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升级爆暗礁

2015-06-05 15:31段文智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宗庆后娃哈哈经销商

文/段文智

渠道升级爆暗礁

文/段文智

或许连宗庆后自己也没想到,两年之内,自己会从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首位滑落到第六位。代替他位置的是电商新贵马云,而且2014年的这份榜单前三甲都是互联网大佬。

这与2014年娃哈哈的发展轨迹不谋而合。

2014年12月初,娃哈哈老板宗庆后在集团2015年销售工作会议上说,2014年是近几年娃哈哈整体销售最差的一年,整体销售额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滑,下滑幅度在7%左右。

不同于蓬勃向上的电商市场,娃哈哈、康师傅等传统企业正在面临着传统渠道增长乏力的巨大问题。

娃哈哈渠道变革隐藏的暗礁

面对传统渠道增长乏力的问题,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的药方是:

1. 渠道进入了细分化时代,企业不能用“单一”思维来看待渠道的拓展,要关注批发流通渠道、团购渠道、专营渠道等等,尤其是互联网与电商的发展,逼迫食品企业顺应互联网的思维潮流。

2. 完善经销商网络,继续扶持上规模、有销量、有能力的大经销商,由于大经销商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因此今后销售人员开辟经销商的规模都要在500万元以上。

宗庆后的这种期待,说明了娃哈哈既有渠道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必须要用“不同”的思维去广开渠道,以探索新的渠道红利,同时,要避免经销商小型化、碎片化,去扶植“优质”经销商。

看起来,宗庆后设计的渠道变革设想很美好。

因为,通过清理小型经销商,培育“优质”经销商,这样,渠道最重要的资金链就能得到保障,而且,再开发多种渠道形态,为原有的联销体注入新鲜的、稳定的收入和利润,如此假以时日,就不仅加固了原有的联销体,还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稳定、封闭、有强大造血能力的厂商联盟利益循环体系。

但问题是,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其厂家不直接掌控终端,由经销商和各地分公司协同开发和维护市场的特点,决定了这个体系的打造,存在“开发多种形态渠道”与“培育大型经销商”有较大可能的潜在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有较大的跑偏危险。

1. 路径依赖暗礁

在面对巨大的自上而下的销量增长高压时,选择产品结构调整,还是渠道扩容,多数营销团队显然更喜欢后者。

因为渠道扩容最容易短期见效,于是,许多传统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密集分销”。也就是说,城市市场开发接近瓶颈时,那就瞄准乡镇市场,接着再搞渠道细分,甚至一个城市,以产品包装形式的不同去设立数个经销商。

而娃哈哈赖以成功的“联销体”,由各省区牵头组成的由一级批发商直至零售终端的销售网络,在面对增长高压时,各个层级自然会选择把压力向下传递。

因此,对娃哈哈在内的许多传统企业来说,这是潜在的路径依赖:在增长乏力时,就会琢磨市场划分,再不行,就用强刺激政策,比如说加车加人、薪酬体系调整、渠道促销持续跟进,以及地堆等陈列资源的大量投入。

总的来说,这些企业的增长,来自资源的持续投入,是在一个既定的渠道扩容模式下的不断做大。

虽然,宗庆后提出了多开渠道,多开“优质”经销商,但是,如果不改变这样的路径依赖,即便如其所愿,之后又会面临着上线不断发展下线,直至遭遇增长瓶颈的难题。

比如说,在一个城市开发批发流通渠道时,在设立了一级特约经销商之后,面对增长压力,经销商会不会发展下线?如果不发展下线,销量又从哪里来?是要求经销商直接面对终端,还是允许发展下线?处理不好,下级经销商自然会慢慢小型化,来自渠道的倒推压力,逐步会跌破娃哈哈500万元以上设立经销商的限制。

除此之外,其他潜在要开发的渠道,专卖渠道,或者是专营渠道,都面临着巨大的投入成本,而且也面临着是由公司投资还是交给经销商牵头的问题,这会极大拖累本身就增长乏力的传统渠道。

2. 渠道冲突暗礁

开辟多种形式的渠道,将面临一个大问题:组织结构如何设计?

如果再按照联销体布局模式,逐级发展下来,从中心市场一直到乡镇市场,这不又是“穿新鞋,走老路”吗?

这样的设计,从原有的渠道网络切割一块,而且平行延伸,无疑会造成渠道网络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形成相互压价、价格体系混乱的现象,这肯定与宗庆后的初衷背离。

至于电商渠道,许多传统企业的操作方式,不过是开设一个网络旗舰店而已,选择一队人马,像经销商一样从企业采购货品,搞一些线上促销活动,而后配送。

但问题是,不少企业线上的促销力度较大,由此造成了对线下价格体系的较大冲击。

如果娃哈哈未来搞电商,那么如何平衡线上和线下的关系?

