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品牌“活力28”品牌经营艰难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2015-05-30 21:18徐发都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5年1期

徐发都

摘 要 品牌经营是企业运行的一种高级方式。出自荆州驰名民族品牌“活力28”的演变历程是品牌经营的重大见证,给我们三点启示:(1)品牌需要维护,更需要经营;(2)品牌应随企业的扩张走出地域的限制;(3)品牌经营的物质基础是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产品经营。当代,同样位于荆州的湖北长江医药集团应学习“活力28”的成功之处,摒弃它的失败之处,站在品牌经营的高度发展自己。

关键词 品牌经营 活力28 民族品牌 日化

一个位处荆州长江边的湖北长江医药集团,用不到十年的时间获得了“湖北著名商标”,两年后又获得国家级的“中国驰名商标”。现该企业正立足于湖北面向世界进军,正筹划着不久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从而成为具有国际品牌的名企。综观其成长经历,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抓早抓好抓住了“品牌经营”的发展战略。为了有助该企业能早日和持续的成为世界级企业。笔者建议该企业的决策层应当充分重视和其处于同一地位并曾获得比其更高声誉和知名度“活力28沙市日化”的成长发展和曲折经历,吸取其经验,借鉴其教训从而达到正为其品牌的名称“长江”一样奔腾不息。现将沙市日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及其后对来者的启示作以下分析:

品牌经营是指将品牌作为独立的资源和资本,并以此为主导,来关联、带动、组合其他资源和资本,从而取得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营活动和经营行为。驰名品牌“活力28”的演变过程符合品牌经营的规律,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典型案例。

一、“活力28”知名民族品牌地位的确立

说起“活力28,它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只是小企业沙市油厂。为了物尽其用,用榨制食用油的副产品生产洗衣皂,并命名为“荆江牌”,跨出了向日化延伸的第一步。在随后的十几年间,沙市油厂发展为沙市日用化工总厂。并在80年代形成了年产10万吨洗衣粉、1万吨液体洗涤剂、3000吨化妆品的日用化工企业,成为国家一级企业及轻工部洗涤用品定点生产厂。1982年广交会上荷兰某公司提供的一种具有去污力强、用量少、超浓缩等特点的洗衣粉,受到了当时该企业负责人滕继新的重视,他火速组织工作人员研制,最终成功研制出当时国际上第三代最新洗衣粉——“活力28”超浓缩无泡洗衣粉配方。经过艰难推广,“活力28”一炮打响,在日化界掀起惊涛巨浪。人们买洗衣粉指名要活力28,各大百货店慕名前来签定购销协议。活力28迅速畅销全国各地,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开创历史新纪元”,香港称之为“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从此,“活力28”开始了自己的民族知名品牌之路。10年间,“活力28”相继获得“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消费品”“国际博览会金奖”等殊荣。此间的“活力28”如日中天,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76%,令觊觎中国洗涤剂市场的美国宝洁、德国汉高们羡慕不已。

二、“活力28”的衰落

随着“活力28”洗衣粉的成功,滕继新也不再满足洗衣粉的单一,借势发力,一口气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餐洗、洗发水、香皂设备,为活力28规划了一个大日化的美好蓝图。从长远看,单一的产品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难以规避风险,多业并举可以给“活力28”分担风险,同时也能分享品牌知名度。但过度的膨胀让“活力28”资金严重匮乏。1996年在资金不足,而政府尚未允许上市的无奈之下,“活力28”选择了与当时不太知名的德国邦特色公司合资。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活力28”以品牌和生产设备一起作价7000万转让给了邦特色,成立了美洁时公司。颇具戏剧性的是,3个月之后“活力28”才被批准上市。但是这次合作并没有为“活力28”带来预想双赢的结果,倒是德方用合资公司办事处来做美洁时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从而加大了合资公司的销售成本和削弱了“活力28”品牌的市场。与此同时,企业决策者尴尬地发现,自己一直不想做的日化还在艰难地支撑着整个企业的运转,成了赖以生存的源泉。但是作为中方拥有的新创品牌波尔,还未绽放就无可奈何地凋落了。波尔源于活力的英文POWER的谐音,本想活力再现,但先天的缺血让它举步维艰。

1999年,是活力28集团彻底走向落寞的一年,这一年“活力28”出现亏损。作为湖北省的龙头企业,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察首先从活力28开始,本想作为典型学习的企业,却在调查中让证监会大吃一惊。就是这个连续3年绩优的公司,蕴藏着巨大的黑洞。调查组不得不放慢调查其他企业的步伐,并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关于活力28的问题。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对股份公司核销集团公司一个多亿的违规做法进行报道。不过,实质的东西总是被忽视,股份公司与集团本是一家,这种违规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经营上的问题。活力28的陨落,无非是集团多元化,资金严重分流,经营由之恶劣的众多企业中的一个翻版。任何企业的衰败,无不与之经营下滑密切相关,而违规行为不过是其中一个体现罢了。随着盖子的揭开,证监会勒令活力28资产重组。2001年1月,荆州的民营石油企业天发集团重组活力28,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天发集团对上市公司进行资產置换,上市公司将日化剥离出去,ST活力被更名为天颐科技。至此,这个日化行业与证券市场的双料明星正式结束了其光辉历程。

