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网低电压治理措施

2015-05-30 05:45朱广青
信息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农网低电压治理

朱广青

【摘 要】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对于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也直接导致了用电负荷的不断加大,一些配电变压器输送出来的电压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导致供电服务质量的下滑,这一现象多发于夏天。目前,低电压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电力运行中,任何的技术或者管理问题都会对电压造成影响,低电压是一个多发现象,因此,我们应剖析此类问题,寻找其中的根本原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关键词】低电压;农网;治理;措施

前言:

一般而言,产生“低电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低电压”也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下文主要就低电压产生的原因以及其治理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农网低电压的形成原因

造成农网低电压的原因有许多,既有管理原因也有技术原因,既有设备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在诸多因素中,有不可抗拒因素也有可以人为避免的,只有认真分析低电压的形成原因,才能更好地治理低电压,改造升级农村电网。

1)上世纪末启动的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受投资规模限制和历史局限性影响,工程建设标准低。经过十几年的运行,目前相当一部分未经过二次改造升级的线路设施已老化,线径普遍偏小,线路电压损失大,供电能力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造成低电压。2)用电负荷快速增长,配电变压器供电能力不足。3)由于新农村电气化、美好乡村、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实施,部分村庄地理位置的变迁,低压线路随之延伸,原配电台区未能同步移位,使得原有配电台区布点偏离了负荷中心,造成了末端用户存在低电压现象。4)因部分自然村民房密布,杂乱无章,配电台区无法深入到负荷中心,只能沿村边架设,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长,引起末端电压偏低。新增公用台区落点得不到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工程建设施工受阻较严重,造成部分居民用户的末端电压低。

5)生产运行中变压器调压管理不到位。变电站母线、配变出口端电压虽然处于合格范围,但在尖峰负荷时变压器分接头未调整至高位,因负荷过重,线路压降增大,从而造成未端低电压。6)配电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7)无功补偿容量不足。部分农网35kV变电站由于负荷增长更换大容量主变时未同步增加无功补偿容量,使得变电站无功补偿容量偏小。8)受季节性负荷影响较严重。9)缺乏技术支撑手段,未能建立配电信息化管理系统。10)未充分发挥农网规划先行引导作用。部分单位对农村电网滚动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电网规划实施不到位。少数基层单位每年的大修、技改工程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未能建立消灭低电压的常态工作机制。

二、农网低电压的治理措施

1)健全管理网络,强化考核管理。供电企业需高度重视低电压治理工作,应建立领导班子分片联系点制度。成立运检、营销、调度、发建等相关专业部门参与的工作小组,加强低电压治理工作的考核管理。建立低电压整治快速响应机制,且全过程跟踪低电压事件处理过程,及时解决低电压问题。

2)建立健全低电压用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与农村电网滚动规划紧密结合,将低电压台区改造纳入规划项目库,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认真做好项目储备,按计划对低电压台区实施建设改造。

3)加强网架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新建35kV变电站布点,缩小偏远乡镇10kV供电半径;新增10kV出线间隔,将重载中压线路进行分流、分载,高标准改造原有线路,提升线路供电能力;增加农网配电台区布点,将原有台区移位至负荷中心,解决用户端低电压问题。

4)严把建设标准,提升供电能力。农网10kV主干线路的导线截面应选150mm2

及以上的型号,大分支线路应选截面为95mm2及以上的导线型号,一般分支线路导线截面不能低于70mm2;新建配电台区变压器容量不得低于100kVA,户均容量不小于2kVA,供电半径原则上不要超过500m;低压主干线路应根据变压器容量大小选择截面型号,最小截面不能低于95mm2,低压分支线路应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导线应选截面为70mm2及以上的型号;接户线应选截面为16mm2及以上的导线型号,减小电压损耗。

5)强化变压器分接头管理,充分发挥调压作用。优先更换变电站无载调压变为有载调压主变,通过调度监控管理,适时调整主变分接头,提高变电站母线电压水平;积极开展配电变压器分接头调整,使配变分接头在尖峰负荷时处于高位運行,提升线路首端电压,从而提高末端电压合格率。

6)推广调容变应用技术。在季节性或阶段性用电负荷波动较大的农村地区,推广应用调容配变,根据负荷大小自动调节变压器容量及出口电压。一般选用额定容量比为3:1的调容配变,负荷低谷期使用小容量配变,负荷高峰期使用大容量配变,解决单一容量配电变压器在用电高峰时期过载运行,在用电低谷时期“大马拉小车”运行的问题,提升配变经济运行水平,改善供电电压质量。

7)加强无功管理,提高补偿能力。足额配置35kV变电站的电容补偿,并加强维护管理,适时投运;10kV供电半径较长的线路可在距首端2/3处加装高压自动投切电容补偿装置;新增专变必须100%补偿到位,已有专变用户严格执行功率因数考核,督促用户安装无功补偿装置;新增公变台区全部配置低压自动跟踪补偿,已有公变台区改造加装低压固定补偿并及时修复损坏的原有无功补偿装置;大力宣传对低压用户5kW以上电动机开展随器无功补偿,减少线路电压损失。

8)严格业扩报装管理。严防动力用户较大集中负荷接于公用变压器用电和农村居民用户“报小用大”的现象,造成配电变压器过负荷,使农网配变有限的容量真正发挥对居民用电的最大作用。同时,建立用户分相负荷台帐,降低配变三相不平衡度,尽可能保证三相负荷分配平衡。

9)强化需求侧管理。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短信息及散发宣传单等方式,引导动力负荷用户季节性错峰用电,实行错峰用电缴费有奖;公变低压客户执行分时电价、阶梯电价,调动用户错峰用电积极性;倡导节约能源,浪费可耻,宣传电力消费新观念,降低高峰负荷,削峰填谷,不断提高供电电压质量,满足农村用户正常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10)整合技术手段,加强电压监测。推广应用智能电能表、智能电压监测仪等装置,依托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网监控、集抄等数据采集系统,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电网各电压等级的电能质量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农村电网电压,实现对用户侧负荷与电压的统计、分析、预测,为低电压治理提供依据。

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农网低电压治理工作至关重要,其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长期而又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于今后的农网低电压治理,应构建长效综合治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方案,在升级治理的过程中还应该认识到,提高技术才是关键。要重视农网新技术的运用,努力提高农村的用电质量,改造升级农村电网,为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电网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潘少华.基于农村低电压现象的综合治理研究[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1.

[2]宿华明.张军六.王翠虎.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探索[J].山西电力.2013.

[3]翁锡安.农村低压配电网低电压问题分析[J].大众用电.2009.

[4]徐赞国.农网低电压综合整治[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

猜你喜欢
农网低电压治理
“小鲜农网”带庐江小农户脱贫致富
谈智能JP柜在农村配网治理“低电压”中的应用
分析低压集抄系统在农网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农网升级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相序相位错误
对称和不对称故障下的并网光伏逆变器低电压穿越研究
应用STATCOM与Crowbar提高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能力
并网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仿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