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美感及其重要性

2015-05-30 18:01惠朝晖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引导美感培养

摘 要:美是对于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主观上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若想感受事物之美,则该事物必将使你感到快乐。对于孩子的成长,需要让他们顺应自己的天性,这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我们在大方向上做出引导,在大范围内划出区域,并加上我们适当地引导后让其顺应自然。

关键词:美感;培养;引导

美,充斥于我们周围的每分每秒,每种事物,但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而,每个人对美的认识,都有着多种差异,有些人的美,甚至与我们的社会大道德背景背道而驰,所以,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到底“何为美”,已经成为了现今社会的一个主要争议问题。

那么首先,就让我们先从理论知识的范畴来看一下,什么,才是美。

就标准定义而言,美是对于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在主观上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

那么,美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现在的研究表明,美的产生,其实是人在主观上的感受。当人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时,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某种美。而当人在主观上认为不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那么它的外部形态,也就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

但是,人的主观行为的产生,是以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为根据的。地域、历史、教育、生活环境等更多的因素,都会对人的观念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不同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总是在不断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

而这种对美的感知,即为美感。也正是因为对美的认知不同,我们的美感,也各不相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现在过多的网络传媒,使孩子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图像、视频、音频等诸多多媒体信息,而这庞大冗杂的信息中,又良莠不齐。的确,这么多的信息可以扩展人的认识面,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儿童拥有着极强的模仿学习能力,却并没有成年人一样已成系统地对善恶的分辨认知。因此,良好的信息也就算了,可其中不好的信息,极易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种负面的导向作用。故而,我们就需要尽可能早地让孩子有一个大概的善恶观,而美感,又是人类对物体好恶感的具体感受,因此,对儿童美感的培养,也应是早教的重要组成之一。

只有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有了足够充分的了解之后,我们才有足够的认识以致能对其进行更好地培育与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美感,首先,我们要了解美感,了解其本质、其形成、其依赖基础。通俗来说,就是我们要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美感,美感是怎样形成产生的,而我们又是如何感觉到美感的。

首先,就美感的定义而言,美感,是当人在接触到美的事物后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然而,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这种感知,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所以可以说,美感并不只是人类所具备的单纯的自然属性,而是我们本就拥有的自然属性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属性相结合后的产物。人类的美感,来源于我们的原始祖先所遗传下来的动物本能,但同时,在流逝了的难以计量的时光中,这份本能又与我们不断发展的历史、不断产生的文化相交融,发展至今,已然超越了最初的动物本能。

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首先,美感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如果这份美感让人在社会实践中感到不适,那么这种美感就是失败的美感;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我们平日里的实践活动多为通过身体的运动让肉体得到锻炼与增强,而审美的实践活动,最后却体现为精神上的满足;再次,人类的美感活动不断扩大发展,随着我们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我们所审阅的美的内容与意义,也在不断增加;第四,美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只要人类社会还在发展,历史与文化不断前进,那么,美感也就会伴随着这些发展不断进化。而这些,与人类历史的发展状态恰好呼应。

而美感的生理依赖基础,就是我们的五感,即视、听、味、嗅、触。英国伦理学家、美学家,新柏拉图派代表人物The Earl of Shattesbury则认为,人在视听感受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器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而其形成原理,总结而言,其实就是一个字——“美”。

就上文可知,美是对于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主观上产生的一种快乐感觉,是当人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时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反映在人的主观感觉上的感受。

总而言之,就是若想感受事物之美,则该事物必将使你感到快乐。

笔者一直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孩子顺应自己的天性。但是这种顺应天性,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我们在大方向上做出引导,在大范围内划出区域,并加上我们的适当引导后让其顺应自然。

譬如,快乐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对一个事物感到好奇,之后又充分了解了这个好奇的对象。对于孩子而言,对世界的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的他们,仅仅经历过那么短暂的岁月,庞大的世界,他们只看过那么一点点,而这份对世界的不了解,也使得很多之前没见过的、对他们而言是全新的事物都将使他们对其感到好奇,而这之后,就是随之而来的快乐感。

