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从均势到霸权的原因层次分析

2015-05-30 20:57高鑫程晓光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均势春秋战国霸权

高鑫 程晓光

摘 要 春秋战国和近代早期欧洲,在许多关键的层面上具有显著相似性,同是国家林立,存在多元权力中心的国际体系,并在长期内保持均势局面。本文试图利用肯尼思·沃尔兹的原因分析层次,从国际、国家和个人三个层次对春秋战国后成为大一统国家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春秋战国 均势 霸权 原因层次

一、 春秋战国国际体系的由来及均势体系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国际体系的由来

西周是封建等级体系,实施分封制。公元前770年,西周的等级制度崩溃。自此“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春秋战国是不是一个国际体系?沃尔兹将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他认为春秋战国的行为体在本质和行为方式的特征上与近代早期欧洲相似。杰克·利维认为,国际体系由“特定范围内拥有中央权力、独立于任何外部权威、在相互依赖的安全体系中互动的国家组成。”春秋战国并不存在一个统一、进行实际治理的中央政府,各国拥有独立的主权(1),且各国互动,因此春秋战国是国际体系。

(二)春秋战国的均势体系

沃尔兹认为,“只要两个,仅两个条件得到满足,均势政治就风行起来:秩序处于无政府状态,秩序下居住着希望生存的单元。”,即无政府状态和国家对安全或生存的追求是均势体系的条件。国际政治是强权政治。因此,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由于缺乏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一国才担心他国会“不恰当”地运用所拥有的权力,才要求平衡可能威胁自身安全的强国力量。春秋战国时,权力均衡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称霸的企图不断出现,又不断被遏制,霸权交替兴衰,均势作为相对权力分配大致平衡的结果不时出现。

楚采取一系列此先于诸侯国的发展和改革措施,势力迅速增长并向黄河流域扩张。公元前656年在齐桓公的领导下中原诸侯组成反楚联盟,以制衡楚。齐桓公死后,反楚联盟失去领导,楚重新称霸。晋国通过国内改革,逐步崛起,成为新一代的霸主。晋、楚之间相互争霸、相互制衡持续近半个世纪。

吴兴起打破了均势。吴于公元前506年突袭楚,取代楚在南方的霸主地位。楚为了制约吴,帮助吴的东邻越崛起。而越假意降吴,实则与齐、楚、晋结盟。公元前482年,吴军主力北上争霸,越趁虚而入。至公元前473年吴被越灭。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春秋末,中小国家退出历史舞台,七国争雄时代开始。

魏于公元前四世纪初首先崛起。魏、韩、赵同盟的解体,秦、齐的自强改革,使魏的相对优势丧失,齐相继崛起。公元前284年燕、赵、秦等发起反齐联盟,占领齐。此后,战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均势局面。

二、秦一统六国的原因

约瑟夫·奈认为“体系的作用远大于部分。体系可以创造部分所不能预想到的结果。体系并不是解释国际政治的唯一分析层析。”华尔兹把战争的原因分为:个人、国家和国际社会(2)。本文据此分析秦统一六国原因。

(一)体系原因

面对强秦的威胁,六国采取联合抗秦的行动,即“合纵”。秦則制定“连横”策略。合纵连横既是一种均势制衡机制也是一种地缘政治表现。

1、 “合纵”的失败

合纵始于公元前334年。(3)据记载:公元前356年到前221年秦发动的52场对外战争中,只有8次遇合纵同盟抵抗。其中5次要么被秦击败,要么因秦的连横战略而解体。

合纵失败是其固有弱点决定的。第一,地缘政治因素是主要原因。各国与秦的地理位置不同(4),受到的威胁亦不同。三晋有着更多的联合抗秦要求,而距秦远的国可能将邻国而不是远方的秦作为自己防范对象或扩张目标。这加剧了相互不信任,削弱了各自的实力,使合作抗秦的可能减小。第二,对秦的“力量认知”差异。孝公后, 秦力已列各国之首。但相对强大的齐、赵和楚并不将秦视作强国而格外重视,不认为天下大势已到了须合力以拒强秦的地步。第三,联军没有形成统一指挥。三晋联军的兵力虽超过秦,但他们各自为战(5)。第四,反秦联盟内部的利益冲突——战争中利益分配不均和大国伺机扩张。

