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5-05-30 14:01王成铭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共生

摘 要:选取生活在中国大地上、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例如山林、盆地、湖泊)中的生产者和生活者为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例如干旱、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为文章主线,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融入到生活者、生产者的日常生活中的。反过来,他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生产方式中,存在着哪些有智慧的实践经验,可为当今存在于其它地域、领域中的诸如环境问题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些有益的经验和角度。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共生;利用自然

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令世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山林、湖泊、海岸线等,这种地理上的跨度有助于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份源于自然的馈赠。而生长、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运用各自的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千百年来形成了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也充分体现在其生产和生活过程之中。为了得到这份源于自然的馈赠,生活于各个区域的人们捡拾、捕捞、采集、挖掘,穿越四季、穿梭于山林河川之间,与大自然共同谱写着古老而有生机的智慧。这是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并与自然良性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形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得以延续。

在鸟越皓之所著的《试论环境民俗学》中,亦提到了“前辈们的智慧”,文中这样叙述道:“在柳田国男和折口信夫等民俗学家的思想深度中以及在调查报告书的民俗事象中,发现我们前辈们(柳田称其为‘父辈们的)的智慧,并体会到正因为这些智慧,我们今天的生活才会顺利地维持至此。”[1]鸟越皓之在文中指出,这些民俗的做法,有很多被不知不觉地融合到人们整体的生活实践中,并且成为了人们共同生活的智慧被继承了下来。而本文所要阐述的人们的智慧指的是生活者或生产者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由于地域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生产模式,在这些具体的模式中,无不体现出人类利用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互动的形式。因此,鸟越皓之这里所提到的“前辈们的智慧”和本文所指的智慧,是大体相同的。

文中一直提到的“自然环境”,并非是指鸟无人烟的江河湖川、山林湿地,这些理应是生物学、生态学、抑或地质学视为珍宝的研究领域;而本文中意的是有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环境,是有人类进行参与的所在,是“经过人类的手加工过的自然环境”,是“不纯的自然”。[2]这样,就是从生活者的角度,通过广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的、具体的实例,来浅析一下具有如此意义的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借以给其它存在由此关系引发问题的地域、领域提供一些有助益的经验和支持。

自有人类开始,人类就与自然相依为命,人类依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互动、与自然共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决非三言两语能简单概括得了的。鸟越皓之曾在文章中将环境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以大论之,概括为了三个大的方面,在看了这一分类后,笔者感触颇多,以往看来复杂、多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瞬间被梳理清晰。诚然,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个分类中的三个方面并非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三个方面,而是有待于相关的学者、研究者进一步补充、丰富、拓展的。但我深感鸟越皓之的前两个分类,对我之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助益颇多,故此有必要简要说明一下相关的理论。

鸟越皓之提到的第一个领域称其为“传统的生活和生态系”,第二点开始强调自然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自然与人同样是主体。他所提到这两个基本领域,在笔者以生活者的角度观察生产实践时,极容易发现,每当发现类似的、生活中的实例时,这份惊喜之情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会在具体的实例中阐述这份智慧和惊喜。

在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生长着一种精灵般的植物——松茸。松茸因其生长在松、栎林地,菌蕾期状如鹿茸而得此名,是丽江地产菌类中的山珍。松茸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还具有益肠胃、理气化痰、驱虫及对糖尿病有独特疗效等功能,是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在欧洲、日本自古就视松茸为山珍,日本在古代还把松茸作为百姓向贵族和皇亲国戚进献的贡品之一。松茸是一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食用菌类,被誉为“菌中之王”。[3]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松茸因其极高的营养价值、苛刻的生长条件及采集条件、短暂的保质期、广阔的市场需求,所有这些都造就了松茸极高的身价,使其不仅一跃成为菌中的佼佼者,更成为食材中的贵族。由此衍生出的,便是靠香格里拉地区靠采集松茸为生的人们。

由于采集松茸非常困难,香格里拉的藏民们凌晨就要上山采集松茸了,他们经常骑着摩托车凌晨出发,穿过村庄,步行进入原始森林。每一个藏民在长期与松茸的情缘中,都练就了能够识别松茸的慧眼。在松茸出土后,藏民们会小心翼翼地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会被破坏。于藏民们而言,这是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谨慎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而于大众而言,这正是鸟越皓之笔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共生”的美好体现。