3. 增长结构暗礁

娃哈哈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在凸显:

产品价差不够渠道层级分配,以往铁板一块的联销体正在松动,有些经销商在转换山头。

之前,为什么高增长伴随着经销商的不满在积累?为什么高增长之下,所培育出的新的拳头产品为数不多?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在增长受制的情况下,都集中表现了出来的。

过去很多年,娃哈哈的增长结构,很大程度上的助力是“跟随”带来的红利。但“猫有猫道”,不同类别的产品有不同的操作模式,如果生吞活剥,注定会消化不良。

比如说,娃哈哈奶粉,不是进了婴童渠道,就等于占领了高地,也不是渠道价差分配丰厚就衣食无忧。不注重顾客的体验和互动,以及由此带来的联动,这注定是持续性的硬伤。

渠道升级:统筹渠道链的层次

未来,娃哈哈的渠道建设是否达成了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未来增长结构发展的实效,这样的“渠道升级”才会稳固,并有较高的上升空间。

这其中,个人认为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层次:

1. 捡到筐里的不都是你的菜

过去,对娃哈哈们而言,也许“捡到筐里的都是菜。”于是,全品销售,广开终端也就不难理解。

但在消费日趋分流的背景下,人口红利和渠道红利迟早会被消耗掉。如果不摆脱以往的增长模式、路径依赖等问题,那么即便调整了经销商结构,开发了多种类型的渠道,今天面临的增长问题,不久还会进一步放大。这样,扭曲的渠道关系导致扭曲的增长结构,扭曲的增长结构又要求渠道关系继续扭曲,否则增长就难以为继。

2. 开拓多种类型的渠道,关键是要设计好运营模式,同时还要做好整合

开发多种类型的渠道之后,如果管理的责权划分不明确,不仅市场覆盖重叠,而且因为处于互不隶属的系统,管理自然就有难度,产品的渠道价差分配也极不容易保持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细分渠道整合到既有体系之中,把渠道冲突降至可控范围,不至于让渠道冲突最终影响了整体渠道的架构稳定,就是娃哈哈重新高速增长的关键。

因此,是否可以采取厂商合作的方式去整合渠道?即在娃哈哈各省销售分公司的统辖下,分渠道设立省级、地级分渠道销售公司,选择一定数量的优质经销商为股东,一定数量的候补股东,交纳风险抵押金,每年设置一定比例的替换名额,按照考核标准,建立考核透明、公平、有序的进退机制。如此,渠道就大致可以保持渠道内外良好的流动性和循环性。

3. 增长结构要注重平衡

渠道、产品和促销是驱动企业增长的三驾马车,2014年,娃哈哈出现下滑,就是渠道和产品出了偏差。

具体到渠道而言:

★渠道利润分配要合理,否则经销商以及渠道商积极性就会下滑;

★开发的不同类型的渠道之间也要平衡,批发渠道经销商与日常市场维护经销商如何划分权责范围,渠道网络的划分如何明确,而不是多开了渠道,却忙于打嘴仗、断官司?

★小型经销商和大型经销商要平衡。一个渠道生态系统,要允许有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渠道成员存在。在经济环境较好的地域,500万元规模的经销商可能比比皆是,但一些边远和贫穷地区,这就是一个问题。因经销商实力,500万元杠杠去设置销售片区,那么一个地域广袤但经济实力较差的城市,就需要更多的配送车辆和配送人员。

但问题是,急剧增加的成本将会侵蚀掉经销商的大把利润。长期持续下去,经销商的干劲能有多大?这个区域是否又鸡毛一地?而且价差分配的老问题还要持续加大、加深。

因此,如果娃哈哈咬定500万元设立经销商不松口,那么对于辐射区域太大的经销商,是否可以导入“分销商收编”计划呢?经销商拿出一定利润,给予以下的分销商返点,而后经公司考核,予以经销商一定比例的费用补贴,将分销商发展为经销商的下线组织。

4. 不一样的玩法才可能成就不一样的创新。

在居民消费力持续上升的经济背景下,快速消费品能不能消费得起,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现在消费者要求便捷、性价比高、高体验和质量保障,而电商无疑满足了这一点。

娃哈哈的问题就是,习惯于按照成熟经验去操作寄予厚望的新品,爱迪生奶粉就是这样被干到奄奄一息的。想想也是,单纯拿饮料行业的高铺货、增强产品露出的做法,很难做好“深度体验和互动才能带来尝试”的奶粉产品。

而“逼迫食品企业顺应互联网的思维潮流”的电商,更不是传统快消品的做法了。

因此,娃哈哈在开辟渠道、开发真正有差异化的产品方面,要想卓有成效,就得突破依赖“跟随”的老路子。只有企业的创新意识强了,才能挖掘出适合于自己、区隔于对手的比较优势。

猜你喜欢
宗庆后娃哈哈经销商
30万吨鱼料市场,600经销商如何从中取胜?圈中人有话说
达尼举行经销商答谢会暨庆祝中丹建交70周年
车市仅三成经销商盈利
矿泉水瓶的秘密
娃哈哈:向左还是向右?
娃哈哈:向左还是向右?
娃哈哈困局:老司机碰上新问题
宗庆后
“我不想做娃哈哈继承者。”
宗庆后:开明集权