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与公民素质

2015-05-30 10:48钟凌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主体性

摘 要:本文主要区分了吸烟问题中不同的行动者,分为主动的吸烟行为者,与被动的二手烟被动吸收者。通过对二者的分析,提出二者的主体性的概念。并且在公共环境的框架内讨论国家以及行动者自身如何应对吸烟问题。并且在环境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一种新的视角,论述了吸烟者的权力边界与不吸烟者的权利自觉等概念。并且对解决吸烟问题的手段——空间区隔也稍作了讨论。

关键词: 吸烟行为者 二手烟被动吸收者 主体性 权利边界 权利自觉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2年针对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分析出的数据显示,中国15岁及以上居民的吸烟率为24.0%,据这一数据推算,我国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吸烟者。并且其调查指出,我国居民吸烟行为存在着吸烟频率、吸烟程度高等特点,并且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消费3支香烟,就有1支发生在中国。[1]

吸煙与健康的关系密切,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影响人类健康的十大危险因素中,吸烟排在第四位。[2]

一、不同的受害者

吸烟行为可导致多种的疾病。但对于由于吸烟行为而受到健康损害的受害者中,其实有着主动受害与被动受害之分。即吸烟行为者(直接受害)与二手烟被动吸收者(间接受害)。本文拟区分这两种不同的主体,在公共环境的框架内讨论吸烟行为的危害性。

(一)吸烟行为者

主动吸烟的人群,如以上数据所指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吸烟行为对于吸烟行为者本身的危害作用是直接的,近年研究表明,吸烟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腺功能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癌症等疾病。

吸烟行为产生的有害气体对吸烟行为者的伤害是直接的,目前的一些控烟研究[3]也将吸烟行为者作为研究主体,对吸烟的历史与吸烟行为对行为者的危害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且这些研究中着重于倡导吸烟行为者戒烟,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收效甚微,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致死全球报告》中,根据该报告,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吸烟,占全球30岁以上成年人死亡的12%,即平均6秒钟就有1人死亡。此外,全世界另有60万人死于被动吸烟。若不加以控制,烟草相关死亡将会增加,到2030年时每年死亡人数将超过800万。

(二)二手烟被动吸收者

事实上,吸烟行为产生的大量烟雾,使得吸烟行为者身边的人们都被动地吸入了有害的气体,因此,所有的不吸烟人群都是二手烟受害者。在被动吸收者中,儿童是一个极易受害群体,首先,被动吸收对于胚胎发育有严重影响[4].以及吸烟行为容易致使幼龄儿童多发哮喘[5]。并且被动吸烟可导致儿童呼吸系统发病,由于儿童抵抗力较成年人弱,这些一系列的疾病往往会引发诸多并发症,因此,儿童是吸烟行为间接受害者群体中最易被伤害的群体。

世卫组织的报告中指出,吸烟行为者燃烧卷烟时弥漫在餐馆、办公室或其他封闭空间内的烟雾。在烟草烟雾中约有4000多种化学品,其中至少有250种已知有害物质,有50多种已知可致癌物质。

1.在成人中,二手烟雾可引起严重的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包括冠心病和肺癌。

2.在公共场所近半数儿童经常呼吸遭受烟草烟雾污染的空气。

3.40%以上的儿童至少有一名家长吸烟。

4.二手烟雾每年导致60万人过早死亡。

5.2004年,儿童在二手烟雾造成的死亡人数中占28%。

6.只有不足11%的人受到国家全面无烟法律的保护。

二、吸烟作为公共问题

生物学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的“公地悲剧”模型中,假设了一群牧人共同使用一定面积的公地—草场,如果所放养家畜的总量在草场的承载范围之内,那么牧民们就可以持续使用作为公地的草场,并获得利益。然而,若每个牧民都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增加自养家畜的数量来增加自身利益。那么最终的结果将是整个草场由于过度放牧进而导致草场资源恶化,并且最终导致公地资源的恶化与损失,最终每一位牧民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失。

吸烟问题虽有别于哈丁的草场模型,但其在行动者与公共环境的逻辑联系上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吸烟行为者若像自私的牧民一样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任意在公共场所吸烟,那么吸烟行为产生出的有害气体将会对公共场所中其他的不吸烟人群造成健康危害,那么这种部分行为者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公共环境的恶化。

三、环境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新思路

(一)国家职能与吸烟者的权利边界

宏观来说,烟草一方面作为人类健康的杀手,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承认其在税收方面的贡献。微观来说,吸烟行为者选择吸烟行为本身并不具有对他人的侵害性,对他人造成损害的是在公共场所吸烟并制造二手烟这一行为,有必要区分非公共场所吸烟行为与公共场所吸烟行为。

