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视域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述评

2015-05-30 02:51王亚丽
学理论·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大学生

王亚丽

摘 要:人际关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与发展,作为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各种媒体集中出现了多篇有关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的报道和评论,这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广泛关注,也使得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和教育工作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人际关系视域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相关的三大问题,对学术界零散的研究现状做三个方面的述评:一是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二是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研究;三是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

关键词:人际关系;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58-03

人的一生是在社会交往中度过的,因而人际关系极大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人际关系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人们每天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对个人这样,对社会亦如此,它是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已经成为时代最强音,故对于尚未涉世或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能不断地从人际关系学说中获取知识的养分,学会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则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迫切需求。近期高校大学生的宿舍屡屡发生恶性事件,各种媒体上集中出现了多篇相关报道和评论,引起了人们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广泛关注和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使得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和教育工作话题成为舆论焦点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业已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两种视角、基于管理者和教育者两种角色开展一些相关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宿舍人与人的交往问题、大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寝室的文化建设问题。就上述这些学术研究进行整合、梳理、研究;并且围绕基于人际关系学视域下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研究相关的三大问题,对学术界零散的研究现状述评如下。

一、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研究

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是指大学生与寝室室友在相互接触、交往交际过程中,因为生活习惯、人格特征、成长环境或价值观念等差异而出现的彼此间不信任、行为冲突等不利处境问题。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产生了心理问题和交往危机。学术界对其初步的研究主要涉及:第一,内涵的界定。衣庆泳副教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给予了明确的界定:指大学生与寝室室友在相互接触、交往交际过程中,因为生活习惯、人格特征、成长环境或价值观念等差异而出现的彼此间不信任、行为冲突等不利处境问题。同时,他指出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出现经历冷漠、疏远、终止三个过程[1]。第二,原因的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大学生个体现实存在的差异;二是大学生成长千差万别的环境因素。大学生个体现实存在的差异具体是指:成长经历差异、生活习惯差异、价值观念差异、人格性格差异、性别差异[2]。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确切地讲主要受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教育方法、家庭成员结构、高校教育与管理机制、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社会环境氛围、网络等方面影响。第三,问题的出路。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处置原则:主体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处置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干预和事后善后三个阶段。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人际关系、家庭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与他人进行交往、大学生自身要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3];开展与加强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将冲突应对教育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个别辅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理论讲授和实践运用相结合等[4]。

总而言之,现有的学术成果总的来看力求从实证和理论两个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证。从上述整理梳理中不难看出,部分学者试图构建比较完整的问题研究体系,但是从研究视角、内容深广两角度上看都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充实,给后续研究提供了可生空间。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评述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指在宿舍生活环境中,所有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情感、知识、思想为媒介的交往中互相结成的关系[5]。为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随着这一系列文件的发布,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对现有的研究成果梳理、整合,发现已有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述评,即安庆师范学院学生处处长金文斌副教授、政法学院副院长闵永新教授的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高校校园危机研究”(AHSK11-12D194);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预警-体验-共融的生态化学生管理模式研究——以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为视野”课题成果[6]。故此,笔者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研究综述如下。

第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概念的研究。庄国波和唐平秋认为,宿舍人际关系是宿舍成员凭借信息交流为媒介的交往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结成的精神领域关系。杨荣也论及到: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与室友在宿舍里交感互动中形成的心理关系[7]。有的学者还认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就是大学生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形成,以思想情感、语言、知识等为媒介的交往中互相结成的关系[9]。

第二,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类型研究。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庄国波和唐平秋着眼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從宏观上将其分为和谐、弱和谐、松散、小群体、失控分裂五类型;从微观上又分为友好关系型、思想封闭型、孤单孤独型、对立关系型四种[5]。孙西军学者在《大学生宿舍学生人际关系结构及形成原因》文章中也高度赞同庄国波和唐平秋在前面的宏观分类[8]。另外,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类型研究还有这些学者:姚本先[10]、李宏翰[11]、黄萍[12]和冯光明、张业清,杨秋霞[13]等。赵小贺的《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了阐述,他高度认可学术界普遍的分类:和谐、弱和谐、松散、小群体、失控分裂五类型[14]。

第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研究。姚本先依据心理学科知识认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孤立期、同化期、形成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石晓松则指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由松散体过渡到联合体,再通过发生质的飞越而成为小集体[15]。陈青萍依据大学生生活的时间将其分为四个过程:大一磨合期;大二选择期;大三稳定期;大四依恋期。

第四,高校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学术界对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一是性别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二是年级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三是独生子女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四是城乡差异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五是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差异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五,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干预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者采用团体辅导或团体咨询的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进行干预的比较多。效果也很好,但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干预研究并不多。主要有这些学者:杨荣采、李林英、卢宁采、陈汉红等。

第六,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构建研究。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构建团结班集体的必要条件。黄萍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宿舍成员正确、崇高而又具有前瞻性的社会交往动机,二是处理好驱动力的变迁,三是是宿舍成员自觉遵守人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而庄国波等认为,要构建良好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关键在于以下五点:首先是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其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再次是开阔视野,跳出个人主义的狭隘圈子;接着是豁达大度,培养宿舍成员之间的心理互容;最后是将心比心,培养角色互换心理。同时,也有其他学者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途径与方法。

