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的经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2015-05-30 09:09王艳
关键词:实践平台校企合作

王艳 等

摘要: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捷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面临,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企业运行机制与学院办学机制无法真正融合,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加深经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人才,正是本文的需要探讨的。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实践平台 定向培养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单靠学校一方之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难以达到社会所需人才质与量的要求,企业往往抱怨“招不到人”,学生也郁闷“找不到工作”,社会更在渲染“史上最难就业季”。而推进深度校企合作是提高独立学院经管专业教育质量,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也成为大力发展独立学院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选择。

1 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

一般意义上,传统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随着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深度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不是单纯的一方“需要”,一方“输送”,而是深入企业,解决企业某项问题或某类问题的校企合作方式。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学生实践、企业试用、部门轮岗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2 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

2.1 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的主要体现在,目前合作企业并未参与到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合作企业多数只是提供人才培养的实习场所。由于实习时间限制,大部分学生都在“走马观花”,即使在企业内部定岗实习,也无法接触企业实质性运营内容。另外,合作企业接收毕业生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影响企业日常运作,导致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就业率偏低。

2.2 企业运行机制与学院办学机制没有真正融合

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反应速度快,某些企业甚至在第五、六学期就开始预定人才。但是学院的运行体制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学生要想顺利毕业,需要按照要求修满学分,对于第七学期理论课程、市场调查、课程设计、离校时间有着严格的进程。这样一来,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实习活动中,企业也无法接纳断断续续的毕业实习生。正式因为企业运作机制和学院办学机制、企业文化与学院校园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导致校企之间深度合作受到一定的制约。而受教育者从学生到学员到职业人再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的周期也势必会受影响。

2.3 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欠缺

企业运营的本质是追求效益,为了增加市场反应速度,规避在竞争中被淘汰,企业必须不断的紧盯市场。因而大部分企业仅仅追求短期效益,人才强企的思想不够浓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尚未从人才战略规划方面加以长远考虑。另外,我国各地方政府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政策与措施鼓励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联合培养、课程共同建设,企业也没有划拨专门一部分利润用于人才在高校源头储备。因此,在探索校企合作道路上遇到的最大困扰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欠缺。企业认为培养人才主要是高校的责任,企业没有义务合作培养。介于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必定会受到影响。

3 经管专业深度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实践

3.1 教师顶岗、引入课题搭建学生实践平台

根据经管专业的就业特点,课堂教学法从专业课课程能力训练向经管综合能力培养的系列化、纵深化发展。在各类课程设计及实践实训中,学生从自选虚拟调研项目向企业实际项目分析、创业项目策划逐渐过渡,形成融合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知识点的纵深化发展特色。为了加强教师的授课能力与业务水平,经管系鼓励年轻老师下企业顶岗,多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等形式,以此为依托搭建学生实践平台。

首先,教师进企业顶岗给学生带来实践机会。从2011年9月持续至今,经管系先后选派了数十位老师到公司挂职锻炼。深度校企合作以营销专业学生在学期末开展的课程设计为契机,通过学生对企业内部调研诊断为开始,深入剖析企业运营等方面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而且,研究课题一直延续下去,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展滚动性研究,扎扎实实的培养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其次,教师引入横向课题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经管系老师通过与公司进行横向合作,为学生引入企业营销创意策划等系列项目,初次尝试引进企业实战的方式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训。让学生自行组队、自由搭配合作企业产品类型、自行安排宣传活动、自行定价、团队自行控制经费支出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市场主动权,涌现出一批思维清晰、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高素质经管专业学生。

3.2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竞赛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

行业协会比赛虽然不是教育部隶属的“官方比赛”,但通常由知名企业协办。凡是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团队,毕业后可优先进入该企业就业或实习。通过此类比赛,一方面宣传自身企业文化,打响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储备优秀人才的平台。一直以来,经管系从小处着眼,积极鼓励老师、学生参与行业协会比赛,为学生进行“官方”比赛“练兵”,更是为学生实习、应聘名企开辟蹊径。从2011年的东风汽车策划大赛,2012年的“中国移动MOMO杯”策划大赛,2013年娃哈哈集团“校园·我是歌手”策划大赛,2013年的湖北省“周黑鸭”营销策划大赛,2014年“云南白药杯”校园策划大赛,经管专业老师学生亲历其中,从全省多所211、985院校脱颖而出,作为唯一一个独立学院,获得省级金奖9人才,银、铜奖20多人次、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功底和综合能力。

3.3 积极组织实践活动为企业输送人才

经管系物流管理专业于2011年与上海圆通速递达成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就业基地的意向。截止目前,企业接受物流管理专业集中实习3次,集中聘用08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19人。电子商务专业与银联商务、博彦软件、红桃K集团公司签订了实习、就业协议,一次性解决20多名学生就业问题。会计专业为了将学生实习环节“落地”与千纤笔和金色世纪财务有限公司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两公司可容纳200多个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习的内容完全仿照企业的实际工作程序和要求进行组织和安排,实习效果显著。

3.4 引入企业“能工巧匠”开设定向培养班

经管系国贸专业与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天风证券班。2010年来,在国贸专业2008级本科生中择优选拔了30名学生组成天风证券班,进行定向培养,并由天风证券择优录用。天风证券班已经运行了2008级和2009级两届。开设的主要课程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置,包括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12门实用技能课程,由企业专业培训师系统化向学生输灌。大四下学期,天风证券班学生直接进行天风证券进行集中毕业实习,并在毕业后与天风证券正式签约。2012年6月,首批08级天风证券班的学生已经顺利本科毕业并进入天风证券工作。

3.5 “集中打包”将学生“送出去”培养

经管系营销专业与九州通中药产业发展公司合作,将校企联合培养落到实处。于2014年4月,筛选目前处于大三年级的学生成立“九州通中药营销班”,企业在7-8月份提供全部中药营销班学生暑期轮岗、实习机会。并在大四开学,集中将中药营销班学生送到公司培训中心进行企业文化、流程制度、生产管理、中药产品、中药种植、质量管理等综合化、系统化、模块化培训。并设立“九州通·梦想”奖学金,覆盖面为考核测评后前30%的学生。2014年11月份学生就可与公司签订三方协议,开始试用期。到2015年6月,经过考核合格的同学,可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通过这种“送出去”的培养方式,使得学生对不同产业背景的相关知识模块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工作尽快上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实施了多种深度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企业的相融互动中,通过多管齐下,拓宽经管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取得了初步成效,培养出来的学生目标定位准确,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颇受用人单位青睐。学生毕业即参加工作,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庆华,彭晓英,郭红.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的经管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经济师,2013(09).

[2]朱天一,杨传明.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管理观察,2014(27).

[3]周瑜.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4]李波波.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初探——以南宁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3(17).

[5]闫娜.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09).

作者简介:王艳(1981-),女,武汉人,副教授,高级营销师,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张建明(1971-),男,副教授,高级物流师,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实践平台校企合作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中职电子电工课程实践平台建设之我见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职业能力及实践平台构建因素分析
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的应用与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