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页面语的造词理据

2015-06-04 04:48许光烈
粤海风 2015年2期
关键词:理据网民词语

网络语言的造词是对千百年来汉语造词理据的一次大冲击,它纷繁复杂,拓宽了汉语词语的理据模式,展示了独有的特色。它不同于口语,也不同于书面语,它属于我们称之为页面语的第三种语体。与传统造词对比,网络页面语的造词理据具有语义上的趋隐性、辞趣上的趋谐性、风格上的趋俗性和意念上的趋象性等特征。

一、趋隐性

一般说来,新词语的创造,或精心遴选语素,或刻意营造意境,以求其具有可释性。王德春先生认为:“在一种语言内部,新的语言单位往往有明显的理据性,人们在给事物命名时会很自然地考虑到理据性,而很少任意用毫无联系的声音来代表事物。所以我认为,语言符号虽与客体没有必然的本质联系,但语言体系的发展遵循理据性规律。不过这种理据也是任意的,遵循理据性规律并不违背语言符号与客体联系的任意性。而遵循理据性规律对发挥语言交际功能十分重要。”[1]人们认为,在原本有理据的现有词语的基础上,新词语应该要比旧词语理据性更加充分,更加明显。

然而,在信息时代的页面语则反其道而行之,造词理据并不是更加明显,而是更加隐晦,这个特点我们称之为网络造词理据的“趋隐性”。这种动因使网络词语的理据隐藏起来,具有隐理据的特点。具体说来,“趋隐性”是指在造词时,语义上追求能隐则不显的原则,即有意回避应该选择的语素而选取与之相关的其他语素、有意回避表意清晰准确的语素而选取表意模糊不清的语素来造词。如用“神马”来表达“什么”,用“槑”来表达“很呆”,用“天才”表示“笨蛋(天生的蠢才)”。

相同的书写形式,相同的读音,由于理据不同,意义自然也不同。而网络词语就利用这种关系来造词,达到理据的趋隐性。如:

白菜1[名]漂亮清纯的女孩:现在好~都被猪拱了,我只能单身了。—清新自然如白菜。

白菜2[名]某一方面的新手:这个师姐居然是个~,什么都不懂。—“白”为空白之意。

白菜3[形]幼稚或者白痴、愚蠢:你这种~的想法还是打消吧。—“白痴”的谐音。

白菜4[形]廉价、便宜:网上有时可以买到~机票。—价格低廉如白菜。

网络造词的“趋隐性”突出表现在一些网络詈语中,以示委婉。例如网友想说某人“装逼”时,经常用“装比”或“装B”来取代。有些网友使用“装13”来表示“装逼”,这样使词语基本隐去其含义的线索,但是又具有微妙的联系(因为1和3合起来写像B,所以“装B”又写成“装13”),使听者不明其意,表达者从中获得了“乐趣”。再如“SB”,是“傻逼”的汉语拼音首字母。这样说避免了出现低俗词汇,又表达了相应的含义。在网络词语中,还存在一种“隐性詈语”,即使用褒义词,其实表达的是贬义。例如在网络中,“神童”指“神经病儿童”;“健美”指“健忘又臭美”。这些网络词语在未被重新定义之前,都是积极的有夸赞意味的,而被重新拆分组词解释之后,都是贬义词语。

