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斗香的创造活动调查研究报告

2015-05-30 17:36纪月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传统文化

摘 要:本次调查研究选择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的一个创造性活动——斗香的制作进行调查研究,将斗香的创造活动作为这一次的研究对象,在对周边民间工艺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发现现存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做斗香这一活动既能体现民间工艺的区域性特色,又能体现传承性,传达了中国传统所蕴含的历史寓意。

关键词:苏北地区;斗香;民间工艺;传统文化

古代文献中烧斗香的记载不在少数,普通的烧香习俗也随处可见,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称:“金人者,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然则烧香自汉已然矣。”可见烧香的历史渊源已久,除了祭拜之用,古人也有焚香夜读的习惯。《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道:“贾母堂上赏月,月台上焚着斗香,屏着风烛,呈现着瓜饼及各色果品,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这一段出现了斗香一词,中秋之夕,除了瓜果敬拜月亮,烧斗香也是一大特色;《金陵岁时记》也记载着:“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之属,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中秋焚烧斗香的风俗唐宋时期已有之,延续至今寓意着中秋团圆、合家欢乐等美好的祝福。其它文献对于烧斗香的记载也颇多,但也仅仅限于对烧斗香的记载,那么斗香的制作工艺是如何进行的却不得而知,下面就是笔者对斗香的制作进行实地考察的具体过程及研究结论。

本次调查笔者寻访了苏北小镇氾水镇上一家做了很多年的斗香作坊——老丁斗香店,被采访的老师傅姓余,丁是其爱人的姓氏,平时余师傅与其他工人在家制作斗香,丁阿姨负责将斗香送往各家各户。首先笔者询问余师傅寻常百姓人家一般什么时候会烧斗香,余师傅告诉笔者,一般节日庆典的时候会用到斗香,比如中秋节当晚用于敬拜月亮,春节当天用于新年祈福,现如今人们也会在过生日、结婚、乔迁、买车、新店开业等情况下焚烧斗香。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春节时是年三十晚上烧斗香还是大年初一早上烧斗香?因为笔者在前期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地区早在年三十晚上就已经焚烧斗香了,而笔者所在的家乡一直保留着大年初一一大早烧斗香的习惯,至于区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因为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笔者无从查起,所以只好作罢。然后笔者就斗香四周糊有的彩纸及插在上面的旌旗有何寓意进行了询问,得知此彩纸为红蜡纸,从前纸上的图案与文字都是手工绘制而成,如今却从打印红蜡纸的花厂直接购买得来。绘有不同图案的红蜡纸又称为斗香花,不同斗香花上的文字各有寓意。比如“全家幸福”、“万事如意”(图1)的字样用于团圆节日;“喜结良缘”的字样用于结婚庆典,“生日快乐”“心想事成”用于生日祝福,“恭喜发财” “一本万利”用于新店开业……每一个字样都代表着不同的祝福寓意,再加上双鱼、龙凤、双燕等图案的搭配,其吉祥含义不言而喻。古时候斗香花还绘有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卉等吉祥图案,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寄予焚烧斗香以团圆幸福、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美好愿望。

为什么称这种宝塔形的香为“斗香”呢?这就依据于古时候香的顶部用四角戚六角的“斗”形彩色刻纸装饰于其上,且香的形状呈塔形,故名“斗香”。斗香因斗香花上图案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也因为大小的不同有所分类,一般规格的斗香有六至十几二十台之多,现如今在此地区做的最多的有九台、十一台、十三台、十五台,等等。古时候人们焚烧斗香的台数越多,说明这家越富有,现如今斗香的价格逐渐趋于平民化,通过斗香比富这样的风气也就不再那么浓厚了。

在与余师傅交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师傅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斗香,距今大约有二十七八年了,起初是跟有手艺的老师傅学习,后来自立门户,独自经营,当初教授他的老师傅早已不在人世,但做斗香这一门手艺却一直被后人保留至今。相较于以前,本地区的百姓烧斗香的习俗一直没有改变,甚至大小喜事都喜欢焚烧斗香以示欢庆之意,所以在我们乡镇做斗香的作坊不在少数,据估计至少有20家之多。因机器制作存在很多弊端,斗香一直选择纯手工制作,虽然耗时,但质量有保证。另外余师傅也向笔者介绍了斗香的存放与运输技巧,制作好的斗香最好放置在隔离地面的蒙布上,目的是为了隔离水汽,如果斗香变得潮湿,那么香的颜色就会褪却,冬季的干燥气候还好,如果是在夏季,那么斗香的存放工作便是重中之重。另外就运输方面而言,以前老师傅们经常使用斗香架(图2)将斗香送往各家各户,几排斗香扎好放置在两个斗香架上,中间以扁担支撑,派送斗香的师傅便可上路。如今因为交通工具的发达,再加上派送范围的扩大,斗香作坊都改用自行车、三轮车取代斗香架进行派送,这样运输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在开始观察在场工人制作斗香之前,笔者得知制作斗香的香料都是从制香厂里购买而来,余师傅告知他家的香都是从周边地区子婴乡王桥村桥头一家姓黎的制香厂进的货。得到余师傅的帮助,笔者与黎老板取得联系,黎老板向笔者介绍,过去制香的主要原料是榆树皮,但如今因为榆树皮匮乏,只好用木屑掺着普通树皮来制香。收购来的树皮和木屑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晾晒然后进行粉碎,粉碎好的树皮粉与木屑粉倒入搅拌机,并且加入红粉、香精、木胶进行搅拌,红粉作色素之用,香料呈红色便是红粉的作用,香精使制作出来的香具有特殊的香味,木胶具有黏性,使香更易成形。然后经过机器的运作,香就像挂面一样被生产出来了,机器上根据香的不同粗细有不同直径的出口,香通过出口被生产出来以后置于通风处晾干。待其晾干以后,工人们根据不同的长短要求用刀一段一段地切开,然后用红纸条将其扎成一把一把均匀的条状,最后成捆包装销售,这便是香的生产过程。

