夫的作品却展现出了某种坚固的特性。艺术在这里重新体现了它如同精神信仰一般强大的一面。

王郁洋 乔志兵推荐

艺术家着手演绎他的思考过程时,他设法显露出物与人之间的一种新关系。王郁洋呈现雕塑、互动装置、动力装置、绘画、行为等各类作品。在过去的15年中,艺术家以其一丝不苟的知识探求,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了丰富的艺术作品。

在这个系列中,艺术家把握其出人意料之胆识所蕴含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一点技术方面的详细描述。艺术家挑选句子作为原材料。这些文字被输入一个派森程序。程序将这些文字逆向解析成二进制数字。这些新转换的数字0和数字1被从原本的意义中剥离出来,通过一套定制的插入式3D建模程序或2D绘图程序,经重新翻译,成为雕塑形态或绘画形态的集合。

由此,王郁洋构建了一种范式,在其中,智力和创造力不再仅仅是人类的特权,它也是非人类世界的属性。通过将艺术家作为原创者而机器则作为从属工具这种操作方式倒转过来,王郁洋和计算机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令人惊讶的崭新而丰富的形式表达,同时也迫使我们去重新思考一个这样的世界,其中,有关真实的看法不再局限于人类自己的认知,而知识的生产将成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之间的欢愉分享。

王郁洋用全新的创作方式,创造了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探索了艺术的未来,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惊喜。(参考自 张尕《王郁洋:今夜我为何物——关于后人本时代艺术的个案研究》)

陈彧君 宗峰推荐

陈彧君1976年 出生于福建莆田,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 ,1999年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青年艺术家,陈彧君通过大量具有语言特质的实验性作品,呈现出艺术家对观念的表达所能够保持的独立性、先锋性以及始终能够坚守对艺术本质的追问。

顾长卫 宗峰推荐

去年12月12日,以电影摄影师、导演为职业身份的顾长卫,首次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了“顾长卫当代艺术摄影展”,展出了其作为艺术家身份所创作的摄影及影像等作品。

艺术家以司空见惯的百元人民币作为媒介,对其局部进行放大、产生变形所呈现的抽象图像,这种貌似强调形式的表达并不是简单对客体的重复呈现,而是艺术家在对客体微观通过放大变形后产生的图像中,寻找出能够在观念上与之个体相吻合并能准确表达的元素,这些具有强烈形式感图式的作品,隐喻着顾长卫对中国当下社会现状最为本质的理解。

在展出的系列作品中,艺术家所传达的观念、语言是在之前艺术家们从未触及过的。作品准确、高度涵盖了中国当下社会最为本质的问题,是近年来所看到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猜你喜欢
顾长卫肖邦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肖邦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顾长卫电影中的悲剧意蕴
顾长卫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顾长卫这样认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