语法理据中的减缩型也可以体现造词的“趋隐性”,这类词语将完整意思委婉含蓄地用汉字拼凑成词,例如“注孤生”是“注定孤独一生”的减缩,用来嘲讽某些人不解风情,不了解女孩子的心思,或指女孩子太过自立,完全不需要男人;“何弃疗”是“为何放弃治疗”的减缩,多用于自嘲,或用于嘲讽他人处于异常激动状态而做出旁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或者言论。这类词语看似云淡风轻,其实在词语的背后是对现实生活某些现象的有力嘲弄,借以表达特定的情绪。网络造词的“趋隐性”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数字词,它们隐去直白的文字表达,用数字代替汉字,以示浪漫与含蓄。“5452830”表示无时无刻不想你,“77895”表示紧紧抱着我等;再如英语缩略和拼音缩略词语,隐去冗长的英语单词(或词组)或繁杂的汉字,用简洁的字母来表达,以求快速与独特:BYAM(betweenyouandme),RN(rightnow),DMG(damage),EZ(easy);FB(腐败),MF(麻烦),RMB(人民币),RPWT(人品问题)等;还有一些是用谐音词语,隐去原字词或原单词,使用新的形式,以示幽默风趣:“砍柴”是英语can'tI的谐音(表示难道我不行吗),“烘焙鸡”是英语homepage的记音(表示主页),新词语中的大部分在译音的过程中有意选择用字,使外来词语具有某种意象(当然,无论是无意选择用字,还是有意选择用字,外来词语的文化内涵都留在源语言中了),译后形成的虚假理据使原词“意义增值”。[2]还有,有些词语谐音同构、语义双关、色彩交集,形式与意义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如“呕像”“一不做二不休”等等。

理据的“趋隐性”使词语不直接将词义显现出来,营造了一种看山似山又似水的词语风格,使网络词语的特点独树一帜。但是,就像一枚硬币有正面也有反面一样,网络词语的“趋隐性”也会给人们带来困扰或“误解”。例如BF可以表示BoyFriend,也可以表示BestFriend.当一个女生对一个男生说,或者一个男生对另一个男生说,你是我的BF(BestFriend),很可能就会产生误解。一个形式相同的字母缩略形式到底能代表多少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下例子:

我在JOKE班受到了BG(不公)的待遇,BG(被关)了三天,现在很BG(悲观),本来想BG(罢工)不来,现在又BG(变卦)了,虽然心有BG(不甘),但是BG(不怪)你们,这个世界本来BG(不公)的事情太多。很多人就愿意敲BG(报告),BG(不给)还要记帐,BG(不过),他们还是BG(不敢)胡来,因为有老天BG(秉公)BG(把关)。BG(布告)一下,天棚元帅都得当猪八戒。我编笑话的经验BG(不够),水平BG(不高),BG(不敢)灌水,也BG(不该)BG(不管)版面上的TOOOOOLD行为,虽然BG(不关)我的事情。但经过这次BG(变故),我决定BG(闭关)一天,先去BG(补钙),还得认真研习BG(版规),增强免疫力和抗OLD力。现在暂时BG(别过),期待我们BG(宝贵)的再相逢。[3]

在上例中,一个汉语拼音音节缩略“BG”就代表了27个词语。BG通常指“报告”,另一个常用意义是指男女恋爱的漫画(或小说),即“Boy&Girl”,跟在同人一词后面,来源于日本的漫画,与其相对的有BL(Boyloveboy)、GL(Girllovegirl),都属于同人类作品。字母或拼音缩略是为了网络交流的便捷而产生的,但这里是网友有意而为之。看似毫无章法,却又趣味十足,然而倘若去掉括号中的释义,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能领会其含义。

有时一个看似漫不经心造出的词语,其实是网友细心观察精心选择的结果,如“APEC蓝”,北京2014年12月2日讯,中国经济网发布11月“十大经济热词”,“APEC蓝”位居榜首。[4]2014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实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措施。11月3日北京市城六区PM2.5浓度接近一级优水平,网友形容此时天空的蓝色为“APEC蓝”,比喻短暂易逝的、出乎意料的、不真实的美好。从语素分析结果来看,这个词是APEC和“蓝”的组合,它的最大关联应该是APEC期间的蓝天,而它的最佳关联则尽在不言中,既有对北京蓝天的惊喜,又有对稍纵即逝的美好的留恋,更有对面子行为的批评甚至对治理乏力的讽刺。是褒?是贬?令人寻味。