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对新事物的快乐感,是没有差别的,只要是陌生的事情,哪怕近乎残忍,都可能会让孩子们感兴趣。比如宰杀牲畜时动物的挣扎嘶鸣,对成人而言,这是很残忍的,然而对孩子们而言,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与之同时发生的,便是有可能会因对这种全新体验的好奇新鲜而产生快乐感。

因此,我们也需要重视对孩子美感的培养,这就需要家长、监护人等为孩子划分出一个大的道德范畴,并在其中对孩子进行适当引导。

当然,所谓的引导并非是将监护人自身的美感认知全盘推压在孩子身上。“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着他存在的独特性。因此,最合适的方法并非一味地告知,而是在大道德基础的范围内,由孩子自己对事物进行认知。

那么,有了大方向,我们就需要更为细致的方法来对孩子的美感进行具体有针对性地培养。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美感的生理依赖基础,是我们的五感,“视、听、嗅、味、触”,以及The Earl of Shattesbury所提出的“第六感官”,那么,对应到孩子眼中的美感,则就大概可以分类为声音、色彩、行为的美。而触感,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会对我们自身造成伤害,每个人对触感的好恶,几乎也都是完全不同的。至于嗅觉和味觉,若非生理性缺陷,我们人类间的感受,大抵是相同的,除非类似于“豆腐脑甜的好还是咸的好”“五仁月饼难吃还是不难吃”这种个人因素过于强烈的问题。而“第六感官”,则又涉及心理学的范畴,这里也就先不普及了。而这声音、色彩、行为的美,也可以说,是这种声音、色彩,以及行为活动使孩子产生的快乐感。

那么,我们就具体谈一谈孩子对于声音、色彩、行为活动的美感培养的具体措施。首先,我们可以让孩子多接触各种乐器产生的不同音色,或者是大自然中所存在的一些声音,例如虫鸣、鸟啼等,潜移默化地让孩子逐渐适应这些在我们观念已经确立的成人眼中美妙的声音,在让孩子对其有所了解的同时,在将来也将更倾向于这类声音。

而具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乐器,当然,并非是我们专业的演奏版,而是更适合较低年龄孩子的简易版。

对于色彩美感的培养,是最容易对孩子进行影响的美感。在我们身边所充斥的各个事物,都具有其自身的色彩,故而孩子一出生,就包围在色彩的世界中,而这份对色彩的认识,也将陪伴其一生。小到一般的生活用品,再至服装衣饰,甚至将来家的周边环境与内部装潢,都会受到对色彩美感的影响。

而培养孩子美感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则是涂色。

当宝宝三四岁的时候,他的眼球基本上已经算是发育完整,这时的他们对色彩的分辨程度也基本上接近成人的程度。这也就意味着,这时的宝宝对色彩有了更高的认知与要求。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培育宝宝的色感了。

但是,涂色也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涂色,所选内容、线条最好都相对简单,而且循序渐进,清晰地分为一笔、两笔、简笔、涂色,这样的设计使刚刚拿起画笔的宝宝更容易尽快掌握基本要领,从而提升他们对涂色的兴趣。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孩子乱涂色的行为。虽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混杂的颜色也算是抽象派的一种,但这时的孩子还并没有抽象之类的具体认知,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了解与引导。

有的孩子是不知道如何涂色,常常是画出一样东西来,猛涂许多颜色。颜色和原来的线条混在一起,就很乱了。有的孩子可能是个性比较粗犷,涂色的随意性强,或急于求成,他们只想快快涂完,不管轮廓线在哪,随意涂色,就把画面涂乱了。有的孩子总爱使用深色笔来涂,这样深色就把原来的轮廓线盖住了,画面也就比较乱了。还有的孩子总认为自己的画不好,缺乏自信,因此画完后草草涂完了事,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地引导。

急于求成的孩子,我们可以与他一起涂色,采用相对较慢的速度来进行,同时让孩子看到我们这样慢慢涂色之后的效果,让他对这种具有耐性的工作结果产生了解。而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我们需要给他们较多的鼓励,同时引导他们慢慢进步。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而对孩子美感的培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孩子的美感如何,只要在我们的社会大道德范畴内,就都是合理的,切忌批判孩子的美感,那样极易使孩子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独特的美感,也是我们存在于世的一个特征了吧。

作者简介:

惠朝晖,陕西科学技术馆,助理工艺美术师。

猜你喜欢
引导美感培养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