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倾听奖

2015-05-30 08:46
大学生 2015年1期
关键词:曲阜养父母露西

不是所有的存在感都靠嘴巴说出来、指头刷出来的,有一种存在感,是靠耳朵聆听的。

有一年暑假,美国高中生露西来我家home-stay(家庭寄宿)。见面一看,她长得和我们一模一样,但她的中文说得磕巴。我问她是不是中国人在美国的移民第二代,她说不是,是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孤儿。听她用平静的语气讲出这样不同寻常的信息,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反应,本能地说“sorry”,觉得不该一见面就触及伤疤。露西却微微一笑:“You do not need to say sorry。(你不需要说对不起)”

熟悉后,她主动谈及这个话题,问:“为什么中国人一听到我说自己的身世,脸上就露出那种表情?我说错了吗?不能这样说吗?”想起自己当时也曾有这种表情,却没想到她误解了,便解释:“你没说错。可能是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不同吧!在中国,大多数父母会缄默自己的孩子是被领养的这件事,有可能这是家庭,乃至整个家族中最大的秘密。”

她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成为秘密?我一懂事,父母就告诉了我。这有什么好隐瞒的?”

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向她解释,因为这个解释太长——血缘和传宗接代在中国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被领养,孩子和父母间只有亲缘,没有血缘。尽管在亲子关系上,领养的孩子和亲生的孩子享有同样的权利,但可能在父母、亲戚、周围人,甚至孩子自己的眼中,领养和亲生还是不同……也许美国人不这样想。

露西掏出随身的全家福,并介绍她有三个兄弟姐妹,一个弟弟也是领养的,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是养父母生的。她说:“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父母待我们没有任何不同。”

刚开始,我还是不敢问她孤儿的身世,怕勾起她的伤心事。有一次,我问她想看什么书,她问:“你有介绍山东曲阜或孔子的书吗?我想多了解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原来,她是从曲阜的一个福利院被领养的,那时她还是婴儿。养父母待她极好,为了她还专门学些中文,家中也放着一些中文书,她长大后还让她参加课外中文学习班。父母还穷尽心思地为她取中文名字,姓就跟孔子姓,名取了一个当地人常用的名,很乡土,却喜庆。为了方便,在幼儿园和学校她还是用英文名,但在家里,父母都会叫她中文名字。为了让她了解自己的出生地,父母专门带她去曲阜旅游。我委婉地问过她对亲生父母的看法,她说:“我不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也无法知道。比这点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父母对我很好,我们是一家人。”

与我印象中的美国青少年不同,露西非常安静。大多数的时候,她安安静静地呆在房间里。上完课回来了也不出声音,有时我都不清楚她是在家还是没回来。平时我不主动跟她说话,她也不会主动说什么。我曾问她是否一直这么安静,她点点头。

“那和朋友、同学在一起时,你也这样吗?”

她点点头,“是的,他们说,我听着啊!”

露西离开中国前,所有home-stay的家庭被邀请去和美国学生联欢,也是与他们的告别。在这样的聚会上,露西不起眼,人们很少聚焦到她身上,连表演节目,她都是和别人一起合唱的。但这并不影响她的欢乐,她一直笑盈盈地坐在那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笑笑地应着;有人来找她说话,她专注地听着。最后一个环节是颁发奖状。有些光彩夺目的学生得奖,我一点儿都不意外。让我意外的是居然露西也得奖了!她的奖项是“最佳倾听者”,她的获奖感言是:“感谢所有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是你们对我的信任,让我的耳朵有幸能够聆听你们。”

我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想起这个奖,设置这个奖的人多么睿智啊!他的眼里并不只有那些存在感强、气场强、成为别人聚焦中心的人,他的心里包容所有人,包括露西这样更多使用耳朵的人。这个奖让露西知道,自己的倾听是被别人关注、认可、包容的,她可以安心地成为自己,不必为了让别人知道她的存在而做不真实的自己。我也理解了露西身上的直接和坦荡,不仅仅是父母教得好,而且是她所在的环境包容她和别人的不一样。露西在身份认同上非常清晰,她知道自己是谁,“孤儿”和“被领养”只是事实,而不是标签,更不是她的耻辱和过错。她不需要刷她的存在感。

责任编辑:尹颖尧

猜你喜欢
曲阜养父母露西
曲阜之旅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法律咨询:被收养后,对生父母是否还有赡养义务
富养父母
露西的吻
曲阜:“居家医康养”新模式
被人收养,该赡养谁?
聪明的探长
曲阜行政服务中心打造为民服务“升级版”
山东·曲阜·孔子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