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5-05-30 05:39马卫红
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4期
关键词:训练方法意义小学语文

马卫红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支柱,只有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训练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这样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意义;训练方法

一篇好的文章,犹如一顿美餐,能让人有享受的欲望。而写好一篇文章,则是经过多年的阅读积累漫漫沉淀。因此,作为人生初始的教育阶段,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重要。纵观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不够,阅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阅读面窄,阅读方法不当,提问失衡,阅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等。尤其是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往往是老师“一言堂”,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对这种“一言堂”讲授法最反感,对他们来说有许多切身之苦。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的意义

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能力

不仅关系着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问题,还关系着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比如数学等课程中,能否正確理解题意,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课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无论哪一门学科都需要语言文字,要打好语文基础,必须加强阅读训练。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长期的语感训练,培养语感,快速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具有良好的语感,就要从朗读入手,因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手段,它是对语言整体的、直觉的领悟与感受。

3.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想象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他们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强有感情的朗读练习,让课文变成一幅画面浮现在头脑中,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方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的方法

1.导语突出一个“趣”字,调动阅读激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的课堂亦是如此。课堂的开端为导入环节,导语的效果对于一堂课的成败举足轻重,切不可忽视。由于儿童普遍对新奇事物感兴趣,对乐于接受的话题倍加关注。因此导语设计应当趣味化、儿童化,应当充分捕捉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力地调动阅读学习的激情,并为整堂课的实施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目标突出一个“宜”字,确保阅读效果

新课程十分关注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施,提出循序渐进的原则,坚决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适应儿童的能力现状,保证所有学生均能在阅读学习中有所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生所处年级合理设置。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人而异,教学过程的实施应当由浅入深,稳步推进。让学生在教师积极、合理的引导与正确、有效的点拨中参与课堂、收获知识,从而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

3.训练突出一个“读”字,提升阅读能力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侧重于教师的精讲,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与课程标准背道而驰。新课程强调“少讲多读,读中品悟,不可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一理念的提出是科学的,是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也是有益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是不同的,对人物的评价与情感也是各异的。因此我们的阅读训练必须强调一个“读”字。

4.创设情境,增强阅读体验

新课程对情境教学给予较高的评价,并积极地推行与倡导,而实践证明,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时能收到其他教学手段无力达到的功效。语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情境的支撑与引领,但如何确保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与服务性呢?由于情境毕竟有别于现实,具有模拟性、角色性等特征,因此一旦运用不利,学生很难投入,甚至因认识的偏差产生反感,这样的课堂情境失去意义与功能,因此我们必须突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

5.拓展阅读空间,促进学生个性阅读能力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开阔视野,自由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养料。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话、散文、小说,利用晨读或阅读课时间给学生讲书中人物的故事,当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后,就让他们找原书来看。还要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制作读书记录卡、剪报集、手抄报等,来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其次要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同时给他们搭建交流的平台,互相推荐书,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既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支柱,只有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郭宏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猜你喜欢
训练方法意义小学语文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谈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方法与答题技巧
生之意义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