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依存

2015-05-30 08:46
大学生 2015年1期
关键词:肖邦李斯特乔治

一则故事,让我看后心里五味杂陈。两位我喜欢的古典音乐大师,弗朗茨?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肖邦,在巴黎先功成名就的前者提携了后者。

1830年,肖邦作别祖国波兰,来到欧洲艺术的中心法国巴黎,籍籍无名之际,经人介绍,认识了鼎鼎大名的同行李斯特。两人年纪相仿,都以钢琴为语言,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一次演奏会上,李斯特站在钢琴前向观众致意后,示意关闭舞台灯光,一片黑暗之中,舞台上传来令人沉醉的乐声。全场演奏十分精彩,正当灯光打开之时,观众们热烈鼓掌感谢音乐家时,忽然惊讶地发现,台上站着一位陌生的年轻面孔。肖邦含泪致谢观众,更在心中感谢李斯特,后者悄悄地在熄灯时让他上台代替自己,才使这位来自远方的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走进了巴黎乐迷的心中。自此之后,肖邦佳作频频,成为了当时乃至如今乐坛不可替代的存在,以“钢琴诗人”的专属别号名扬千古。在激烈竞争的舞台上,大艺术家们彼此认同,并为对方创造机会,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反过来说,值得大人物为自己作出一点让步和牺牲,这样的人不仅是幸运的,一定绝非等闲之辈。

肖邦在巴黎的黄金年华,和当时的名媛、大作家乔治桑一起生活。虽然后者当时更有影响力,但两人之间的情感也是一种彼此依靠的存在方式。有人说,乔治桑成就了肖邦,也害了肖邦。肖邦的降D大调第十五前奏曲“雨滴”,这首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出现过的著名曲目,就是在两人结伴去西班牙马洛卡旅游时写下的。乔治桑想带爱侣去度假胜地散散心,不料肖邦的身体却在舟车劳顿中吃不消。在马洛卡岛病倒那天,爱人出门采购,肖邦在住处等待她回来,我们完全能在乐曲中听到那种急而不闹的情绪,小小的、持久的缠绵令人动容。世上并无坚不可摧之物,然而那种彼此相容的情感,无论是在亲情、爱情、友情甚至恋物当中,都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在今年初播放的日剧《谜之转校生》里面,这首雨滴前奏曲也是主旋律。著名编剧岩井俊二在这部剧中描绘了未来世界与当今世界的关系,从更冷酷的未来世界逃避战火而回到现世的人们,因与地球上充满情感的人们的交往,重新懂得了体现存在价值的方式是人心相连。

人世复杂,人们因彼此依靠而存在,因他人而确认了自己的价值,这是自古以来很常见的事,也是很容易让人接受的道理。不过,从弱势的一方来看,不得不依靠别人的力量,这恐怕是一种不可逃避的伤悲。因为一些不可抗力而使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偏转,彼此依存的双方之间就需要重新彼此适应。一种很典型的例子是,父母一生养育子女,自己到了老年,而子女到了盛年,老人需要靠年轻人来赡养。常理认为,养儿防老,而当代人各有自己的生活,特别是更强调个人的西方社会,老龄化问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年照顾问题。如果老年人身体不好,甚至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就更容易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局面。奥地利作家阿尔诺?盖格尔最近出版了一本饱含深情的书,名为《流放的老国王》,他的父亲奥古斯特一辈子都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症之后,家人一度很难接受他莫名其妙的改变。然而心思细腻的作者本人敏锐地捕捉到了父亲的心绪,他发现,曾经主宰整个家庭的“国王般的”父亲,力量犹在,却在一点点丧失与世界联系的逻辑,那种孤独很难被过惯俗世生活的人们所理解,这简直是一种无情的“流放”。通过重新接纳父亲认识周遭世界的方式,不去与他的胡言乱语较真,整个家庭与父亲的关系反而比老人患病前更好了,子女们也了解了父亲更多的过去。

所以,从前述故事来看,确认人的存在感,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关系是一种证据。在人与人之间有着复杂频繁的交换,无论是亲人、爱人还是友人,因为总有他人主动为你做出的奉献与牺牲,不是你主观所能控制,所以好结果往往难以预料。一个人生活得有价值,就像一种光芒或电波,周围的人能够感知和接收。

责任编辑:陈晓丽

猜你喜欢
肖邦李斯特乔治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肖邦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游乐场(上)
乔治和他的斧子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