隐理据性是在造词时预设一个“跨度”,使形式和内容间隔开来,然而又不是隔绝开来。所以这些词语虽然“另类”,虽然让人一头雾水,但是,人们终能理解,其原因还在其理据性。比如与“博客”相关的词群(似乎也是词族),“脖梗儿(脖颈儿)、脖领、脖友”,“博导、搏斗、泊位、铂金、伯爵”。戚晓杰所谓“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凭借着自己的储备,完全可以逾越,而且一旦逾越,便会产生一种欣喜之情,带有一定的刺激性。”[5]网民造词预设这种“跨度”的拿捏是最能展示功力的。没有跨度,有意无趣;跨度太大,不解其意;只有跨度适中,才能意趣兼得。

所以,隐理据并非无理据,趋隐性并非“趋无性”。首先,任何新词语的产生都是以现有语言材料为依据的,用语言中业已存在的要素来创造新词,自然就具有理据性;其次,由于新词语是新生事物,人们并不十分熟悉它们,在此阶段,其表现形式的可释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网络词语竭力将理据性隐去的同时,总是保留一些理据的因子,这些因子或多或少、若有若无,犹抱琵琶半遮面,但不离理据的左右,这是词语的理据性使然。网络词语就是这样在理据的“隐”与“显”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中产生、孳乳和发展着。这种虚假理据并不影响人们对真实理据的理解。人们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往往会小心翼翼地去探求其真实理据,在层层剥茧之后豁然开朗的同时,惬意地享受着其虚假理据形成的轻松调侃的氛围,犹如在看戏,明明知道那戏是文人的虚构,但是观众(包括演员)仍然可能被剧情所感动。[6]

二、趋谐性

快速高效的时代要求加速了竞争,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个“亚历山大”的时代。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让生活的压力得以释放,于是各种各样的网络词语相继出现。网民在造词时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幽默搞笑的词语,或是留下那些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有趣的词语。因此,“趋谐性”成为网络页面语造词理据的主要特点之一。

网络语言,尤其是在网络论坛和聊天室中的语言表达,具有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7]

我们所说的趋谐性,指辞趣上能谐则不庄。所造词语或诙谐幽默,或轻松搞笑,或讽刺调侃。

在网络造词中,“趋谐性”不仅仅记录了网民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还折射出了网民的智慧与幽默。例如,在语义理据中,存在大量巧用旧词的情况,如“不错”,指长成这样子不是你的错;“可爱”,指可怜没人爱;“贤惠”,指闲在家里什么也不会;“蛋白质”指笨蛋、白痴、神经质等,都是将原词别解,褒义(或中性)变贬义。“讨厌”,指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白骨精”指白领、骨干、精英等,都是将原词别解,贬义变褒义。“网民受幽默、讽刺、标新立异的心理驱动,将现有的语言材料歪曲解释。”[8]这类词语语义多数与旧词无关,有些是与原义相反。在语用理据中也有将原词利用比喻、借代、引申等方法创造网络新词,如“潜水员”,原指按规定经医学检查与选拔确认身体合格,经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获得资格证书的从事潜水工作的专业人员,网络中比喻在论坛里喜欢看别人发帖子而自己不发的人,其理据取其潜在水下的特征。“土豪”,原指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现泛指现实社会中富而不贵的群体,他们通常具备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爱炫耀财富等特征。除了巧用旧词,“趋谐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语音理据中,利用谐音双关造词增加了讽刺幽默的效果,记音词中“爱老虎油”表示我爱你,是英语Iloveyou的记音。“单脚拉屎”表示危险,是英语dangerous的记音,可见网络记音词的随性幽默特点。

