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与提升人文素养

2015-05-30 10:48陈佳琼
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4期
关键词:诗眼阅读情境

陈佳琼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辉煌文化里的瑰宝,是人文教育以及语言文字教学的理论依据。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发展有关键的作用。但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让人担心的问题。简单论述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并重点讨论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丧失的表现,同时对这种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情境;诗眼

古诗词是我国辉煌文化的瑰宝,它蕴含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可以感染并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蕴藏着饱满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的古诗词内容丰富多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所展现的情感健康饱满。本文针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丧失的现象,提出几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现

1.注重诗词字面意思,忽视诗词教学美感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的意思和如今的白话文意思并不相同,很多语文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只知道简单地讲解诗词的字面意思,以为学生只要了解了古诗词每句的意思就等于了解了全文。

在教学中,老师把每句话的意思抄写在黑板上面,让学生再抄写下来,然后死记硬背,使得本来十分美感的古诗词被分割得枯燥无味。比如,某老师在进行贺知章的《咏柳》教学时,把历史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表达为“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里的春风”,这样毫无美感的表达只能导致古诗词中蕴含的美感以及意境被完全破坏。

2.注重老师讲解,忽略学生探讨

老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总是运用程序化授课:解释诗词题目,了解诗人—解释诗词中的难字,翻译诗词—解释诗词蕴含的思想,学生背诵全文。很多老师的古诗词教学仅仅只是在课堂上,他们很少结合书本之外的知识,不愿意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运用到教学中,使得学生不能轻易地感知到古诗词的美。学校的古诗词文化管理也相当淡薄,本应该生气勃勃的课堂转变成毫无生气的“满堂灌”,这样的授课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独自思考的能力。

3.注重诗词背诵,忽视兴趣培养

教育的改革创新严格要求小学语文古诗词背诵,老师也十分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但是很多老师仅仅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量,只知道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視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让学生变成学习的奴隶,没有兴趣可言。也因如此,很多学生都对古诗词的枯燥背诵产生了逆反心理,进而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情,甚至害怕古诗词的学习,更不必讲古诗词的美感了。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以及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所有的古诗词都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在教育改革创新下,在人文教育的环境下,老师需要积极运用多种方式,注重人文教育,进行成功的古诗词教学。

1.依据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背景学习诗词

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指引学生依据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事迹做详细的探究,进而走近诗人,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仅仅用区区20个字就设置了独特的意境,使得无数的江山骚客品味深思。老师可以指引学生通过详细地认识诗人以及写作背景进而发现: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中唐,这个时候他被降职为永州司马,离开朝廷。白雪纷飞,鸟雀无踪,杳无人迹,体现了孤舟寒江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贬职后孤独以及悲愤的心情。当然,我们针对的是小学生,所以对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背景的讲解要简单易懂。

2.通过阅读初步认识诗词

诗词本来是以吟唱的方式说出来,因此它符合乐曲的韵律,需要押韵以及平仄,字、句都相对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可以感知到古诗词中的优美韵律以及前后呼应的押韵。老师需要仔细指引学生朗读,通过多次朗读从而掌握诗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感情。老师应该变成学生朗读的指导者、推进者。比如,某老师在进行陆游的《示儿》教学时,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朗读指引:初次阅读,讲解写作背景,知道诗人的“悲秋”心事;仔细阅读,知道诗人的遗憾所在,理清诗人的“悲怆”心境;研究式阅读,了解诗人的信念,理解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次阅读的基础上,确定悲伤的阅读基调;仔细阅读时指引学生用悲怆的语气展现诗人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忧心;研究式阅读时指引学生用坚定的情感展现出诗人为祖国呐喊的义气,进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3.设置相应的情境再现诗歌

所有的古诗词都蕴含了优美的情感。老师可以以配乐朗读、图文并茂的形式设置情境,指引学生大胆想象,再现诗词形象。比如,在进行李白的《静夜思》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月夜冷清的画面,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下缓慢地阅读诗词,可以将学生带到一个月明星稀、诗人靠窗思念家乡的情景当中,这样诗人孤独的情感就得以展现出来了。又比如在进行苏轼的《春江晓景》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诗词意境画出一幅相符的春江图,进而感受诗人对春景、自然的热爱之情。

4.利用“诗眼”“词眼”进行诗词教学

在古诗词中“诗眼”“词眼”是理解诗词意境的关键,老师应该学会在诗词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抓住“诗眼”“词眼”进行探讨,既可以体现诗词的关键所在,也可以免于一字一句的讲解。比如,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来回思量,放弃了“来”“过”“入”“满”,而使用了“绿”,进而生动地展现了万物争春的现象,再指引学生感知自然,了解诗人想要重返政坛的愿望,“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深刻感叹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了。

5.结合老师的指导走近诗词

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句子并不能很好地认知理解。所以,学生通过自己朗读、相互交流讨论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应该适时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把握,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进行白居易《忆江南》的教学时,“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对“绿如蓝”的认识有分歧,有人认为是江水绿得像蓝色,有人认为江水绿得像蓝色的海洋。老师可以首先提出“青出于蓝胜于蓝”,告知学生“蓝”是一种草,青是从这种草中获得的,但是颜色却比蓝草更重。这样学生对“绿如蓝”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了:江水绿得好像蓝草。老师在重点的地方、在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或者学生经常忽视的地方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诗歌。

古诗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重视诗词的熏陶作用,使学生可以感知到诗词中深刻的人文熏陶。

参考文献:

[1]诸葛彪.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

[2]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胡华琴.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J].教育科研论坛,2010.

[4]刘枫华,孙跃方.“吟诵—歌唱—配画—改写—表演”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4).

注: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诗笛”办学特色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课题号:FHB130445)暨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常规课题《小学诗词教学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立项编号:FJJK14-35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诗眼阅读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诗眼
诗眼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