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名门的“浮萍”齐白石外孙熊之纯先生的艺术人生

2015-05-30 10:48倪阳
艺术财经 2015年4期
关键词:浮萍画展水墨画

倪阳

印象中的艺术家总是充满个性与孤傲的,无形之间让人产生距离感。初见熊之纯先生的时候,却完全没有这些拘束和隔阂,着一件普通的衬衫,道一声主动的问候,三个多小时的交谈,让笔者想起了刘禹锡的一句诗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出身“名门”,却如同野草浮萍一般,从未享受过家族所带来的萌泽;他一生历经坎坷,然而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却从不放弃;他虽已步入耳顺之年,依然还保持着对绘画的热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希望将自己一生的经历感悟,以及齐派墨道所包含的精神传递给世人。

熊之纯,字然一,号于青,1950年生于北京,外公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母亲齐良芷是齐白石的小女儿,生前一直担任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会长一职。从小,受外公的影响,之纯酷爱画画,从记事起就拿着毛笔画画,好像这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与生俱来的天性,妈妈和舅舅也经常对他进行系统的指点和教导,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是在笔墨丹青中安然度过的。

1966年夏,之纯中学毕业时一场政治风暴骤然发起,并迅速席卷了大江南北。回忆起文化大革命的那十年,之纯就如同经历了一场噩梦一般—一切的文化、艺术都被这场风暴摧毁了,整个社会都交织在狂热、浮躁和惶恐、不安的无序状态之中。十六岁的少年,不理解为什么曾经人人口中称赞的外公及他的艺术,如今会被人批判;为什么母亲、舅舅,身边最亲的人,一个又一个都离开了他,从此杳无音讯;为什么自己崇敬的书画艺术会沦为糟粕,连想一想都是奢望。1969年秋之纯在上海参加工作后,通过职工探亲假的机会,继续北上寻亲,终于得知母亲竟然被打发在北京西单食品商场烧锅炉,再次和母亲重逢时,之纯已经23岁了。见面的瞬间,相看泪眼竟无语……十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并不算长,但是对于相离的至亲而言,恍若隔世。

1979年的秋天,之纯相识了生命中的知音—熱爱书法的邬景亮女士。同样的坎坷命运,同样的执着努力,将这对心心相印的青年引领上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人生之道。婚后的日子里家庭经济依然拮据,坚持绘画就成了一项不菲的开支,但是妻子始终如一地给予鼓励和支持,最大程度地节俭着家中的一切开支,以保证书画材料的必须费用,这无疑是对之纯在书画研习道路上的最为至关重要的支持和激励。

1990年代初,之纯的作品开始被陈列于沪上几处星级宾馆及画廊,相识了一些同行及一些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芬中友好协会的成员Pertti Helminen非常欣赏之纯的画作,力邀他赴芬兰举办画展。在之后的两次赴芬画展期间,他通过参观当地的画廊、画展、博物馆,对西方的水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好友Pertti和Pirkko的热情帮助下,之纯正式进入爱沙尼亚国家艺术学院,开启了旅欧深造之行。

在欧洲的四年制西画研习中,之纯系统学习了西方水彩画中对于色彩的运用和技巧,并思考如何将这种艺术风格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写意风格相糅合。他认为,中国画是写意的,强调画背后所引申的内涵,而西方画则是写实的,通过极其科学的绘画技法,还原真实。然而共同点是,一幅好画并非只有视觉上的好,好的作品应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寄予的情感。如果说绘画技巧是画的骨,那么情感则是画的魂,没有情感的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力。

当被问到他对好的作品的理解时,之纯用了一句非常简洁的概括—“墨点不多泪点多”。

离开学院后之纯来到芬兰,加入赫尔辛基的一个艺术团体,继续交流与研习着绘画。此后的那些年里,之纯夫妇应邀在芬兰和美国等多地举办了夫妇合璧的书画展及中国写意画讲座。所展出的一些绘画作品被多国艺术收藏家及美术馆所喜爱和珍藏。

2007年1月迄今,之纯夫妇执教于赫尔辛基国际文化中心,讲授中国写意绘画及中国书法艺术。他们致力于将中国的书画艺术在西方进行推广和普及。

授课中,出席听课的大多是水彩、油画系的学员,他们十分崇尚东方文化,但是之前对中国水墨画却几乎全然无知,通过之纯夫妇耐心的讲解,学员们才慢慢了解了中国画独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初步领悟与体会着传统中国画诸如“梅兰竹菊”,尤其是齐派艺术的“虾蟹鱼蛙”,及中国传统书法。之纯夫妇为之感到欣慰,并数次带领学员们举办师生集体书画展,受到极大的好评。

而今之纯不断尝试着将水彩画的色彩技巧,应用到水墨画上,形成“彩墨画”,通过这种新的形式,在写意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力。

2014年8月,之纯受上海图书馆“大家讲坛”之邀主讲了题为“齐派墨道——白石后人谈水墨”的公益讲座,反响十分热烈。并于同年9月3日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了个人画展。这些回到祖国的活动缘起则要追溯到一次2014年初不经意的“邂逅”。年初的2月里之纯夫妇回沪探亲,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之纯夫妇相识了沪上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汪义成先生,见面当天,整整六个小时的促膝长谈,让两人都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受。谈理想、谈人生、谈艺术,诚挚的交流,让素昧平生的两人成为了莫逆之交。“一种强烈的直觉告诉着我,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齐派艺术的推崇,及希望弘扬中华文化的拳拳之心,着实令我感到难能可贵,理当珍惜。”的确,现今的社会,弥漫着浮躁的因子,在资本论成败的时代,连艺术市场都无法幸免。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市场客户,对艺术品投资价值的关注都已远远超过艺术品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标签,那么“爱憎分明”、“淡泊名利”则是之纯最好的注脚。他不在乎世俗对他的看法,他也不关心自己的画作能不能卖钱,甚至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白石老人的外孙,但是他却拥有着最简单的执着和梦想。他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白石老人的人文精神传承下去。因为,齐白石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访谈的最后,熊之纯先生感慨,“在这个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我只想力争去做一个出淤青莲,而不是与光同尘,此乃此生把笔临池的初衷。”

猜你喜欢
浮萍画展水墨画
牡 丹 (水墨画)
卡通画展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安静的水墨画
『六一』画展
沧海浮萍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红浮萍》中的女性诉求与空间哲学
浮萍入药,湿热不侵
小小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