方言的使用增加了网络词语造词理据的趋隐性。在现实生活中,人在异乡,如果遇到来自同一地区的人,往往会使用家乡方言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网络虽然是一个没有空间限制的虚拟世界,但由于方言在语音、语调及词汇上与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差异,除了粤语有成系统的方言字外,一般的方言很难在书面上表达。网络页面语兼具口语和书面语特点,双重属性的矛盾在此显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网民们有创意地把方言应用到网络当中,因此网络词语的形式更加丰富。例如,依照粤方言发音,“你好”变成了“雷猴”,“睡觉”变成了“觉觉猪”“训觉”“方糕”,“什么”变成了“乜嘢”“咩话”“咩嘢”,“是”变成了“系”,“loveyou”变成了“粒U”等等。当然,网络方言词语也不能落后于网络潮流,有些词语在原有方言的基础上,不知不觉的丰富了它们的内涵。例如“赶脚”,本指以赶着驴或骡子出租供人乘骑为业,旧时汉族民间职业风俗,流行于东北、华北、中原、西北等地(吕剧有《王小赶脚》)。而在网络页面语中,因为在普通话里的读音与某些方言“感觉”一词相似,“赶脚”一词就顺利在网络世界里拥有了“感觉”的含义。网民在上网聊天时使用家乡方言,使自己感到轻松自在,同时也让其他网友觉得新奇有趣。久而久之,大量方言化的词语进入网络词汇。

在网络造词时,模仿童言童语造词是趋隐性的另一个表现,叠音词语不仅仅在音律上有其独特的魅力,而且这样表达使语言更加风趣幽默,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例如,把“吃饭”说成“饭饭”,把“东西”说成“东东”,把“漂亮”说成“漂漂”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这样的词语出于怀念童年也好,出于游戏语言也好,但不得不说,这类词语得到了网友的认可与热捧。此外模仿童言童语,还使得网络词语的亲昵色彩加深,增添了撒娇的成分,有时也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例如,把“很坏”说成“坏坏”,把“亲”说成“亲亲”。

“幽默具有娱乐功能,但它不都是纯娱乐;透过娱乐,它还有干预社会的功能,或者说以幽默艺术所作的社会评价。”[9]在语源理据中,网民用典型具体的词语来概括事件,颇具诙谐调侃的意味。例如“范跑郭跳”,指一丘之貉,五十步笑百步;“打酱油”形容一种无知自保的态度,或者不想谈论某事。网络将敏感尖锐的话题,巧妙地回避或是用幽默调侃的词语表达,例如“楼亲亲”“姜你军”“躲猫猫”等等。网民在利用社会事件人物材料造词时,幽默与讽刺常常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趋俗性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沉默的大多数”得到了一个说话的舞台。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多重压力下,他们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尽情宣泄,网络造词的“趋俗性”就是在这样一个无拘无束的言语氛围中产生的。

我们所说的“趋俗性”,是指在风格上能俗则不雅。“趋俗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俗化,二是低俗化,三是粗俗化。三者在程度上呈递进关系。

“通俗化”是网络造词“趋俗性”的重要表现。这里的“通俗”是指在网络造词中选取通俗常见的造词材料,所造词语多含讽刺调侃的语气,趣味增强。例如“盐如玉”指盐珍贵,是“颜如玉”的同音谐趣形式。此词源于2011年3月15日的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当时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因此引起一些市民疯狂抢购食盐。本词选取“盐”进行谐音造词,讽刺调侃效果增强。再如,“钱途”指人的财运,与“前途”同音,该词暗讽当今社会没钱就没前途的现状。换个角度来看,这些网络词语不仅反映了当下的社会问题,还反映了年轻人对未来的渴望与对现状的无奈,甚至是他们对幸福成功之人的“羡慕嫉妒恨”。养生专家张悟本被抓,专家成为了骗子,让“专家”这个词的身价掉了不少,网民们开始调侃专家其实就是“砖家”,骗老百姓的血汗钱。此外,网民还喜欢用一些极致的词语将描述对象进行丑化,例如“矮矬穷”“土肥圆”等等。趋俗性与趋象性有交叉,大多通俗常用的词语多是具象的,如“大虾”“海龟”“表”“粉”等等。

