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士怎么说

2015-05-30 08:46过常宝
大学生 2015年1期
关键词:苏秦游说秦国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及唐宋诗词鉴赏。

编者按:国家图书馆“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组为了爱好读书、爱好传统文化的听众理清中国传统文化脉络和典籍溯源,让停留在典籍上的历史文化真正活起来,举办了以先秦诸子经典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本文选自第二期讲座《战国策士及其游说技巧》。

策士是些什么人

战国时期七国兼并,大部分诸侯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尤其是像韩、魏、赵这样处在中间位置的小国,处境更加艰难、危险,正是这种局面成就了一群乱世英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策士。

策士奔走在各国朝廷上,也会出现在极有权势的大臣的官府里,目的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谋取富贵。策士当时也分高级的、低级的,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层次上活动着。

策士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到战国时期突然出现了那么多的策士呢?班固在《汉书》里说,纵横家(即策士)“出于行人之官”。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朝廷里有一种职位叫行人,主要职能是接待外宾或随行出访,按照接待来宾的重要程度分可为“大行人”和“小行人”。行人就是外交家,早期是负责接待的,到了春秋时期也出访。

班固还提到孔子的话:“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你把《诗经》都背会了,可你作为外交使节出使,却不能自如地应对,有什么用呢?春秋时期外交上有个很特别的交流方式,不直截了当地谈某个事件,而是你诵一段《诗经》,我诵一段《诗经》,最后大家通过背《诗经》的过程就把事情谈成了,所以《诗经》是春秋外交家的专业知识。

班固说“言其当权事制宜”,意思是行人在外出使时,用不着事事汇报,而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自己决定。“受命而不受辞”,意思是行人接受了外交任务,但在外交场合怎么说就是他自己的事。行人不决定做什么,他们的职业技能是能说会道。班固说“及邪人为之”,就是说,如果品行不好的人来做这个工作的话,就会“上诈谖而弃其信”,欺骗别人了。

到了春秋后期,儒家、墨家等也开始培养游说的人。孔子是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游说能力。孔子教的学生主要从事两种工作:一是做家宰,即贵族的管家,这个管家也必须懂外交。另一个是做教师。但他当时主要是培养宰的,所以他也会培养学生的外交才能,他要求学生念《诗经》,懂《诗经》,会用《诗经》。墨子分类培养学生,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被称为谈辩者,是专门学怎么游说的。在这些学游说的学生中,也会产生策士。

战国策士的出现,与战国时期纷乱的局面有关,乱世才有策士的空间。《淮南子》说“晚世之时”,就是战国时期;“六国诸侯,谿异谷别”,就是处在不同的地方;“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就是各个诸侯国都是独立的、平等的,没有天子管着他们;这些人“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大家互相勾结在一起,今天你跟我联合起来,明天又跟他人结成同盟;“约重致”,约是结盟,“约重致”就是朝三暮四,互相违背;“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故纵横修短生焉”。在这个混乱的世道,才会出现策士。

策士是乱世无信、背信无德的产物。七国之时,在“合纵”和“连横”两种政治战略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空隙。那个时候,合纵和连横,都是以秦国为中心。秦国处在中国的西面,燕、齐、赵、魏、韩、楚等,都在秦国的东边,称山东六国。西边的秦国跟东边的某一个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另外的国家,这叫连横。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叫合纵。一会儿连横,一会儿合纵,在这两大战略之间就形成了很多空隙,由于这个空隙存在,寄生了大量的策士。

策士平时隐藏在社会各个角落里,他们时刻窥探各诸侯国的政治局势。有时,他们能够稳定社会、平衡政治。比如秦国要打赵国,一些高级的策士往往选择帮助赵国,因为利益大。秦国本来就强大,本来就会取胜,你来帮助我,赏俩钱,但不会太多。但是如果你有能力帮助赵国保住自己的话,那功劳就大了。所以最有名的游说都会以帮助弱国的名义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稳定社会、平衡政治的作用。

但策士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安定,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天下太平了上哪去找机会呢?所以他们也经常制造冲突,为自己创造机遇。《战国策》里有个故事,本来天下太平,这时有个策士来游说秦国宰相穰侯,让穰侯联合燕国发动对齐国的战争。他为什么要设计一场三国之间的战争呢?他鼓动说这是为了让穰侯建功立业,但实际上他是想通过制造一场大混乱,为自己找一个晋升的机会。

策士是怎样游说的

策士游说很讲究技巧。策士游说,希望你立刻就能听从,立刻就赏金或授官。至于长期的结果怎么样,他不在乎,他要的是当时就产生效果。他期望在一个有限的游说中,能够把某个事情的假设的结果和行动方案全部告诉你,让你照此行事。可是,你为什么要听我的呢?因为我所说的这些东西是必然的。游说一定要说出这个必然性来。所有的必然性看起来言之凿凿,但实际上离不开虚构。