2、“连横”的成功

连横比合纵更易获得成功。首先,合纵是多边合作问题,而连横是双边问题。就合作理论而言,双头博弈一般比多头博弈更易于进行。其次,连横更多的是迫使某一国不与秦为敌,而不是让其帮助秦抵御或进攻他国。最后,秦可以通过威胁利诱尤其是利用武力威胁来实现连横之举。战国后期,连横具体为“远交近攻”(6),利用地理因素造成六国对于秦威胁的不同认知感,分化反秦同盟。因此,均势机制并不是总是有效的,均势只能延缓而未能阻止秦崛起为统一者。

(二)国内原因

国内层次上的变化亦非常重要。第一,秦变法图强改革比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深刻、彻底。秦经过商鞅变法后产生了“后发优势”(7)。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彻底的变革。第二,秦统治阶层内部较统一,其它国家内部分化现象较严重。商鞅所实行的严格的奖惩制度将个人利益导入国家利益,使得秦内部比较统一。秦利用他国内部分化,离间六国内部统治阶层。

(三) 个人作用

单位层次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白起决定性的战役,击垮盛极一时的大国。范雎提出“远交近攻”和“辟地千里、破军杀将”。李斯将统一提上议事日程并策划了最后的统一战争。群臣的集体智慧,是秦统一道路上的助推器。

嬴政有统一全国的强大愿望且善于招贤纳士。在统一方略上,嬴政采取从弱小的韩开刀,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对秦的劲敌赵采用离间计,先使赵王杀死名将李牧,自毁长城,随后攻下赵;引黄河水淹没魏都,使魏都城墙倒塌,魏灭亡;对楚,秦王请出王翦,并倾全国之兵归其指挥,强攻灭楚,此后,灭燕齐势如破竹。秦于公元前221年灭齐,统一了全国。

体系、国内和个人原因是如何一起发挥作用的呢?秦一统六国的深层次原因是体系原因,它是均势失效的必然原因。中层原因是国内因素,即国内自强改革和统治阶层的一致。促进因素是嬴政统一六国的雄心和策略。

注释:

(1)阎学通,徐进.中国先秦家间政治思想选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美]华尔兹(Waltz,K.N.).人、国家与战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04.

(3)公元前334年,连续受挫于新兴秦的魏被迫改变了以头号大国自居的做法,与齐在徐州举行两国君主间的会晤,以求在对秦斗争中得到齐的支持。不过, 似乎魏齐联盟只是昙花一现.

(4)战国体系中各主要国家典型的地理分布态势是:秦位于最西边;韩、赵、魏三国是三个中心地带国家,离秦较近,其中韩和魏又离秦最近;楚领土重心在江淮流域,只在西北偏远山地和秦接壤;燕、齐分处北方和东方,和秦较远,甚至根本不接壤.

(5)许田波著,徐进译.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4-25.

(6)远交近攻: 即和远方的齐交好,同时重点攻伐邻国韩、赵、魏.

(7)商鞅变法内容:首先,商鞅将世袭贵族从政府部门彻底清除出去;其次,他用严格以军功为基础的二十等爵制代替旧有的贵族爵位;最后,他用一套不随人事变更的法律体系即秦律,来“锁定”所有的变法措施.

猜你喜欢
均势春秋战国霸权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量子霸权”之谜
萌芽期|春秋战国
调停与求霸:从日俄战争看美国均势战略的设计与进路
西方的缺失:北约内部裂痕如何标志着全球新均势
简析“均势理论”
历史喵第二部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