“趋俗性”的第二个表现是造词理据的低俗化。低俗化,指在网络造词时选取低级趣味或含庸俗意义的字词语素,或是所造词语含有低级庸俗之意,多为贬义。例如“绿茶婊”选用了“婊”作为语素,泛指外貌清纯脱俗,总是长发飘飘,在大众看来素面朝天,其实生活糜烂,思想拜金,在人前装出楚楚可怜,实际却工于心计,野心比谁都大的女性。再如“屌丝”,常指符合穷、丑、矮、矬、呆、胖这些特征的人,而其中“屌”是男子阴茎的俗称。这类词语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强化其色彩意义,弱化其概念意义,很多低俗化网络词语在传播使用后期其贬义的性质会减弱。相对于其最初的定义,“屌丝”如今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自嘲现象,“小婊砸”已成为互相调侃的称谓。音译外来词也往往营造一种低俗的风格,如“单脚拉屎”(危险)。网络是依附于社会的产物,社会的价值观念或多或少会投射在网络上。现今使用的形容女性的网络词语很多是趋向低俗贬义的,如“猪扒”,本义指一种食物,网络释义为样貌极丑陋的女子。再如“黑木耳”本义也是一种食物。因为其特殊的形状和颜色,被网友创造成为某一类女性的代名词(泛指滥交,性行为不检点,甚至是借性关系换取金钱名利的女性)。

“粗俗化”是网络造词“趋俗性”最为典型的表现。粗俗化,指网络中出现大量粗野、不文雅的词语,多表现为詈语。“网络交际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使得许多人失去了社会的规范和约束,在网上暴露出了素质低下的一面,经常使用一些不堪入目的脏话。”[10]网络詈语是普通詈语的延伸,但是在网络造词“趋隐性”的推动下,网络詈语多回避原词用其它形式代替,因此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汉字词,拼音缩略词,数字词,数字与字母混合词等等,这也是网络词语“趋隐性”的表现,貌似将詈语说得云淡风轻,其实是变本加厉。例如汉字词,“草泥马(操你妈)”“卧槽(我操)”“马勒戈壁(妈了个逼)”;拼音缩略词,“TMD”“NND”“SB”“CA”“CAO”分别代表“他妈的”“奶奶的”“傻逼”“擦”“操”;数字词,“748”“47”分别代表“去死吧”“死去”;数字与字母混合词,最典型的是“2B”,也就是“二逼”;汉字与字母的混合词,“牛B”“傻B”“放P”分别代表“牛逼”“傻逼”“放屁”。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詈语在语法层面上常呈现单一残缺化趋势,往往只保留谓语、宾语或其他部分,剔除了比较敏感的部分,例如“你妈”,再如由“你妈”延伸出来的“你妹”。这些都是网络语言客观存在,应该抵制,不可无视。

网络造词的粗俗化其实就是一种语言暴力。“借助虚拟网络的掩护,人性中的私欲本能得以无节制的释放。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冲突会在虚拟网络语境中不断被推演、放大与扩散,于是冷静客观为狂热冲动所取代,理性思辨为语言暴力所取代。”[11]这种在极端情绪化、非理性化状态下创造的网络词语以及带来的网络氛围是应该加以控制的。《咬文嚼字》评出2014年流行语,其负责人谈到,“十大流行语”收录的是全面流行的语词,不收低俗不雅、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用语,如“约吗”、“逼格”等等只能出局。[12]网络词语理据的趋俗性俨然已经成为网络词语发展的一大潮流指标,人们用词能俗则不雅,释放自我,率性而为,使页面语成为一盘大杂烩。对趋俗性网络造词,每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不同,接受程度各异,有人认为应该接受这种调侃式的语言风格,有人认为应该摒弃。我们认为,应该区别对待,对通俗应予宽容,对低俗者应予引导,对粗俗者应予摒弃。无论如何太过粗俗暴露的词语对语言和社会的影响总是不好的。