高明的策士,会虚构一个环境,虚构一个特殊的关系,在这个环境和关系中,你必须听我的。他们通常会虚拟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胁迫性或者训诫性的关系。颜斶来齐国游说,齐宣王就说“斶前”,让颜斶走到他面前来。颜斶站在门口说“王前”,让齐宣王到他这来。齐宣王很不高兴,说是你来见我的,而且我是王你是平民百姓,当然是你到我这来才对。颜斶就说:“我到你跟前去是趋炎慕势,而你到我跟前来是礼贤下士。”现在给你选择,A趋炎附势,B礼贤下士,哪一个更好?那当然是礼贤下士更好。为了使齐宣王屈服于自己,一方面利用其虚荣心,逼迫其在“慕势”和“趋士”两种品德之间作选择,重士是好品德,我用品德来胁迫你。

策士们常常借君王重士的名声,在游说中贬低国君的人格,来提高自己的人格,从而形成这样一个推论:你要是不听我的,你道德上就不行。你如果认同了士值得尊敬这个观点,你就得听我的,这就形成一种训诫关系。士的意思是我是老师,你是学生。营造出这个关系就掌握了话语权力。

还有一种建立关系的方法,把本来很普通的事情弄得很神秘,越神秘越容易得到对方的信任。通过这种神秘的手法获取对方的信任,然后为自己虚拟一个有利的游说环境。

至于游说,策士最大的本事,是把复杂的环境虚拟成一个清晰的、封闭的情境。最简单的办法是挑出一组矛盾来,让其变得非常尖锐,这时就很容易制造出一个因果关系清晰的情境。例如秦宣太后与魏丑夫有私情,太后病得很严重,就下了一道命令,等她死了,要魏丑夫陪葬。魏丑夫很害怕,这时有个叫庸芮的策士,就去游说秦太后,他说:“您认为人死了以后有知觉吗?”秦太后是无神论者,她说没有知觉。庸芮就说了:“您那么聪明,明明知道死了以后没有知觉了,为什么让他给无知的死人陪葬呢?”这是有道理的,他说您不是真爱丑夫,您是要害他啊。更刻薄的是下面,他说:“若死者有知觉的话,那您的麻烦就更大了。先王死了很多年,一直等着您下去,他看着您在上面跟魏丑夫有私情,您下去,这麻烦恐怕一时解决不了,还有时间来爱魏丑夫吗?”太后说:“那就算了吧。”

庸芮这个游说,就是把太后死后的状况情境化了,一旦这个情境呈现在太后面前的时候,那么游说的任务就完成了。

第二种方法是夸张、对比和设问,策士经常用这三种方式。夸张是把事实的某一个方面突出来,认为这是事实中最重要的东西,然后告诉你优势或劣势,希望你能够认同这是最大的优势或这是最大的劣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对比是把有明显差异的东西进行比较,给对方强烈的印象,让你认为这差别有那么大,你根本就无法选择,也就是将选择由多种可能性变成唯一性。夸张、对比实际是心理上的诱惑或者是恫吓,两者经常同时出现。

我们看一个例子,战国时期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它隔着黄河跟秦国相对。六国合纵,韩国处在最前沿;秦国连横的政策是合远打近,首先倒霉的也是韩国。韩国身处危境,所以韩国国君耳朵是最软的,他没有主意。第一次苏秦到韩国,游说韩王合纵共同抗秦。韩国说我哪敢抗秦?苏秦游说他,最主要的就是鼓舞他的士气。苏秦说:“韩国不简单,国家地形好,四面都有要塞可以阻挡敌人。方圆千里,有数十万军队。还有就是兵器厉害,各种各样的箭能够射六百步之外,远者箭能射穿敌人的胸膛,近者直接射中心脏。除了箭之外还产剑戟,非常锋利,防护的甲、盾等也都很好。你们国家军队那么强,您又那么英明,您为什么要听秦国的话?您当秦国的奴仆,在你们国家给秦王建立行宫,您还要祭祀秦王,秦王一来你就手捧在一起来称投降,这也太让天下人笑话了。”

韩王听完他的话以后,想他说的都对,我怎么会听秦王的话呢?不行,我要带领其他国家来共同抵抗秦国。韩王说:“幸亏你来告诉我,你要不告诉我我还不知道这些,你来当我的相吧。”立刻就把相印挂在苏秦的脖子上。苏秦游说成功。

责任编辑:徐玲玲

猜你喜欢
苏秦游说秦国
五张羊皮
苏秦刺股
美国科技巨头游说政府费用大增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瞒天过海
Flocking control of a fleet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苏秦“锥刺股”苦读
引锥刺股
进击的磊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