在了解到制作斗香的香是如何而来之后,笔者与余师傅的访谈进入到最后一个阶段——制作斗香的过程,首先是余师傅向笔者展示了扎十一台斗香的过程:扎斗香是从上往下进行的,最上面以一束较厚的香固定整台香的造型,第二层以大约8束普通规格的香铺于约束斗香的线上(图3),并在与第一层接触的香上涂上一些乳胶,乳胶能够使香与香之间更加牢固,将约束斗香的线沿第一层的香卷起并扎好活结,再剪下较短的蛇皮线将卷好的第二层香扎紧,最好扎上死结,这时约束斗香的线可以解开,第二层香便扎好了。香的数量没有固定的要求,只要在卷香的过程中使香能够与上一层完全契合、没有空隙即可,并且从第二层开始至倒数第二层都是使用普通规格的香,只有第一层与底座需要用到不同规格的香。在扎第三层的香之前,余师傅取出裁剪好的报纸,上面倒上一定份量的稻壳,先横着卷起,再换方向竖着卷起厚饼状物,置于第二层卷香的内部,然后继续第三层的卷香,第三层重复第二层的程序,只是需要更多的香用于卷香,扎香的蛇皮线也随之加长,扎香的层数越深,用报纸稻壳卷起的厚饼状物更厚,这样才能使扎好的香更稳固。在倒数第二层的卷香扎好之后,最后一层的底座便会使用更宽一点的香作支撑,因为卷香之间的缝隙越少,整个斗香越容易矗立,最后用报纸稻壳卷起最大的厚饼状物放置在底座中,底座外表面用蛇皮绳扎好死结,一台斗香的基本结构就算完成了。

接下来余师傅邀请一位工人向笔者展示了贴斗香花的过程,主要的材料便是上述访谈中所提及的斗香花以及面糊。面糊是由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干面混合水调制而成,寻常人家在春节贴对联的时候会用到,其不仅成本低廉,而且黏性也很大。斗香的顶部贴上用红、蓝、黄三种彩纸剪成的花形纸,再用常见的红彩纸将前期每一层上扎有的蛇皮绳挡住,既能挡住蛇皮绳的结,又能显出层次感,一举两得。然后依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贴上两片印有双鱼或者双燕等图案的斗香花,并且将印有龙凤图案的两面旌旗贴于斗香中上部,接下来再贴上印有不同文字的倒立方形花纸,这一台斗香上贴的是“心想事成”的字样(图4)。最后在底座贴上与顶部花形一样的红色长彩纸,并且在底座的正中间贴上印有“福”字的长方形花纸,待全部完成以后,为笔者演示的工人又取出两片金色的长条贴于斗香顶部,整个斗香顿时显得庄重而又大气,不失为画龙点睛之笔。这便是斗香制作的整个过程。

焚烧斗香一直作为江苏苏北地区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寄托着人们对故去先辈的敬重与思念,对生活美满、阖家平安、富贵荣华的祝愿与追求。中秋节当晚,人们在美酒佳肴敬拜月亮的同时,必不可少地要在月台前焚烧斗香,斗香焚烧时烟雾缭绕的景象胜似仙境一般,犹如仙人降临,为人们带来福祉。虽然现如今很多地区因为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已经没有了烧斗香的风俗习惯,并且斗香的制作工艺也不再是最初的模样,但是苏北地区焚烧斗香的习惯为做斗香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笔者认为苏北地区依旧保留着烧斗香的惯例,原因在于人们思想观念中所固有的对于传统习俗的追崇与信仰,祖先留下的财富可以保佑后代人的平安昌盛,这对于信仰神明的中国人来说不失为最直接的精神寄托;另外政府的许可甚至支持也是烧斗香这一习俗得以传承的原因。像斗香制作工艺一样保留至今的传统工艺为数并不多,笔者希望通过对做斗香这一创造性活动的调查研究能够为中国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更为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作者简介:

纪月新,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立足发展民间工艺的大师工作室运转模式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