四、趋象性

在网络造词过程中,网民往往用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生活中一些抽象的事物,或者改变已有词语的意象用另一种具象的词语来表达,这些意象往往是虚假的,与词义本身少有关联,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它们或新颖或形象或幽默,更注重词语带来的直观感受,或词语意象带来的冲击。“趋象性”就是指网络页面语在造词时,意念上能具体则不抽象,追求营造一种可感的形象和意境的特点。

网络页面语造词理据的“趋象性”主要表现在语素选择的具体化和符号创造的形象化。

首先,语素选择的具体化,是指网络词语在造词时多选择一些具体的或是生活常用的造词语素,通过谐音比喻借代等手法,创造出一个个有具象特征的词语。例如“压力”这个比较抽象的词,通过谐音在网络中具象化为“鸭梨”;海外留学归来暂时待业的人,通过谐音并减缩被称为“海带”等,都是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具象事物造词,有着很强的形象感。动作性词语用“戳”表示点击,网络上常见“猛戳”字样,显现出它的生动形象。“矮油”是感叹词“哎呦”的谐趣形式,这种比较俏皮可爱的说法受到了网友的好评。如网友间的对话“矮油,你好萌啊!”“矮油,别说了,伦家都不好意思了。”一种网络游MUD(MultilieUserDungeon)被翻译为“泥巴”,只是其英文首字母缩写为“mud”(义为“泥巴”)。“泥巴”一词营造出欲罢不能越陷越深的意象,其实这种游戏与泥巴毫无关系。

使用称谓词作为造词语素,也体现了网络词语“趋象性”的特点。如“犀利哥”“房姐”“表叔”,既生动朴实,又突出其特点。甚至本来不是人物的Google和百度,网友们也创造性地给了它们形象生动的称谓“古哥(谷哥)”“度娘”,而“e-mail”音译为“伊妹儿”,更是给人一种亲切感。此外,网民似乎很中意使用动物语素为词语造像,如“青蛙”,比喻相貌很丑的男士,因为青蛙鼓着眼睛,奇丑无比。再如:海龟(海归)、恐龙(丑女)、野猪(业主)、虾米(什么)、人参公鸡(人身攻击)、驴友(旅友)、苹神马(凭什么)、公务猿(公务员)、猪脚(主角)、河蟹(和谐)、大虾(大侠)……借词中,将“homepage”(主页)音译为“烘焙鸡”“modem”(调制解调器)音译为“猫”,皆幽默诙谐且形象生动。

很有特点的一种情况是,网络中除了用生活中有具体形象的名词性词语来表达人或事物的名称外,还利用名词的具象性来表示描写性质,充当谓词性词语,如用“油菜花”表示“有才华”,用“葱白”表示“崇拜”,“稀饭”表示“喜欢”,从理据模式方面看这类词都是语音理据,语音上的相关营造了具体实在的意象,词性上的转变还附带了修辞学上的“转类”辞格的修辞效果,于是又属于语用修辞理据类别。事物的具象性使生活中的某些名词迅速成为各类网络词语的争抢对象,如来自名词的形容词“杯具(悲剧)”“洗具(喜剧)”,来自名词的动词“水饺(睡觉)”“果酱(过奖)”,来自名词的副词“麻油(没有)”“米(没)”。即使是揭示一种社会现象的词语,本身由一个谓词型短语来表达,也借助有具象意义的名词性语素,如“蒜你狠(算你狠)”“油他去(由他去)”。

有时以一个词语为源,引申演化出了一个词群(也是词族——页面语打破了词群与词族的界限),这已成为页面语造词的常见手法。例如:

博客网络日志,也称“网志”,是继BBS论坛、电子邮件、网络聊天之后的又一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在一个专属个人空间里通过发布文字、图片等内容,供网络上的其他用户浏览,从而实现“一对多”式交流的技术平台。—英语blog的音译形式。

