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改革下巧用流行元素服务音乐教学

2015-06-05 10:54李雅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

李雅

摘 要:对于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音乐课,却引不起学生的一丝共鸣。学生喜欢课本外那些流行的东西。在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概念,新的教学构成,由此受到启发。教师将学生喜爱的流行元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巧妙地融入到音乐教学中,通过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使之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音乐课改;流行元素;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33-01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会有这样的感受——精心准备的一堂音乐课,却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不喜欢音乐书上的内容,对音乐课上介绍的艺术家知道的少之又少,音乐课本中教唱的歌曲会唱的更少;而对于许多流行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等与流行音乐有关的名词;周杰伦、林俊杰、汪苏泷等流行歌手以及音乐团体却是耳熟能详。

在社会发展、流行元素不断增多的今天,对于每天面临着新事物冲击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思想、文化、情操超前发展;心理、生理早熟;具有较强的多思的性格,独立的判断力和自己的个性。他们关注社会流行的趋势动向:流行的音乐、流行的语言、流行的舞蹈......这些都是必然趋势。学生酷爱流行的东西,如果我们过分地去排斥,去压抑,只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承认他们的爱好,欣赏他们的爱好,正确的引导他们的爱好,把那些流行元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流行元素服务于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我相信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投其所好,“流行”让师生关系融洽

了解了学生的爱好取向,教师必须爱屋及乌。为了和学生走的更近,平时除了把握好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还经常注意流行音乐的动向,并且自己也掌握一些流行前沿的歌曲。有时我会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在全班举行一次“超级演唱会”,并且自己也参与进去,歌曲形式、演唱方式都不受限制,同学们都非常热情地参与,歌曲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演唱方式更是层出不穷,有些“组合”的默契配合尤其让我刮目相看,大开眼见。另外,根据每个同学的演唱水平我还给他们封了诸如:“歌坛小天王”、“通俗歌王”、“超级组合”等等美称,并且给他们安排了“一带一”的任务,让相对来说喜欢唱歌和唱的比较好的同学帮助那些相对弱的同学。

二、因势利导,“流行”让学生兴趣盎然

了解了学生的爱好取向,教师是不是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让他们沉醉在流行音乐中?我明确的知道这肯定是错误的,也明确的知道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音乐教材上的主要内容,我们绝不能偏离教学大纲的主旨。那如何让学生掌握他们认为深奥,土气的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呢?在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教学的课堂上,著名萧笛演奏家、民族新音乐的开创者曾格格和冯晓泉夫妇,他们对民歌民乐的全新诠释,让学生们喜欢上了《牧歌》、《踏雪寻梅》等优美的民歌,并熟悉了更多的民族管弦乐器;腾格尔的《天堂》、韩红的《家乡》,他们的天籁之音以极其饱满的感情唱出了对家乡、亲人的热爱,旋律优美,流畅,意义深远。前者具有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后者具有藏族民歌的特点,让学生们深深领略了民歌的魅力;将古老的乐音与西方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集后现代意象与新古典情怀于一体的独特音乐风格的“女子十二乐坊”,也让学生们对《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如痴如醉了一回。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什么问题都能迎韧而解了。

三、取其精华,“流行”让学生精神饱满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台湾歌手周杰伦的《蜗牛》被收入了上海市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曲目,同时被收入的还有《真心英雄》、《中国人》等等。就《蜗牛》这首歌曲而言,虽并非慷慨激昂,却也积极向上。其中“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这样的歌词,同样能够给人力量,催人奋进,同样可以教育、感化青少年的心灵,对于他们良好精神品质的养成具有积极的熏陶作用。作为教师只有用积极的姿态去引导,那么欣赏流行歌曲的过程就会成为学生精神资源的开发、情感体验的丰富的过程。虽然音乐课本上的歌曲都是为学生精挑细选的有高尚内涵的歌曲,但缺乏时代特征,反而不及流行歌曲主旨鲜明,朗朗上口。王力宏的《龙的传人》、成龙的《男儿当自强》同样让学生懂得炎黄子孙要爱国、要自强;黄征的《奔跑》、超女的《想唱就唱》让也学生懂得“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教会了学生如何在逆境中成长;《感恩的心》让学生体会了感谢生命、无私奉献;《我的未来不是梦》、《阳光总在风雨后》等都是对人生的积极态度的描写。

四、“榜样效应”,“流行”让学生人格提升

同样的,挖掘学生们崇拜的明星偶像的感人事迹,也就可以把 “偶像榜样化”,将其当作个人成长的学习榜样。如:当选“世界十大杰出青年”的成龙频频出席慈善义演,捐助几十所希望小学。在“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掷地有声地说“全中国的年轻少年们,我们一起努力,做到有一天,中国没有穷人!”我相信学生们了解了这些,绝不会仅仅欣赏他的歌曲,欣赏他的电影,他还为年轻少年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不是功夫,不是音乐,而是做人,做一个骄傲的中国人。再如:周杰伦在成名前有两年的时间只有一个可以让他蜷身小睡的狭小缝隙,他在那里反复梦到旋律和歌词,当曲子的片段泉涌而来,他就会起身,走向键盘,把如夜景般的旋律写成乐谱或录成示范带,他不分日夜、废寝忘食地写歌才有了后来的耀眼星光。学生了解了这些也同样受到了启发——“成功来自勤奋”。的确,“偶像榜样化”是促进学生正面接受偶像的最佳途径,这样一来学生崇拜明星的过程很自然地成为了学生人格魅力的提升、人生质量的优化过程。

音乐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新的教学概念,新的教学构成,无疑是对提高音乐教学的一项有利创举,同时也为中国音乐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课改告诉我们,音乐教育已更加趋于理性。音乐要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音乐的魅力,特别是通过多种类型的音乐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祖国、对社会、对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进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流行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元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创音乐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