在腾讯网主办的《活着·第四季:香格里拉篇》中,介绍了一位靠松茸“捡拾”生活的藏民阿五。在腾讯网图片站新闻中心的首页上,有这样一段话:“采松茸的苦,卖松茸的焦,不愿放弃这份收入和希望的纠结,让村里这些生性淡定的藏民多少有些迷茫和疲惫。不知道是谁的摩托,廉价的音响震天响的放着慕容晓晓的《爱情买卖》。阿五还在那和着曲子用松茸改歌词,却总觉得对不上。”[4]这样简短的一席话,却将藏民对松茸又爱又恨、采集松茸的艰辛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采松茸的苦”说明了采集松茸的艰辛程度,松茸本身不易寻找,加之产量不多,采集松茸的人又不在少数,所以难上加难;捡拾的同时还不能破坏菌丝,以便其继续生长,才能有日后的采集;松茸的品相要求很高,所以采集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品相,而且能不能采集到品相好的松茸,也是个问题。“卖松茸的焦”是指松茸本身的保险期很短,最多只有三天,如若捡拾回的松茸不及时出手,就会一文不值;然而采集松茸的藏民很多,有的全家都从事这一生计,而收松茸的老板却尽量压低价格,这使得原本

就不富裕的藏民很揪心。“用松茸改歌词”恰恰说明了对于藏民来说,松茸已经完全融入其生活、融入其血液,成为藏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

藏民阿五所在的香格里拉建塘镇吉迪村,是一个拥有500多户藏族人家的贫困村,平均海拔就达3300米,每年7月中旬至9月末的松茸采集是村民全年主要的经济来源。孩子上学、建房子、置办服饰、捐寺庙,所有这些基本都是全家捡菌子“捡”出来的。在阿五的记忆里,小时候松茸就是平常的蘑菇,家家捡了当菜吃,包饺子,吃不完的晒干留着冬天吃,奇香扑鼻。后来日本人发现了迪庆松茸,从此香格里拉松茸声名鹊起,“好的一公斤能卖一两千,一般的也能卖八百元。一家一天能捡两到四公斤”,村里各户相继起了大宅。虽然松茸一直是欧日宴席上品,但迪庆松茸前些年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依赖出口日本。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日本松茸进口大幅下滑,迪庆松茸价格随之暴跌。松茸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林地带,采摘的辛苦可想而之。每年的采摘期不到三个月,可以说产量是相对固定的。每年辛辛苦苦多采个一、二十几公斤只不过是加法,不断下跌的价格是乘法,决定了阿五家收入多少。[5]

即便在这样一个全年经济收入只靠采松茸来维持的贫困村中,藏民们在松茸采集的季节辛苦劳动,遵循着自然不变的法则:遇见童茸不予采集,并将其用松针盖好;捡拾好松茸后,用松针把松茸坑下的菌丝团盖好,以备其继续生长;“对松茸的采集向来有‘三天一采的乡规民约,即采1天停3天”[6]等。所有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着人们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也是对养育一方藏民生活的松茸的尊重,亦充分体现了鸟越皓之人与自然“共生”的观点。

“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7]在今人看来,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生存之道。从古到今,生产者与其周围环境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指引着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方式,相信这也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模式,对于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如环境问题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助益。这些长久以来由各地域人们生产形成的、良性生产模式的范例,也应该能为我们生产、生活的其它地域、领域提供一些值得学习的经验和角度。作为一个农耕民族,生产者、生活者每天都精心地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类似的、巧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智慧,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王晓葵、何彬编.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294.

[2]王晓葵、何彬编.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295-296.

[3]松茸.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1017082.htm?fromId=131676.

[4][5]胡子.靠松茸“捡拾”生活的藏民阿五[EB/OL].http://news.qq.com/photon/tpyk/songrong.html.

[6]宋发荣.香格里拉松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N].林业调查规划.2007-10-30.

[7]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卷.

作者简介:

王成铭,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人类学。

猜你喜欢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浅析彝族花腰服饰图案在锡工艺中的运用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肥胖青少年开放式运动减肥模式的理论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赫哲族生产方式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