以“博客”为基础产生了一系列词语,理据不同,均具有明显的具象性。如:

博导:在网上指导他们写博客的人。—“教写博客的导师”的缩略形式。

博斗:网民在网络上利用博客进行辩论、争论乃至互相攻击的行为,是网络时代“动口不动手”的诠释,更多的是网络名人之间的拌嘴方式。—化用与其音形相近的“搏斗”而来。

铂金:文字含金量、很有名望的微博博主。—“铂”与“博”同音,即指微博。“金”喻指含金量高。

伯爵:微博一族中的贵族,多为知名人士或各行业里的专家等。—“伯”与“博”同音,即指微博;“伯爵”喻指有名望的人。

泊位:在微博一族中占有一席之位。—“泊”与“博”同音,即指微博;“泊”又有停泊的意思,“泊位”原意为供船舶停放的位置。

薄荷糖:文字和内容都很有个性的微博。—“薄”与“博”同音,即指微博。

脖梗儿:微博一族中以发表讥讽、恶搞文字为主的刺儿头。—“博梗儿”的谐音形式。

脖领儿:微博中的领袖级人物,其微博的关注率、点击率较高,粉丝众多。—“脖”与“博”为同音词,“领儿”为带领者的意思。

脖友:热衷于在网上编写并发布微博的人。—“博友”的谐音谐趣形式。

在以上词群中,“博客”中的“博”分别演化为“搏”“铂”“伯”“泊”“薄”“脖”等,均具体而形象。

网民在输入时,受到输入法的影响,很容易把所表达的词语输成语音相近的词语。如前所述,“有才华”与“油菜花”二者拼音相同,相比前者,人们更喜欢后者的清新形象,久而久之便用“油菜花”替代了“有才华”。有时,人们将汉语拼音快速连读产生的音变也用形象具体的词语代替,例如“表”(不要)“酱紫”(这样子)等,用这样的字词来表达,既方便快捷又风趣幽默。网络造词的具象性给了网民想象的空间,具体生动的词语会让人联想到具体的事物,例如表示“激动”的“鸡冻”,“激动”本身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可一想起鸡感到冻的感觉,便会领会到激动的心情。抽象的词语具象化,把枯燥无味的词语变得生动有趣。

当然,语素选择的具体化、形象化不仅仅只存在于语音理据中,在语用理据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我们发现网民多利用常见事物的相似性创造表人的词语,例如“蜗牛族”,指背负沉重购房压力的群体,用蜗牛的壳为喻体,比喻房子;“袋鼠族”指家庭妇女,用袋鼠的口袋为喻体,比喻围裙;“白萝卜”指很平常的学生,原指一种蔬菜,因其常见廉价,故称;“清汤挂面女”指那些装扮朴素、安于平常生活的容易满足的女子,简单得就像用白开水煮的面条。“小鲜肉”指充满青春气息的美少年,取其皮肤鲜嫩的特征。再如“白手套”指在政治商业行为中替别人把“黑钱”漂白,或是让从事“非法”事务披上“合法”外衣,替别人打掩护的人。取其手套遮掩保护的特征;“钉子户”指个人的愿望要求高于政府或开发商征用土地条件的公民。用钉子比喻户主的房子像固定作用极强的钉子一样不被迁走。还有与人体有关的词语,如“幼齿”指年纪小不懂事的人,用婴儿或儿童的牙齿指代此类人;“美眉”年轻貌美的女性,用眉毛指代漂亮的女性。使用常见的、生动的、典型的语素造词使得网络词语更接地气,更加耐人寻味。

网民还用一些具体的行为动作造词。例如“查水表”,指有人在网络上发表了不合乎相关法律法规或者破坏社会稳定和谐等消息而被警方抓捕,后被网友延伸指在贴吧或论坛里拥有删帖权限的大小吧主的日常职责之一;“躺枪”,指受到无故的攻击,自己什么也没做,没招惹别人却受到别人言语攻击。再如“躲猫猫”,此词所体现的轻松与突如其来的死亡形成了极其诡异的语境,用来指代某种原因不明的非正常死亡。在语源理据中,网民选用简短具体易懂的语素做代表,这样不仅激发了网民的兴趣,而且使得事件得到有力的传播。