“活力28”集团重新成为一家非上市公司,但已面临超过2亿元的债务。但是,天发集团并没有扔下活力28,并且着力向德方讨回活力28商标。经过艰苦的谈判,活力28商标使用权在2003年初重回活力28集团。但这个时候,天发集团自身也开始走向末路,已无力再投入资金重振活力28。2003年收回品牌后,“活力28”公司面对这个昔日的金字招牌却无能为力。

三、品牌经营振兴“活力28”

2007年11月,荆州市政府引入湖北稻花香集团筑巢荆州。停产近一年后的“活力28”品牌被湖北稻花香集团以租赁方式经营,租期为30年。当时在白酒行业颇有建树的湖北稻花香集团信誓旦旦:将全力打造“活力28”新形象,助其重返日化神坛。沉寂了十年之久,“活力28”回归“舞台”的第一声宣言“霸气十足”:争取在3到5年时间里重返中国日化行业第一阵营。2008年2月25日,湖北稻花香集团荆州活力28沙市日化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活力28”的回归之旅由此开场。稻花香集团接手后,先后投入约1000万元对原来生产线进行维修改造,使活力28在短时间内顺利实现投产。然而,稻花香的壮志雄心并未如期实现。此时中国日化市场的环境早已物是人非,“活力28”原本的优势荡然无存。在竞争激烈的日化市场,重出江湖的“活力28”依旧沿用过去的经营思路,仍将洗衣粉作为主打产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失去价格优势和品牌优势的“活力28”不仅没有起死回生,反而亏损严重。据了解,稻花香集团接手经营后的“活力8”连续3年亏损5000万元。2011年初,由于亏损严重,稻花香集团一度对“活力28”失去信心,甚至准备停产。几经努力,活力28总算尝到甜头。2012年1月,销售收入700多万元,实现盈利80万元;全年销售额达到7400万,实现盈亏扭转。但是“酒越放越醇,越放越香,品牌是越放越臭”,2012年4月荆州活力二八沙市日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易行槐致信楚天都市报,他在信中对“活力28”这一品牌的现状感到担忧,“‘活力28作为湖北的知名品牌,它的品牌价值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消减,10年内若不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前途未知。”他希望在荆州实施“壮腰工程”的大背景下,能够复兴“活力28”,让这个品牌再度焕发活力。对易行槐的上述表态,对此表示关心的人士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这是重申稻花香入主活力28时所作雄心壮志的表态。而更有人士认为这也许是稻花香想见好就收借机体面下台的预告。因为不论哪种理解要想在市场环境发生剧变的条件下重振一个“老品牌”没有全新的思路和措施则谈何容易。

四、驰名品牌“活力28”品牌经营艰难演变的启示

“活力28”曾经创造了中国民族品牌成功运作的典范。它的发展记载着一代人的生活以及变迁,更承载着荆州人民对工业兴市的期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兴衰成败,换来的不光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有志者们对这一品牌由盛及衰的研究探析。笔者认为“活力28”的兴起与衰落都与品牌经营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中小企业,“活力28”成名之始,只是为了取得盈利;而到了“活力28”成功之时,该集团预借其品牌推广其它产品,这也符合品牌经营中大型企业的一贯做法——创造新的市场空间。但可惜的是,“活力28”集团扩张无度,违规操作,以至迅速陨落。纵观中国品牌发展格局,“活力28”的陨落不是孤例,也绝非偶然。曾经风靡一时的“凤凰”自行车、健力宝、“美加净”等行业龙头,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不难发现,这些品牌的没落存在一定的共性,站在品牌经营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首先,品牌需要维护,更需要经营。“活力28”集团以一句“活力28,沙市日化”确立了其日化行业的领导地位,但是在之后却未见维护措施。(笔者认为维护措施包含产品创新,质量保证,优化服务等)有的只是借力“活力28”品牌的衍生品,在没有创新的品牌面前,“活力28”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激流中“不进则退”。

其次,在中国“入世”以后品牌应随企业的发展而突破地域的限制,而应面向世界作出筹划。作为海内外知名民族品牌,“活力28”依然以沙市名牌定位,同时后来又作出为当时人们所不知的品牌入股的合作决定,寄希望于外资企业这个救命稻草。殊不知,正迎合了外资搞垮民族品牌,抢占中国市场的惯用手法。

最后,品牌经营的物质基础是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产品经营。拳头产品使品牌得以树立,品牌经营则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知名度、美誉度、市场空间等。“活力28”的兴起得益于超浓缩无泡洗衣粉的创新,而其又反哺促进该企业业绩的增长。只有构建创新的产业体系,其强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