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识字教学渗透地方性知识的探索

2015-05-30 15:29周晓天
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4期
关键词:温岭乡土识字

周晓天

摘 要:汉字源于生活,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地方性知识,能让识字变得更有意义,同时学生能够通过汉字了解优秀的地方文化。列举了四类适用于识字教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和三种渗透策略。

关键词:识字教学;地方性知识;筛选;渗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识字回归生活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地方性知识的渗透,实际就是一种识字教学回归生活的表现。

一、地方性知识的恰当筛选

与地方性知识相关联的概念有“本土知识”,“本土技术知识”和“传统知识”。其中,“本土知识”有时也称“乡土知识”,与“地方性知识”最接近。我们在选择地方性知识时,首先在价值取向、目标功能等方面与课程标准必须保持一致,同时也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与其自身的独特价值。

1.生产生活的地方性知识

生产生活地方性知识是与当地居民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内容,简单说就是关系民生的“衣” “食”“住”“行”。根据温岭地方特色,识字教学中可选择古老服饰、特色饮食、住房变迁以及交通出行的地方性知识进行渗透。

2.地理景观的地方性知识

包括自然环境、气候规律、人文景观、物产资源等。其中“石文化”是温岭的一张城市名片。根据温岭地方特色,可在识字教学中渗透“石文化”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温岭的石文化自古闻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方山—南嵩岩景区”和“长屿硐天”。温岭石文化还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石屋、石街、石亭、石家具等充满温岭民间,很多历史名人也与石头结缘。

3.传统民俗的地方性知识

包括人际交往习惯、乡风民约、传统节日习俗等,这类知识是生活在本区域的个人,即使不是本地村民,都应该遵守和执行的。

在温岭地区,欢庆传统节日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还有许多当地的特有习俗,比如:温岭人孩子满月、对周(满周岁),都要办酒席祝贺,并向邻里分发食物庆祝。还有上桁抛馒头、立秋吃西瓜、“四月八日”“四月二十三”等。这些都可以在识字教学中相机渗透。除以上几类地方性知识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颇具特色的地方性知识中选择适宜的资源运用于识字教学。只有身边的、鲜活的、生动的内容,才能在学生的记忆中生为永久的、恒长的、难忘的。

二、地方性知识的灵活渗透

1.让文字饱含乡土气息

因为人教版是全国统一教材,其中不免存在着一些与本地生活联系不密切,学生感知不深刻的教学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文中的探究对象适当转移,引入学生熟识的地方性资源。

对象转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替换;一种是字义延伸。以人教版语文第四册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为例:可将文中的“野外”转化为“温岭美丽的石夫人峰;大溪的方山;太湖山上一望无际的仰天湖茶园,迷人的东海塘”……

这些探究对象的乡土化转移,可以使学生从陌生的书本世界回归到鲜活的身边现实世界,从而更容易达到“力求识用结合”的學习目标。

2.让乡土资源步入教室

温岭乡土资源丰富多彩,像那些老房子、新民居,古山路、新公路,田畴菜畦、特色美食等,都是可供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用的宝贵资源。教师在课中运用这些知识开展主题识字教学,比如设计当地特色美食菜单等,增加识字量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地方性知识的传播与发展,使孩子更快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中。

3.让识字教学走进乡土

识字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内,课外可以由教师或家长组织识字综合实践活动,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让学生感受识字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认出村牌、路标,学习识别村牌路标回家;坐公交时,让学生认出公交线路牌,选择正确的班次;走在街上时,指引学生看店名,告诉他这些是什么地方,比如药店、医院、餐饮店等。这些能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识字就无法很好地生活,激发孩子持续主动的识字兴趣。不但增加识字量,更让他们了解一些当地生活常识。

猜你喜欢
温岭乡土识字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温岭嵌糕
甬台温高速至沿海高速温岭联络线大溪枢纽设计
乡土中国
温岭坞根之秋色满塘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