吸烟行为者作为一类特殊人群,其实也是公共环境中的生活者。从现实情况看,吸烟行为作为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种行为,已经成为了某些特殊人群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仅体现着吸烟行为者的特殊利益诉求,也构成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还体现着某些现实的社会利益(如烟草税收)。因而尽管烟草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吸烟行为也并不是法律能够完全禁止的。

那么,法律对待吸烟行为的态度就应该从一种新的视角切入,将公共环境视作一种生活环境,区分吸烟行为者和不吸烟者(其中包含着二手烟被动吸收者),承认并且关注各方的主体性。

对于吸烟者的权利,一方面要承认,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约束,确保不对不吸烟者产生侵害。但是作为一个现实性的问题,若仅将降低吸烟行为对公共环境的消极影响的希望寄托于法律限制上,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提倡一种“公共生活环境”的新思路,通过公共媒体宣传,使吸烟行为者产生行为自觉,促使其自身意识到公众场所吸烟是损害公共生活环境的羞耻行为,从而尽可能地将“公地悲剧”推向“公地喜剧”。

(二)二手烟被动吸收者的权利自觉

2011年,李彦宏与比尔·盖茨分别代表百度公益基金会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签署战略同盟协议,共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中国与全球健康发展。并且提出“被吸烟,我不干”的口号。2013年第26个世界无烟日,李彦宏在国家卫计委组织拍摄的公益广告中,再一次倡导拒绝二手烟。李彦宏与盖茨的倡导正是一种不吸烟者权利自觉的体现。

不吸烟者应当享有不受二手烟毒害的权利,并且应该通过国家权力来确保。具体来说就是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学习在公共场所禁烟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地区,将纸面上的法规推行到实践层面。一个具体的做法是仿效香港地区,对诸多公共场所内的其他执法人员赋权,明文规定如交通警察、城管、巡警等等执法人员对于公共场所吸烟行为的执法之合法性。并且建立如举报电话等举报制度,使得二手烟被动吸收者能够通过有效途径维护自己不受二手烟毒害的权利。

(三)对于吸烟行为的空间区分

上海健康促进委员会发布的《2012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烟状况白皮书》监测结果显示,与2011年同期相比:法定禁烟场所内吸烟发生率总体持平,为18.1%;其中大部分场所内吸烟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网吧等互联网营业场所、娱乐和餐饮场所,吸烟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白皮书显示,当前对上述控烟重灾区场所的控烟执法力度仍有待进一步极大。

从空间上对吸烟行为者与不吸烟者进行区分,是一个可行但也存在争议的办法。如机场设置有专门的吸烟室,以及部分大城市商场中也设有吸烟室。能够让吸烟行为者到指定空间内吸烟,这样既能保障公共环境的卫生,也能保障吸烟行为者的权利。

四、结 语

对于吸烟这一公共问题,长久以来讨论很多,本文旨在对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思考,提出一种新的视角,关注到吸烟问题中各方行动者的主体性,并在一个公共环境的框架内再审视吸烟问题。

日本社会学界关于環境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作为公害开发问题期,日本学者建立了受益圈/受害圈力量、受害结构论与生活环境主义理论。中国目前所在的时期,与日本学者提出的公害开发问题期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因此,日本学者提出的这些力量对于分析当下中国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公共资源问题,有着相当的解释力。

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关于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还是现实问题的实际处理,都与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有着较明显的差距。目前还处在研究其他国家在相关领域内的成功经验阶段,尚未形成关于环境社会学的完整理论,以及对于现实中环境问题的处理,也处在出发阶段。因此,本文拟设想一种新的思路,对于公共性的问题进行一种新的反思。本文认为,在吸烟问题上,必须正确认识到不同的主体性存在,并且进一步在法律层面、社会层面对其进行正确对待,才有可能避免“公地悲剧”。

参考文献:

[1] WHO.Bulinding blocks for tobacco control: a handbook[R].Geneva:WHO,2002:3-6

[2] 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Geneva: WHO, 2002:3-6

[3] 韩光红,陈宁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与控烟运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7(06):391-394

[4] 胡灵玉,何德文.被动吸烟对孕鼠及胚胎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06):329-330

[5] 赵薇.被动吸烟对儿童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02):115-116

作者简介:

钟凌汉,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人类学方向。

猜你喜欢
主体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