符号创造的形象化是指利用表情符号代替词语传达意义。“表情符号是一种意象符号,主要是网民利用计算机键盘符号、各种文字编辑软件内置的插入符号、互联网通讯商提供的静态、动态表情库、汉字录入技术开发商提供的字符画以及网民自创的种种符号进行不同组合,甚至利用原有汉字的象形特征实现表情达意的。”[13]被称为网络“第二张脸”的表情符号广泛使用于网络中,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丰富了网络语言。例如用“[{(>_<)]}”表示发抖,用“╯﹏╰”表示很无奈,用“\(╯-╰)/”表示无聊,用“//(ㄒoㄒ)//”表示流泪等等。还可以用符号组合成象形的事物,如用“<*)>>>=<”表示鱼骨头,用“<□:≡”表示乌贼,用“(:≡”表示水母等。网友还创造性地对现有文字进行重新发掘,他们利用汉字字形,给予汉字新的意义,可谓是“现代甲骨文”。例如“槑”读音méi,古同“梅”。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中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兲”是“天”字的古体,由于它上面是王,下面是八,所以这个字被用来骂人。表情符号的创造与使用是网络页面语的一大亮点,在网络交流中,相比文字而言,符号语言更有视觉冲击感,它以形象生动的优势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网络页面语造词的理据特征不仅限于趋隐性、趋谐性、趋俗性和趋象性,本文只是择其要者而论之。其中趋隐性为网络造词理据的主要特征,往往体现在趋谐性、趋俗性和趋象性中,各种特征之间相得益彰,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如趋谐性并不是一种直白的造词特征,而是一种曲径通幽式的幽默,百转千回方能回味无穷,其实这也是趋隐性的一个表现。趋象性体现了网民的“形象性思维”,造词所用的具象化的词语和形象化的符号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也有趋谐性、趋俗性的因素。有的网络词语体现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有的体现了全部特征(如“野猪”指“业主”,理据为“业主”的谐音,兼具趋隐性、趋谐性、趋俗性和趋象性的特征)。所有这些,正是网络语言环境特有的包容性的体现。网络页面语造词理据的以上特征是由网络交际的虚拟性、单调性、视觉性等因素决定的,也与社会思潮、网民心理、页面语的语体身份等有关,限于篇幅,到此为止,其余话题另文详述。

总之,网络语言以网络词语为主,是一场语言的狂欢,其造词的速度、广度以及力度都是空前的,造词理据的特征也是独特的。网络词语有些转瞬即逝,有些去了又来,有些登堂入室,对此有人抵触,有人支持,有人旁观,不喜欢的看到它千奇百怪,喜欢的看到它千姿百态。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就在那儿,需要我们去认识它。

注释

[1]王德春. 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 上海: 外国语, 2001年,第1期.

[2]参见许光烈.“伊妹儿”及其他[J]. 北京:中国语言生活, 2012年, 第4期.

[3] http://wenda.so.com/q/1404412352724076

[4]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412/02/t20141202_4026980.shtml

[5]戚晓杰. 谈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J].上海: 修辞学习, 2002年, 第3期.

[6]许光烈. 汉语网络词语的语音造词理据[J].香港: 中国语文研究, 2008年,第1期.

[7]安志伟. 网络语言的多交的研究[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第114页.

[8]汤玫英. 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9]龚伟才. 幽默的语言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10]安志伟. 网络语言的多交的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175页.

[11]吉益民. 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0页.

[12] http://news.mydrivers.com/1/354/354801.htm

[13]曹进. 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猜你喜欢
理据网民词语
劝学
找词语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理据信息
有感“网民节”
2.9亿
词语积累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