第七,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实然和应然的研究。李华君指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宏观上是好的,主流是和谐健康的;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缺乏人际交往基本技能、具有不正常心理因素[16];教育对策是教育同学重视宿舍人际关系交流,学会处理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教育大学生应重视宿舍人际交往,处理好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教育大学生掌握沟通技巧。另外,谢桂香在《大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探析》中还指出:学校教育和管理上的欠缺也是导致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不和的原因之一。她提出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改善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主要涉及上述七大方面,总的看也是比较系统全面,但是存在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缺少一个理论性、系统化、标准化的评定体系,研究者都是依据自己的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因此他们只从某一侧面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若干有益的探讨,为系统化、理论化研究提供了可生空间。

三、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近段时间颇受理论界关注,有大量专家、学者从多角度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通过整理、分析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研究是遵循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逻辑顺序的,分别从实然和应然两大类开展研究;同时更是按照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逻辑层面开展系统化的学术研究,现按照学术界研究的逻辑思路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进行综述。

第一,概念及其本质规律的研究。它主要是涉及宿舍文化內涵、宿舍文化结构、宿舍文化特征、宿舍文化内容四个子方面的研究。首先,关于大学生宿舍文化概念及内涵研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学术界不同学者有不一样的观点,王南甫认为关于宿舍文化的内涵,有两种典型的代表观点——“环境文化论”和“群体文化论”[17]。洪满春在《“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一文中认为内涵研究主要涉及亚文化论、群体文化论、活动论、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总和论四种观点[18]。其次,关于大学生宿舍文化结构的研究。王南甫认为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亚文化的系统;同时还指出高校宿舍文化结构的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应包括宿舍环境文化,宿舍行为文化,宿舍制度文化和宿舍精神文化四个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可以纵向分表层、中层和深层。再次,关于大学生宿舍文化特征的研究。王昀[19]在《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中的总结非常全面和系统,他认为:从不同角度阐述,宿舍文化的特征和内容会截然不同。从宿舍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这个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宿舍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体现为内容的真实性、目的的指向性、过程的渗透性和形式的自主性。从宿舍文化建设主体角度,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是宿舍文化的主体,其主体行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群体性、共享性、创造性、传播性和层次性。从宿舍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性文化的角度,有学者又认为宿舍文化具有倾向性、潜在性、动态性、感染性四个特征。最后,关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内容的研究。陈琳[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中就发表了不同的观点,他指出宿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内容、多成分的复合体。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陈琳的所谓宿舍文化内容其实质就是宿舍文化内容结构。

第二,地位及其功能作用的研究。甘雅芬等在《试论寝室文化建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论述了寝室文化建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寝室文化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1]。王昀认为学者一般是就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方面,对宿舍文化功能进行阐述,着重强调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总的来说,宿舍文化主要有导向、规范、凝聚和思想教育四种功能。洪满春在《“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一文中总结归纳为:宿舍文化不外乎以下几种功能:育人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塑造功能、凝聚功能、同化功能等。另外,许多学者从宿舍文化建设角度论述宿舍文化的地位、功能与作用,具体而言就是研究宿舍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朱军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中指出,大多数学者对宿舍文化建设必要性的研究一般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考虑,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大学校园的后勤保障模式出现了多样化。

第三,方法及其对策路径研究。围绕宿舍文化的内涵、结构、特点和功能,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不少相应的对策。国内学者大多数分别是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对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宿舍文化硬件建设方面,问题突出表现为宿舍的相关配套设施不足或落后,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之需;在宿舍文化软件建设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宿舍管理上。王南甫认为这正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所在,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方案和解决路径:有的学者提议需加强后勤管理,大力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有的学者则建议从硬件环境着手。王南甫对学者提出的众多建议和提议进行了归纳总结,他认为总体来看,现有的对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途径的研究主要是在加大物质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自身教育机制、完善管理体制和发挥党团、社团以及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

如前所述,学术界对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研究己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目前所搜集的研究文献中,很少有人将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上升到从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宏观把握和分析,即便有个别也只是较浅的涉及,但往往未纳入专题研究,且不够深入,还有待后人进一步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衣庆泳.对话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岳庆利.体育大学生宿舍生活满意度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0).

[3]岳宏杰,韩朔.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对策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12).

[4]赵凤娟.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教育浅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

[5]庄国波,唐平秋.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1999(12).

[6]金文斌,闵永新.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

[7]杨荣.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及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8]吴连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适应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地区部分高校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7.

[9]孙西军.大学生宿舍学生人际关系结构及形成原因[J].青年研究,1985(4).

[10]姚本先.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5(3).

[11]李宏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

[12]黄萍.浅析大学生宿舍的人際关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0(7).

[13]张业清、杨秋霞.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分析[J].思想战线,2011(37).

[14]赵小贺.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5.

[15]石晓松.谈加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J].黑龙江省高教研究,1988(3).

[16]李华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J].新西部,2011(33).

[17]王南甫.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

[18]洪满春.“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9]王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20]陈琳.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21]甘雅芬.试论寝室文化建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12).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