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业发展概况

2015-05-30 15:35李西熙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缫丝

摘 要:清末民初时期广东珠三角州地区是我国贸易进出口的经济腹地,缫丝成为了当时重要的贸易商品。在国门大开的时代背景下,民族缫丝业在国外纺织品大量涌入的冲击浪潮中,进行工艺改进、机械化生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当时珠江三角洲地区服装业的发展,为探索广府地区纺织业的历史轨迹提供了依据和佐证。

关键词:清末民初 珠江三角洲地区 缫丝

一、绪论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宜于种桑养蚕,早在2000年前养蚕缫丝技术便从中原传入岭南。西汉时期,海南岛黎族先民已有种桑养蚕,用手抽丝,手工挑织木棉、麻、葛和蚕丝相间的织物;西部的德庆、中部的广州地区,已有“采桑养蚕”和“桑蚕织绩”的生产活动。

19世纪70年代,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与促进之下,纯粹商办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广东应运而生。这些民营企业主要有机器缫丝、制茶业、造纸业和其他行业,他们的出现为广州口岸的进出口贸易为紧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也提供了更为充足的货源,本文对清末民初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业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与口岸进出口贸易及服装业发展的关系。

二、清末民初缫丝业的发展

缫丝业发展至清代,在珠江三角洲的生丝产量已经相当可观。广州附近地区的顺德、南海、新会、香山、番禺、东莞等地所产生丝,通过珠江水系密如蛛网的河道,源源运至广州出口。因此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掀起了一次“弃田筑塘,废稻栽桑”的热潮,广州地区蚕丝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手工丝织业也颇发达,这里被雇佣的工人和所完成的作业数量相当可观,每年有大量女工从事缫丝业相关工作(如图1),他们工序简易,但出品在当时看来工艺水平较好。

19世纪中期,广东地区的缫丝厂仍主要使用手车进行缫丝,其产出的丝绸品质与机器缫丝相比较为劣质,几乎没有欧美国家愿意进口,从而使广州的生丝出口量下降。19世纪70年代,欧洲蚕丝产区法国和意大利发生蚕瘟,在西方国家对蚕丝需求极为迫切的情况下仍然不敢进口中国蚕丝。当时的外国舆论认为,中国人必须在缫丝质量和产品包装进行改进,否则粗劣的生丝在国际市场没有任何竞争力。要挽救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优势,就必须改革手工缫丝的落后生产技术,采用机器缫丝生产。在这种背景之下,提高中国蚕丝的产量和质量便成为中国蚕丝业的当务之急,而其中蚕桑业的发展又成为整个蚕丝出口以及产量、质量提高的先决条件。于是,珠江三角洲的养蚕业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顺德更成为养蚕业的中心。到20世纪初时,蚕桑业以顺德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东莞一些缙绅在石龙设立“晋善堂”,用以提倡桑蚕,并请善于养蚕者为师教导乡人,顺德、南海还成为全省最大的蚕茧贸易中心。大规模地种桑养蚕,发达的蚕茧贸易,为南海、顺德的机器缫丝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使机器缫丝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此时,广州的一些对国外工业有所了解的人,大胆地把机器缫丝技术引进广州地区,兴办近代机器缫丝厂,以挽救中國生丝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为广州外贸出口生丝提供货源。咸丰四年,经商至南阳,游遍各埠,考求汽机之学的南海华侨商人陈启沅,在泰国看到当地人用法国机器缫丝,产品精良,深受启发。于是决心从国外把机器缫丝生产技术带回国,创建缫丝厂,也是广东乃至中国首家近代民族资本的工厂企业。其所使用的缫丝机(如图2)。

珠江三角洲地区机器缫丝的勃兴,促进了广州口岸生丝出口贸易的发展。据记载:“广州对欧洲、印度、美洲等市场有大量蚕丝原料输出,该处每年产丝六七造,半系由丝厂缫成,贩运出口。”这些生丝均来自附近地区。据统计,光绪二年至六年(1876-1880年),广州口岸共出口生丝71000担,1886-1890年增至93000担,增幅较大(表1)。

据上表可知,1882-1901年的20年间,广州生丝出口量迅速增加。这是由于使用外国缫丝机,生丝质量有所改进,重新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欢迎,同时,白银与黄金比价的下跌,使其大大低于欧洲市场所规定的价格。所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缫丝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使得生丝出口占所有商品出口的比重增加。

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纱业在鸦片战争后进口洋布洋纱的冲击下,为改变广州外贸商品结构,也纷纷办起了近代民族资本纺纱厂。同时机器织布的工厂也不断发展壮大,如广州附近的佛山镇,有仿造东洋织布机,但是使用的较少,到了民国初年,机房关闭的超过半数,民国3年因欧洲战争的影响,洋布开始变得昂贵,于是仿造东洋的织布机又开始广泛使用。

民国中期以后,国民政府比较重视茧丝绸生产,专门组建广东建设厅蚕丝改良局(后改广东省蚕丝改良局),统一管理和规划发展蚕丝业。并且先后在岭南大学、广东大学、中山大学以及仲凯高级农业技术学校开设蚕桑科以培养技术人员;在南海县西樵民乐、官山分别建立促进丝织业生产实施区和织染联合的示范工厂区,以促进丝织技术发展。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广东茧丝绸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市场纺织原料和成品都成为军用物资,十分短缺,生丝、丝绸亦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同时,广东缫丝业采用了括丝工艺,改进了生丝质量,大受外商欢迎;丝织业继莨绸之后,南海县民乐林村程家又首创织造具有扭眼通花的胚纱,经晒莨后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香云纱”。由于上述种种因素影响,这一时期广东茧丝绸生产和出口贸易都有惊人的发展。

三、缫丝业发展对服装的影响

纺织业的发展与服装有着紧密的联系,服装的发展也反映着一个地区和民族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状态。清末民初时期,受西方近代民主、自由、平等思潮的影响,人们在穿着打扮上突破着传统的着装观念,一时间西式的连衣裙、马裤、夹克和中式的大襟衫、旗袍同时出现于大街小巷。传统的面料不能满足各种西式服装制作的需求,洋布洋纱以其色泽丰富、亮丽、细致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在此情况下,本地的纺织企业大力引进机器缫丝技术,使高质量的面料不必进口得以流通市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年轻人极为欢迎。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气候炎热多雨,一年四季不太分明,对于莨绸一类易干的面料需求较大,如需终日劳作的疍民、手工从业者等极喜爱穿着,传统的生丝晒莨技术也得以保存。

四、结语

珠江三角洲的桑蚕生产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衰落、复兴的漫长过程。广州地区近代机器缫丝厂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大大促进了当时广州的生丝出口贸易的发展,使得广州对欧洲、印度、美洲等市场有大量蚕丝原料输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丝织业发展较好,输出品种包括空茧,分作生丝、手工缫丝,及丝织品如本色素绸、锦绸、绫罗锦和满绣的布匹、披肩及长衣等素花绸缎,极大影响了当时服装业的发展,在受外来纺织业文化影响的同时保持地区自有的特点。珠江三角洲机器缫丝业的发展与纺织品贸易进出口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同时为清末民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服装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东志·丝绸志[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 陈伯坚,黄启臣.广州外贸史[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5

[4] 张富强,乐正.广州现代化历程[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李西熙,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及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缫丝
家蚕种质资源单粒缫丝成绩评价
家蚕单粒缫丝质评价体系初报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缫丝生产污水深度净化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
嫘祖缫丝
民初外文报刊《大陆报》对女性思潮的影响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桐乡市蚕桑生产与缫丝业现状调查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